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孙子兵法/【原文】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原文】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毛泽东是否反对读兵书【原文】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精解】这句话具有双重作用,既是本篇的结束语,又是对本篇思想画龙点睛的总结。这句点睛之笔要说明的是,能不能速战速决,最终取决于有没有“知兵之将”或者将领是否“知兵”。战争是人与人之间的搏斗,既搏力量,更斗智慧。一般地说,力量强大和具备优势的一方往往拥有战争中的主动权,因...

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毛泽东是否反对读兵书

【原文】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精解】

这句话具有双重作用,既是本篇的结束语,又是对本篇思想画龙点睛的总结。这句点睛之笔要说明的是,能不能速战速决,最终取决于有没有“知兵之将”或者将领是否“知兵”。

战争是人与人之间的搏斗,既搏力量,更斗智慧。一般地说,力量强大和具备优势的一方往往拥有战争中的主动权,因而获胜的可能性更大。然而,力量只是代表具备了胜利的基础和可能性,要将可能性变为现实,还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即通常所说的“斗智”。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战争的胜负,固然取决于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援助诸条件,然而仅有这些,只是有了胜负的可能性,它本身不能分胜负。要分胜负,还需加上主观的努力,这就是指导战争和实行战争,这就是战争中的自觉能动性。(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仔细分析,孙子这句话强调的也正是这个意思。速战速决固然是落实战略决策的重要方法,军队有多少人马,国库有多少资金,这些能不能在敌国就地补充,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胜败的关键还在于将领是否有足够的智慧。

在这里,孙子提出了一个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概念:“知兵之将”。古代汉语中“知”与“智”相通。“知兵”不是说认识几个士兵,而是指精通打仗的规律和用兵的奥妙。“知兵之将”不是指某些混吃混喝,靠投机钻营、贪污受贿爬到将军位子上的人,而是指精通兵法、英勇善战的“智将”。孙子认为,这样的将领才有可能用好、用活各种作战物资,才有可能在战场想办法及时补充作战损耗,更有可能采用灵活的战略战术赢得作战的胜利。所以,这样的将领才是“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生民之司命”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一点文字争议。宋朝十一家注本作“生民之司命”,武经七书本无“生”字,还有几种版本也无“生”字,军事科学院出版的《孙子校释》采纳了后者,改作“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我以为“生”字并非多余,“生民”实际上是一个词组。《诗经·大雅》第十一篇就定名为《生民》,颂扬后稷生育万民。“司命”是天上的星官。《史记·天官书》说,天上的文昌宫有6颗星,其中第4颗就是司命。司命是定人死生寿夭的神。在孙子看来,智将就是保证民众生命的司命,同时也是国家安全的主宰者。其地位重要、作用巨大,非一般人所能胜任。

然而,历史上不少人忽略了将领保护民众生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神圣职责,只喜欢其头顶上的光环,以为人人都可以获得这种光环。所以,有些人读了几本兵书就自诩为“智将”。典型的例子如战国时期的赵括,他对兵书倒背如流,以为指挥打仗如同喝蛋汤一样容易,结果长平一仗,被秦军将领白起的诱敌深入之计引进绝境,全军覆没。

可悲的是,赵括的例子既不是空前,也没有绝后。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将领刘鄩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刘鄩喜欢读兵书,号称“一步百计”。后梁最后一位皇帝朱瑱继位时任他为镇南军节度使。公元91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进军魏州,多次派主力部队攻打刘鄩营地,刘鄩避而不战,而皇帝多次催促其出战。李存勖与诸将商议说:“刘鄩学过《六韬》,喜欢灵活机动的用兵,本来打算等机会袭击我们,现在被朱瑱催逼,必然想速战。”于是,李存勖到处宣扬要撤军回太原,命令爱将符存审防守魏州,主力部队假装西归,实际上却把主力部队秘密留在魏州东北面不远处的贝州。刘鄩果然向皇帝报告说:“晋王西归,魏州没有防备,可以出击。”于是,皇帝令万人攻打魏城东部,没想到李存勖从贝州迅速返回夹击。刘鄩突然看见庄宗的大军,惊恐地说:“晋王还在此地呀!”慌忙引兵撤退,唐军追击到故元城,李存勖与符存审结成两个方阵夹攻,刘鄩摆成圆阵抵抗。双方激战,战不多时,刘鄩大败南逃。(欧阳修,《新五代史·刘鄩传》)毛泽东读到这一段时,在书上批注一句话:“兵书多坏事,少读为佳。”

有人据此认为毛泽东反对读兵书,因为兵书主要讲奇谋诡诈之术,读多了会毒害人心,让人变坏、变得狡诈。还有的人认为,兵书读多了,容易滥用兵法、危害社会。这些说法显然仅仅是孤立片面地理解其字面含义,并未把握其精髓。毛泽东这句批语是针对刘鄩表面上饱读兵书,实际上却不会灵活运用而说的,并非是反对读兵书。他在读《新五代史·刘仁赡传》时,又写了一句批语。刘仁赡是五代时期南唐大将,比刘鄩小30岁左右,差不多是同时代人。他虽然只是略通兵书,但有勇有谋。毛泽东批注:“(兵书)略通可以,多则无益有害。”其中的“略通”二字很有讲究,说明读兵书不能食而不化、死记硬背,而要弄通其思想、掌握其精华,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毛泽东此言既说出读兵书的方法,也指出了成为知兵之将的主要途径。

孙子饱经战乱,写出兵法十三篇,克劳塞维茨与拿破仑大战多年,写出《战争论》。这是规律,也是常理。这告诉人们,“知兵之将”只能产生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之中,也只能产生于指导战争过程中自觉能动性的发挥和超越。孙子认为,将领只有经过如此历练,才有可能真正成为足智多谋的智将,也才有可能在纷繁复杂的战场上巧妙地运用“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务食于敌”“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等谋略思想,从而越战越强,速战速决。

之所以说“知兵之将”的概念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是因为当代国家安全和战争形态更加需要精通军事谋略、深谙指挥艺术、掌握现代技术,由此,富有实战经验的智将才能在未来战争中做到速战速决。同样道理,在其他竞争领域,只有真正掌握竞争规律、熟悉竞争艺术的领导者,才能带领团队突破重围,谋求速胜。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sunzibingfa/20230425269.html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