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元朝/元曲《〔双调〕折桂令·题《录鬼簿》》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元曲《〔双调〕折桂令·题《录鬼簿》》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双调〕折桂令题《录鬼簿》想贞元①朝士无多,满目江山,日月如梭​‍‌‍​‍‌‍‌‍​‍​‍‌‍​‍‌‍​‍​‍‌‍​‍‌​‍​‍​‍‌‍​‍​‍​‍‌‍‌‍‌‍‌‍​‍‌‍​‍​​‍​‍​‍​‍​‍​‍​‍‌‍​‍‌‍​‍‌‍‌‍‌‍​。上苑②繁华,西湖富贵,总付高歌​‍‌‍​‍‌‍‌‍​‍​‍‌‍​‍‌‍​‍​‍‌‍​‍‌​‍​‍​‍‌‍​‍​‍​‍...

〔双调〕折桂令

题《录鬼簿》

想贞元朝士无多,满目江山,日月如梭​‍‌‍​‍‌‍‌‍​‍​‍‌‍​‍‌‍​‍​‍‌‍​‍‌​‍​‍​‍‌‍​‍​‍​‍‌‍‌‍‌‍‌‍​‍‌‍​‍​​‍​‍​‍​‍​‍​‍​‍‌‍​‍‌‍​‍‌‍‌‍‌‍​。上苑繁华,西湖富贵,总付高歌​‍‌‍​‍‌‍‌‍​‍​‍‌‍​‍‌‍​‍​‍‌‍​‍‌​‍​‍​‍‌‍​‍​‍​‍‌‍‌‍‌‍‌‍​‍‌‍​‍​​‍​‍​‍​‍​‍​‍​‍‌‍​‍‌‍​‍‌‍‌‍‌‍​。麒麟冢衣冠坎坷,凤凰台人物蹉跎​‍‌‍​‍‌‍‌‍​‍​‍‌‍​‍‌‍​‍​‍‌‍​‍‌​‍​‍​‍‌‍​‍​‍​‍‌‍‌‍‌‍‌‍​‍‌‍​‍​​‍​‍​‍​‍​‍​‍​‍‌‍​‍‌‍​‍‌‍‌‍‌‍​。生待如何,死待如何?纸上清名,万古难磨。

译文

想一想贞元朝的士人,当时便已经不多,满目江山依旧,日月运行如梭。上林苑的繁华热闹,西湖的富贵豪华,都赋予了渔樵闲话和市井高歌。有麒麟的豪华墓地里的权贵,当日也曾经有过许多坎坷,在朝廷官府中当官的人物,也难免蹉跎。活着又能如何?死了又如何?只有历史文化中留下的美好名声,才是万古长存永不磨灭。

【注释】

①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

②上苑:上林苑,汉代著名皇家园林。

③麒麟冢:有石麒麟的墓地,指权贵之坟墓。

④凤凰台:代指权贵活动之场所。

品读

钟嗣成的《录鬼簿》是一部奇书,是专门为地位低下而才学广博的文人所做的传记。周浩此曲,当是见书后即兴之作,是目前见到的最早对《录鬼簿》做出评价的文字。

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说:“独不知天地开辟,亘古及今,自有不死之鬼在。何则?圣贤之君臣,忠孝之士子,小善大功,著在方册者,日月炳焕,山川流峙,及乎千万劫无穷已,是则虽鬼而不鬼者也。

“余因暇日,缅怀故人,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识,俱有可录。岁月弥久,凐没无闻,遂传其本末,吊以乐章。复以前乎此者,叙其姓名,述其所作,冀乎初学之士,刻意辞章,使冰寒于水,青胜于蓝,则亦幸矣。名之曰《录鬼簿》。”

可知钟嗣成编写《录鬼簿》的目的有二,一是认为有不死之鬼,即圣君贤臣,忠臣孝子,二是认为自己的一些故人门第低微而高才博识,具有可录之处,实际是将这些人和那些进入正史的人等量齐观的。这种认识很了不起,而本篇小令便是对这一观点的高度认同与充分肯定。把握这样的观点和思路,本篇小令便好理解了。“想贞元朝士无多”是借古讽今,引出缅怀前人的意思。贞元是唐德宗年号,贞元末便发生了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即人们熟知的王叔文变法,失败后一批有才能的朝士遭受严酷的打击,即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刘禹锡晚年追忆往事时写诗道:“休唱当时供奉曲,贞元朝士已无多。”(《听旧宫中乐人穆氏唱歌》)。这里实际是说蒙古贵族在建立元朝的过程中杀戮了大批文士,而建立元朝后也一直不重视知识分子,故朝士已经凋零殆尽。“满目江山,日月如梭”两句是说时光易逝而山河依旧,将缅怀古人的情思和时空意象组合、交织在一起,就产生无限深远的意义,超越一时一地一个特定时代的界限而将思维推向遥远的时空,引发更深沉的人生感慨:山河长存,岁月无情,人生与天地相比,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老,何其短暂。因此这三句便涵盖了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的感慨,也是《录鬼薄》中的抒情主线。“上苑繁华,西湖富贵,总付高歌。麒麟冢衣冠坎坷,凤凰台人物蹉跎。”将笔墨集中到蔑视功名利禄,蔑视权贵豪门,慨叹世事变迁方面来,进一步将思维引向自己的观点和结论,这就是:人生的价值究竟何在?这些曾经在上苑、西湖享受荣华富贵的豪族权贵们,他们死后虽然在墓地有什么麒麟石兽,但也有荒芜破败之时,这些人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会遇到许多磨难和坎坷,那么,这样的生命价值又何在?又有什么值得羡慕和称许的呢?既然如此,那么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最后四句如同斩钉截铁般给予了回答:“生待如何,死待如何?纸上清名,万古难磨。”活着又怎样?死了又怎样?只有“纸上清名,万古难磨”,纸上的清名,才是永远存在的,是万古难以磨灭的。这便是钟嗣成的观点,也是周浩本曲的中心。值得注意的是“纸上清名”到底指什么?纸上不等于正史,只要是能够流传的经过印刷而且有深远影响的都可以算。这样所有有价值的杂剧、散曲作品都囊括在内了。很多人便凭借作品使自己的名字永远留在人间。这种认识把文学事业提高到超越时空的不朽方面来,是中国传统文人赖以保持自我意识的一种思想。春秋时期便明确提出“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最高价值观,是中国人传统观念中根深蒂固的一项内容。最早明确提出文学为不朽观念的是魏文帝曹丕,他的《典论·论文》便明确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长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清名”则是从道德品质方面来立论的,将那些攀龙附凤、阿谀奉迎之辈排除在外。这样,全篇的思想倾向便与钟嗣成《录鬼簿》一致。是最早对钟嗣成之《录鬼簿》进行评价和坚决支持的作品。仅此一点,便有相当的价值。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