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孙子兵法/【原文】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

【原文】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手雷落地瞬间我与死神相遇【原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精解】经常有朋友问我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薛教授,你们当年打仗怕不怕?”我知道这是明知故...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手雷落地瞬间我与死神相遇

【原文】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精解】

经常有朋友问我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薛教授,你们当年打仗怕不怕?”我知道这是明知故问。打仗哪有不怕的呢?可是,如果我坦白地说“怕”,问话者恐怕会有些失望。战斗功臣怎么还会怕呢?如果回答“不怕!”那又是骗人的鬼话。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从未上过战场,更未目睹死伤,猛然一下与死神为伍,顷刻之间就可能成为烈士,能不怕吗?

其实,这是人的本能生理反应,与思想境界无关,与人品好坏也没有关系。人都会有这种反应,而且自古如此。只不过有的人能够迅速适应,由怕到不太怕,有的人可能难以适应,一直适应不过来,时时刻刻都害怕。孙子早就注意到这种现象,告诫将领无论是行军还是打仗,不妨在军心士气上巧妙地实施攻与守。他说:“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三军”泛指全军。“夺”,当作使动词,表使丧失、使消除之意。他强调的是面对强大的敌军,不要在其士气旺盛的时候发起进攻,而要首先想办法挫伤其士气,使其衰竭,然后再攻打;面对睿智的敌军将领,不要在其头脑清醒的时候发起攻击,而要首先想办法搞乱其心理,使之乱了方寸,然后再行攻击。用现代的观念来看,这是典型的心理战战法。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所采用的“震慑”战略就活用了孙子这一思想。美军通过两次斩首行动、全面精确打击、快速夺取首都、利诱伊军将领等办法,使伊拉克政府、军队和民众预感到必然失败的结局,很快丧失信心、放弃抵抗。事实一再证明,无论古今,战场上斗智斗勇,斗的是心气。正如《尉缭子》所说:“夫将之所以战者,民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这是一条客观规律,敌我双方均是如此。不仅敌方的军心士气有可能被我方动摇或削弱,我方的军心士气也有可能被敌方动摇或削弱。因此,聪明的将领一定要想办法让敌人气虚,而让我军气实。

对此,孙子提出了“四治之法”:“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其中的关键词是“治”,即掌握、控制。

“治气”,即掌控军队士气。孙子发现军队士气的虚实有点像太阳起落: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正因为军队士气有这种变化,所以优秀的将领要注意从两方面掌握和控制双方的士气。对于敌方,当其士气正旺、求战心切的时候,不与其交战,使其被鼓舞起来的士气自动懈怠。对于我方,要在回避与敌军交战的同时鼓舞士气,一旦敌军士气低落,就一鼓作气,以高昂的士气发起攻击。公元前684年,齐国进攻鲁国,双方战于长勺。鲁军一鼓作气,打败齐军。当鲁庄公问起敌军第一次击鼓时曹刿不同意出兵迎战的原因,曹刿解释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

“治心”,即掌控军队心理。军人在战场上的心理状态永远不可能像在训练场般平静,更不可能像电影、电视剧中那样沉着。人们常常在银幕上看到这类情景:激战之中,我军官兵勇敢地将敌人扔过来的正在燃烧的手榴弹捡起来扔回敌群爆炸。坦率地说,当年在战场上我可没有这么沉着勇敢。一次进攻作战中,我们攻入了敌军设置在山坡上的阵地。山上到处是堑壕,我跳入堑壕寻找敌人。忽然,不知从什么方向飞来一颗圆圆的手雷,它落在堑壕里,就在我前方两米左右的位置。手雷一落地就“咝咝咝”地冒青烟,随时可能爆炸。顿时,我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如何是好,压根儿想不到将其捡起来扔回去,或者踢得远远的。只感觉头顶冒光,马上要升天了。万幸的是,当我本能地沿着堑壕壁往后退的时候,忽然觉得背后是空的,随即往后一靠,结果靠入一个跪姿射击位置。就在这一瞬间,手雷“轰”的一声爆炸了。泥土劈头盖脸地落在我的身上,但是弹片没有伤着我。我在庆幸的同时,立刻跳出跪姿射击位置,沿着堑壕追寻甩手雷的敌人。遗憾的是,追了十来米也没追着。可以说,战场上的军人时时刻刻都面临着这样的危险,很难保持平静的心情。可是,心不静则乱,乱则不能斗。所以,孙子提出:“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我认为这句话主要是针对指挥官讲的。在官兵普遍高度紧张、惊慌的时候,指挥官要想办法控制部队的情绪,同时,用计、用谋,制造敌人的混乱。而且指挥官自身要保持沉着冷静,才能稳住官兵的情绪,同时,还要主动出招引起敌军的骚动不安。

“治力”,即掌控官兵体力的艺术。长途行军和持续作战后,官兵的体力必然逐渐下降。如何保持自己部队的体力,又削弱敌军的体力?孙子提出了三个办法,即“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对这三句话,我们有必要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我方要尽可能选择近道奔赴战场,尽可能先敌一步摆好阵势,尽可能保障充足的粮食弹药,如此方能保持或增强作战力量。另一方面,“待”,并不是消极等待,其潜台词是用谋略削弱敌人。想办法诱使其走远道,让敌人疲劳不堪,让敌人饥肠辘辘,从而作战力量下降。

“治变”,即掌控机动应变之方。按计划行军途中或者进入战地时,很可能出乎意料地遇到强大的敌军,在这种情况下,孙子主张“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邀,就是半道拦截。“正正之旗”,是指旗帜整齐、队形严整的大军。“堂堂之阵”,则是指阵营庞大、实力雄厚的强敌。对于这种敌军,我们一般应当迅速回避,而不要主动攻击。实在要攻击,也得运用谋略分散敌军、搞乱敌阵,然后才可攻击。

归结起来看,“四治”之法,核心在于夺敌军之气、乱敌将之心,同时养我军之气、定我将之心。

孙子的“四治”之法,虽然是针对古代行军作战提出的谋略办法,但是也同样适用于现代战争或者社会竞争。我相信不少人可以从中获得些许启发。2003年伊拉克战争告诉人们,当今的战争主要是打击精神和意志的战争:不需要占领敌国领土,只需要打垮敌国意志;不追求消灭敌国军队,只追求摧毁敌国军队的斗志。所以,未来战争中,政府、军队、民众承受战争打击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胜负。这就需要我们的各级政府领导、各级军队指挥官掌握孙子的“四治”之法,培养处变不惊、临危不惧、遇事不乱的心理素质和危机处置能力,在战争或者灾难来临之时沉着应对,以自身的定力影响军队和民众。同时,不妨以“四治”之法巧妙引发敌方的混乱和衰弱。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sunzibingfa/20230425317.html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