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星期五
首页/名家作品赏析/苏轼《留侯论》原文、赏析、解读

苏轼《留侯论》原文、赏析、解读

留侯论【题解】留侯,即张良,字子房,相传为城父(今安徽亳县)人,是刘邦重要的谋士,辅助刘邦灭秦、灭项羽。建汉后,封于留(今江苏徐州附近),故称留侯。后退隐。张良一生为刘邦设计良谋无数,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张良成就功名之所在。本文论张良,却不以此为重点,而是论张良之所以能成为张良的原因,在于他放弃了以一击刺秦王的匹夫之勇,而接受了圯上老人的试探、警诫,“小忍...

留侯论

【题解】

留侯,即张良,字子房,相传为城父(今安徽亳县)人,是刘邦重要的谋士,辅助刘邦灭秦、灭项羽。建汉后,封于留(今江苏徐州附近),故称留侯。后退隐。张良一生为刘邦设计良谋无数,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张良成就功名之所在。本文论张良,却不以此为重点,而是论张良之所以能成为张良的原因,在于他放弃了以一击刺秦王的匹夫之勇,而接受了圯上老人的试探、警诫,“小忍而就大谋”,不仅成就了自己的功名,并因此影响了高祖,遂成帝王大业。

【原文】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1]。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2]。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3],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4],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5],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6],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7]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8],见于词色。由是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9]。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译文】

古时候所说的英雄人物,一定有超过一般人的气度,有能忍受一般人所无法忍受的度量。一般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以被称为勇士。天下有豪杰气概的人,大祸突然降临却不震惊,无缘无故地怪罪他却不恼怒,这是因为他所负的使命很重大,而他的志向也很远大啊。

张子房在圯上老人那里得到赠书,这件事很奇怪。但又怎么知道那位老人不是秦朝时隐居的高士,出来试探、考验他呢?观察那老人从细节体现出来的用心,都是古圣先贤们相互提醒、警诫的道理。可是世人不用心思考,竟认为他是鬼神,也就大错特错了。何况他的用意并不仅在于赠书一事。当韩国灭亡,秦国正强盛的时候,秦国用残酷的刑罚来对待天下的读书人。那些平时足不出户,没有任何罪过却无故被屠杀的,多得数不胜数。即使有孟贲、夏育那样的人,也无法获得施展本领的机会。执法过于严厉的人,他的锋芒是不能触犯的而且他的势头是不可阻挡的。张子房忍耐不住愤怒的心情,想凭借个人的力量通过一椎猛击达到杀死秦始皇的目的。当时,张子房虽然侥幸未被抓住杀死但与死亡之门的距离小得几乎容不下一根头发,这也太危险了。家财万贯的人决不肯与盗贼死拼硬斗。为什么呢?因为他生命宝贵,觉得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子房凭着盖世无双的才能,不去筹划伊尹、太公那样的治世大计,却反而做出荆轲、聂政的暗杀下策,只是出于侥幸才没有被秦始皇捉住杀死。这也是桥上老人替他深深惋惜的啊。所以桥上老人才用傲慢无礼的态度来使他经受磨砺。他在这种情况下能隐忍不发,以后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所以老人才说:“这孩子是可以教导的。”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伯光着上身牵着羊来迎接。庄王说:“郑国的君主能谦卑地对待人,也必定能够得到百姓的信任。”于是,他放弃了原来的打算。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被迫投降,像奴仆一样为吴国服役,历经三年而不倦怠如果有复仇的决心,却不能暂时忍耐着屈居人下,这只是普通人的刚强。那位老人,认为张子房才能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所以有意深深地挫折他那年轻人特有的刚强锐利之气,使他忍住小怒以成就大事业。为什么要那样做呢?一个与老人素昧平生的人,突然在荒郊野地与老人萍水相逢,却被命令做奴仆婢妾所干的事情,他却若无其事而不见怪,这个人自然是秦始皇吓不倒、项籍也无法激怒的啊。

考察汉高祖胜利的原因,项籍失败的缘故,在于是否能够忍耐罢了。项籍仅仅因为不能忍耐,所以在战争中百战百胜却轻率地消耗自己的兵力;汉高祖敛心收性,养精蓄锐而耐心地等待对方的疲惫衰竭,这是张子房给他出的主意啊。当韩信打败齐国想要自立为王时,高祖大为恼火,言辞和脸色都充满着愤怒。从这里来看,汉高祖也有刚强不能忍耐的脾性,如果不是张子房,还有谁能够成全他呢?

圯上受书

太史公本以为张子房一定长得高大魁梧,却不料他长得竟然宛若妇人女子,与他的志向、气度不相称。啊!这大概就是子房之所以成为子房的原因吧。


【注释】

[1] 子房受书:张良在下邳(今属江苏邳州)时,在桥上散步,遇一老人故意将鞋落到桥下,老人命他拾起,替自己穿在脚上,经过反复考验,见他能忍耐,认为孺子可教,遂授予兵书。相传即《黄石公兵法》。良终以此成大业。

[2] 贲、育:孟贲、夏育,皆战国时的著名勇士。

[3] 伊尹:商初大臣,助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太公:姜太公吕尚,为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大臣,助周灭殷,建立周朝。

[4] 荆轲:战国时刺客,为燕太子丹刺秦王,不中,被杀。聂政:战国时韩人,为严仲子刺韩相韩傀,事成后自杀。

[5] 楚庄王:春秋时五霸之一。公元前597年,率兵伐郑,郑国的君主襄公卑辞谢罪,避免了一场战争。

[6] 勾践:春秋末年越国君主。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战败,被俘,质于吴国。受尽屈辱。三年后回国,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灭吴。

[7] 项籍:项羽。

[8] 高祖:汉高祖刘邦,派淮阴侯韩信平齐(今山东),韩信成功后派人给刘邦送信,要求封王,刘邦大怒。张良用脚止其息怒,附耳轻语,刘邦省悟,封韩信真王,避免了韩的叛变。

[9] 太史公:司马迁自称。在《史记·留侯世家》中说了关于张良的这段话。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