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解读、赏析
037 礼之用,和为贵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之用,和为贵注释】
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官方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主要指西周先王所作“周礼”。
②和:调和、和谐、协调。
③先王之道:泛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④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⑤节:规范、节制的意思。
【礼之用,和为贵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实现和谐为贵。古代圣贤君王治国施政的方法,最美妙的地方就在这里。但无论大事小事如果只顾按照和谐的办法去进行,有时候也是行不通的。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道德礼仪去规范和谐,也是行不通的啊。”
【赏析】
本段选自《论语·学而》。“和”的思想是孔子特别倡导的儒家伦理、政治和社会准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中和”、“和合”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孔子的弟子们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以实现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道德礼仪规范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也就是说,既要遵守礼仪规范所规定的等级秩序,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谐。孔子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意义的。在当时社会,阶级对立,等级差别严格而森严,阶级阶层等级界限是丝毫不容僭越的。上一个等级的人,以自己享有的礼仪秩序规范显示其地位尊严;下一个等级的人,则必须遵守、唯命是从。但这种情况到了春秋时代,严格的礼乐秩序等级规范关系开始崩溃,礼崩乐坏,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经常发生。对此,有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用意就是为缓和不同等级、阶层、阶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至于最终破裂,以稳定当时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但如果从理论上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会体会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实现和谐为贵,又指出不能“知和而和”,而要以礼节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有一套礼仪规范的,毋庸置疑有其合理性,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