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孙子兵法/【原文】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

【原文】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

敌军虽众,可使无斗/刘邦为什么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原文】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精解】《孙子兵法》中有不少观点与常人的想法不太一样,甚至相反。比如,在一般人看来,人多必...

敌军虽众,可使无斗/刘邦为什么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原文】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精解】

《孙子兵法》中有不少观点与常人的想法不太一样,甚至相反。比如,在一般人看来,人多必然势众,兵强必然获胜。拿破仑就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多兵之旅必获胜。孙子则不然,他认为“敌虽众,可使无斗”。也就是说,敌军的人马再多,我也可以想办法让他无法与我相斗。

这是一条与传统思维相悖的谋略思路,也是超出传统竞争方式的一则高招。

自古作战,一般是强者攻、弱者守,众者胜、寡者败。双方正面拼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孙子兵法》中当然少不了这些常规战法。但是,孙子在揭示“常法”的同时,很注重研究“变法”。“敌虽众,可使无斗”就是一种不同凡响的变法。

那么孙子有什么高招让兵多将广的敌人无法战斗呢?其实,奥妙早就说出来了。那就是要通过“形人而我无形”之类的办法,使敌人变成聋人、盲人,四处乱撞。这里只不过是再次重申和补充说明这一办法的效果。

一般来说,人们如果清楚地掌握了作战的时间、地点,即使远离战场千里,也可以准时集中各部队合力作战。这就是孙子所说的:“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这种对手无疑是很难对付的。因此,聪明的将领往往要想方设法使对方不知、不识。他们采用诸如迷惑、欺骗、隐蔽、引诱之类的方法,使对手方寸大乱,晕头转向,不知道作战的时间和地点,接下来的结果必然是“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纵然部队总体规模庞大,但各支部队彼此分离、自顾不暇,且不要说相隔几十里远的部队无法相互照应,即使近在咫尺的两军也难以互相救援。

孙子结合吴越之争给吴王打气,说:“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其中的“度”,读作“夺”,表推测、推断之意。虽然孙子心里非常清楚,战争胜负并不完全取决于兵力多少,但是他作为一个山中隐士求见吴王去解说兵法十三篇,自然要含蓄一点、谦卑一点。所以,他用推测式的语气说,根据我的分析判断,越国军队人数虽然众多,但对争取战争的胜利又有什么益处呢?

有的人对于这句话有不同理解。他们认为孙子此处不是讲兵法,而是为了证明自己兵法中的军事指挥艺术如何有效。因为吴国一直比越国强大,越国根本不是吴国的对手。所以,孙子此言有违史实。那么,这种推测是否成立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孙子为吴王论兵,自然以越国为预想的作战对象。此处的“越人”当指越国。

其次,越国并非一直比吴国弱小。它在整个东周时期一直比较强大,春秋时期曾威胁到了齐国的安全。齐桓公称霸之前曾征伐孤竹国、离枝国,这两国虽然都很小,但紧邻越国,他担心越国出兵救援会危及齐国安全。于是桓公问计于宰相管仲:“天下之国,莫强于越。今寡人欲北举事孤竹、离枝,恐越人之至,为此有道乎?”(《管子·轻重甲》)管仲针对越国的情况建议齐国建沼池,造大船,鼓励齐民学游水,重金奖励能游者,做水上迎敌的准备。由于事先有准备,所以当越军来袭时,被齐军打得大败而逃。当时吴国也时常与齐国为敌,齐桓公不担心吴国,却害怕越国。足见,越国在孙子见吴王之前也一度强大。

再次,孙子此言是以推测、假设的语气说的,只是为了烘托即将亮明的观点,并不是实际分析吴越强弱。孙子此言也可以理解为,即使越人之兵众多尚且可以战而胜之,如果兵力不多更不在话下。

接着,孙子得出一个结论:“故曰:胜可为也。”这里的“为”,指的是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强调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巧妙调动敌人、分化敌人,就能够赢得胜利。这就是事物的辩证法,也是战争的制胜法。因此,“敌虽众,可使无斗”,即敌人虽然人马众多,我也有办法让他无法与我拼斗。此真乃充满自信、饱含智慧的大谋略!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与项羽在广武战场上的那段对话。

公元前204年11月,项羽屯兵广武与刘邦形成对峙。广武,即今河南荥阳之北,有三皇山,上有东西二城,各在一山头,相距200多步,中隔山涧,两边喊话可闻。对峙了几个月后,项羽因为粮草不继,后方不稳,有些撑不住了。为了逼迫刘邦投降,他以活煮刘邦的父亲刘太公相要挟。刘邦料定他不敢做出如此非人道的事情,幽默地回答说:别忘了分我一杯羹尝尝。见刘邦软硬不吃,项羽沉不住气了,便隔着山涧请求似的冲着刘邦喊:“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意思是说,如今天下混乱了好几年,都是因为你和我二人争斗,为了不让天下百姓白白受苦,我想跟汉王你单挑,以此决定胜负。半年前彭城之战中,刘邦刚刚败给项羽,元气尚未恢复。于是,他嘲讽式地回答:“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一听不由得怒上心头,命令暗藏的射手放箭,刘邦被一箭射中胸口,险些摔下马来。刘邦真乃奇才,这种时刻都能够“装”。他顺势弯下腰来,不捂胸部伤口而去摸脚,大声说:“臭小子,射中了我的脚趾!”说完便倒在地上。其实,刘邦伤得很重。回营后,他裹好伤口,乘上马车,强忍着伤痛前往各营巡视。除了安定军心外,主要还是为了不让项羽知道自己伤重,乘机进攻。双方对峙10个月后,项羽粮草用尽,将士疲乏,最后与刘邦约定,以鸿沟为界,分割天下,西边属汉,东边归楚。项羽还送还了刘邦的父亲和夫人。鸿沟之约后,双方偃旗息鼓,项羽率兵东去,刘邦也想西还。但谋士张良和陈平建议,刘邦可趁楚军士气低落、粮草不足,回头追击项羽。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调集各路人马全面追击,项羽猝不及防、节节败退,退到垓下,被诸侯联军团团包围。项羽被迫自杀,刘邦开创了西汉王朝。

刘邦的故事告诉人们,“敌虽众,可使无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高超的智慧、灵活的策略,甚至极大的耐心和坚强的意志。

谋略是一体两面的思维工具,既可用来打击对方,又可用来防范对方。在现实竞争中,自身处于强势地位时,应当提防竞争对手的迷惑、误导,以免分散人力、物力、财力,丧失竞争优势。自身处于劣势时,则要主动想办法迷惑、误导竞争对手,使之分兵出击,无法集中力量对我方进行攻击。

值得注意的是,运用这些谋略的关键是我们要把对方的情况摸准、搞实,而在真假难辨的战场、商场上,想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sunzibingfa/20230425306.html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