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宋朝/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与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与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②?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注释】①玉簟:指竹席。②锦书:前秦秦州刺史窦滔之妻苏蕙,于锦上织了一首回文诗寄给被流放的丈夫,倾诉思念之情。后世常用锦书指夫妻间往来的书信。【赏析】李清照诗、词、文皆有相当高的造诣,但以词...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②?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①玉簟:指竹席。②锦书:前秦秦州刺史窦滔之妻苏蕙,于锦上织了一首回文诗寄给被流放的丈夫,倾诉思念之情。后世常用锦书指夫妻间往来的书信。

【赏析】李清照诗、词、文皆有相当高的造诣,但以词为最佳,堪称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其词多写闺情相思,南渡后,则有身世感慨之作。后人将其词辑为《漱玉词》。《一剪梅》即为其闺情词的代表作之一,是李清照在赵明诚远游之后的离别相思之作,当属早期之作。

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除了展示“红藕香残”的视觉物象之外,还通过竹席(玉簟)清凉的触觉来增强了秋天的寒意。而且,还暗示了此词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为莲塘,从而也就过渡到了下文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轻”,为轻慢、轻柔,为少妇固有动作;“独”,则为独自、孤独,为思妇特有情态。“罗裳”,为绫罗绸缎织制的裙子,表明女主人公的身份为富有人家;“兰舟”即用木兰木制造的精美舟船,亦泛指画舫游艇。荡舟的虽不乏逍遥愉悦者,然而却也常有愁闷忧郁者,尤其是孤独寂寞的思妇怨女,如南朝民歌《西洲曲》:“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李清照《武陵春》亦有云:“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此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正当为描写孤独寂寞的情状。

为何愁苦?接下来说明:“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字回时”即指秋天大雁回归南方,照应了起句的秋景。另外又有大雁传书的传说,鸿雁传书也就因此成为后世诗词常用的典故。而“月满西楼”,则是一个思妇月夜思君盼郎的典型意象。与李清照齐名的女词人魏夫人即有词曰:“离肠泪眼,肠断泪痕流不断。明月西楼,一曲栏杆一倍愁。”(《减字木兰花》)可见,李清照词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二句,形象鲜明,意蕴丰富,并且对“云中谁寄锦书来”句的“自问”,做了充满期盼憧憬却也不无哀怨的“自答”。

上片通过景与事来抒情,下片则集中正面抒情。然而换头仍以物象面目呈现:“花自飘零水自流。”从景色特征看,此句与李后主《浪淘沙》词的“流水落花春去也”颇相似,因而也就颇有暮春景色的特点。但李清照词的写作背景为秋季,故“花自飘零水自流”句当不是对秋景的写实,而是为了配合抒情而创造的写意。花的飘零,意味着美的消失;水的流逝,更象征着时光的消逝;而两个“自”字的复迭,便是强调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于是,在这个写意画面中,幽幽地流露出美人迟暮的哀伤,亦冷冷地倾诉着时不我待的感慨。

由此,作者水到渠成地推出带有哲理思辨性的相思名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秦观、辛弃疾皆有类似的名句:“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秦观《一丛花》)“千里月、两地相思。”(辛弃疾《婆罗门引》)相比之下,秦、辛的词句更具形象性,是以“月”的意象,勾连相隔两地的相思之情;而李清照的此句则摈弃形象,纯然以抽象的语词阐述相思之情虽相隔两地却一样愁苦的人生常理,因而尤具哲思性。

结句却又翻进一层,再从形象的角度,对相思情展开描写:“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情”是紧承上文的相思情;而“无计可消除”则开启下文,即“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具体描绘“无计可消除”的相思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二句,采取了先抑后扬、以退为进的手法,十分形象生动而又虚实相生地描绘了相思情的微妙表现。(王力坚)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songchao/2023026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