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如权衡,高下轻重,随时变通,若偏矫一说,祸人不浅(明·张介宾《质疑录·论圣人止有三法无第四法》)
0263 治病如权衡,高下轻重,随时变通,若偏矫一说,祸人不浅。(明·张介宾《质疑录·论圣人止有三法无第四法》)治病犹如以秤衡物,须视病位之高下,察病情之轻重,灵活运用,随时变通,而切不可偏执一说。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确实存在着众多的学派之分及学说之争。然而细究其所以成为一家之说、一派之宗,亦每与这些医家所治病种不同有关。如金元四大家中的李东垣,生于战乱动荡...
0263 治病如权衡,高下轻重,随时变通,若偏矫一说,祸人不浅。(明·张介宾《质疑录·论圣人止有三法无第四法》)
治病犹如以秤衡物,须视病位之高下,察病情之轻重,灵活运用,随时变通,而切不可偏执一说。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确实存在着众多的学派之分及学说之争。然而细究其所以成为一家之说、一派之宗,亦每与这些医家所治病种不同有关。如金元四大家中的李东垣,生于战乱动荡时代,见时人疲于奔命,多致脾胃虚损,故治疗每着眼于培补脾胃之气;生于中原的张子和,目睹当时百姓喜补恶攻,甚者漫补致死而终不觉悔,遂倡导以汗、吐、下三法祛邪以安正;生于江南的朱丹溪,则见南方之民多阴虚湿热为患,却又好用辛燥之药,便力陈辛燥之弊,提出东南之人以滋阴降火为主。后人若只学一派,只听一说,不重辨证,无疑将贻误病机,其害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