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非儒《人臣之道》解读、赏析
280 人臣之道
又曰:君子若钟,击之则鸣,弗击不鸣。应之曰:夫仁人,事上竭忠,事亲得孝,务善则美,有过则谏,此为人臣之道也。今击之则鸣,弗击不鸣,隐知豫力,恬漠待问而后对,虽有君亲之大利,弗问不言;若将有大寇乱,盗贼将作,若机辟将发也,他人不知,己独知之,虽其君、亲皆在,不问不言,是夫大乱之贼也。以是为人臣不忠,为子不孝,事兄不弟,交遇人不贞良。夫执后不言,之朝物见利使己,虽恐后言;君若言而未有利焉,则高拱下视,会噎为深,曰:“唯其未之学也。”用谁急,遗行远矣。
【人臣之道注释】
①弗:不。
②隐知豫力:隐藏自己的智慧,懒于出力。
③虽:仅,只。
【人臣之道译文】
又说:君子像钟一样,敲了就响,不敲就不响。回答说:仁人事上尽忠,事亲尽孝,为善而称美,有过就谏阻,这才是做人臣的道理。现在要敲他才响,不敲不响,隐藏智谋,懒于用力,安静冷淡地等待君亲发问,然后稍作回答。即使对君亲有大利,不问也不说。如果将发生大寇乱世,盗贼横行,且这些寇盗之事就像已安置好的机关,一触即发,而别人又不知道这事,只有他自己独自知道,而他即使君亲都在,也“不问不言”,这实际上就是“大乱之贼”啊!以这种态度做人臣就不忠,做儿子就不孝,事兄长就不悌,与人交往就不贞良。遇事持后退不言的态度,到了朝廷看到有利于自己的东西,只怕自己说得比别人迟了。君上如果说了于己无利的事,就高拱两手,低头往下看,像饭塞在喉咙一样,说:“我未曾学过。”朝廷用人虽然很急,而他却弃君远走了。
【赏析】
本段选自《墨子·非儒》。非儒篇墨子批驳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礼义思想,反映了儒、墨两家在思想认识上的分歧。墨子反对儒家婚丧之礼,指责儒家的礼乐于政事、生产皆无益处,又通过晏婴等人之口,讽刺孔子与君与民都是口头上讲仁义,实际上鼓励叛乱,惑乱人心。儒家主张君子像钟一样,敲了就响,不敲不响。对这种消极的为人处事态度,墨子予以了合理抨击,认为这样隐忍深藏、不主动揭露问题并处理矛盾的行为,实际上跟乱臣贼子一样可恶。所以作为有责任心的臣子要敢于主动站出来,而不是消极等待召唤。于今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作为公民或基层领导的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站出来直面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等问题发酵扩散,甚至不可挽回才去面对。参与社会管理,要求有主人翁的精神和内生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巨大的社会合力,解决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