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星期日
首页/国学经典/《论语》经典名言解读

《论语》经典名言解读

《论语》77句孔子15岁立志求学,30岁左右就成了精通周礼的知名礼学家。他崇尚上古的纯良风气,主张用周初的礼仪制度治国。50岁学习《易》书,反复阅读,以至于“韦编三绝”,他认为从此可以“知天命”了。不久,孔子得到一次随同国君出访的机会,被任命为宾相。又两年,他提议“堕三都”,并因而“摄相事”(代理宰相)。结果是失败,出奔,流亡,从此结束政治生涯。于是开始教授...

《论语》77句

孔子15岁立志求学,30岁左右就成了精通周礼的知名礼学家。他崇尚上古的纯良风气,主张用周初的礼仪制度治国。50岁学习《易》书,反复阅读,以至于“韦编三绝”,他认为从此可以“知天命”了。不久,孔子得到一次随同国君出访的机会,被任命为宾相。又两年,他提议“堕三都”,并因而“摄相事”(代理宰相)。结果是失败,出奔,流亡,从此结束政治生涯。于是开始教授生徒,并曾经带领一帮学生周游列国,在外流亡13年。63岁回到鲁国定居,继续教授生徒,传播他的政治理念和人生感悟。他觉得,人到了70岁,就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了。

孔子一生“述而不作”,除整理了五部古籍文献 外,并没有个人的专著。幸运的是,他的学生编辑了这部《论语》,为我们保留了这位伟大思想家、教育家的言行实录。

孔子认为物质和精神的追求是人的本性(“食色性也”),“仁”是人的立身之道,主张“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他重视人的修养,认为应该“见贤思齐”,“敏于事而慎于言”,要讲究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育学生“择其善者而从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人生的志向是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憧憬的生活是:暮春季节,约上五六位成年人,带着六七名童子,在沂水里沐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归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

学得知识,学得技能,经常温习,适时实践,不是很愉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不理解,也不烦恼,不生气,这不就是“君子”吗?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

君子要致力于立定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就随之而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就是“仁”的根本。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技能是否掌握、运用?”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

年轻人在父母面前孝顺,出门则敬爱兄长,谨慎而守信,博爱大众,亲近仁德之人,如果还有余力,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篇》

礼的运用,和谐最为可贵。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篇》

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勤敏做事,谨慎说话,接近有道德修养的人以匡正自己。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篇》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篇》

用政令引导,用刑罚整肃,则人民只求避免刑罚而没有羞耻心;用道德引导,用礼教来治理,则人民有羞耻心并会自行匡正缺失。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岁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四十岁就可以尽释外界各种迷惑,五十岁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六十岁就什么都能听,都能释然,七十岁就从心所欲,做什么事都不会出格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篇》

学习,却不经思考,就会迷惑;思虑,却不学习,就找不到出路,危险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篇》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篇》

人,连起码的诚信都没有,那怎么可以呢?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篇》

富贵是人的欲望;然而,若是从不正当渠道得到,我不会接受。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篇》

见到贤人,想要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则以他为镜,对照审察自己的不足。

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篇》

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

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治长篇》

听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治长篇》

子贡说:“我不想别人勉强我,我也不想勉强别人。”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治长篇》

(孔文子)勤敏而且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认为羞耻,因此谥号是“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陈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治长篇》

颜渊、子路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说说你们的志向?”子路说:“希望将名车宝马、华美的衣服,与朋友共享,毁损了也不抱憾。”颜渊说:“不张扬自己的好处,也不推诿自己的辛劳。”子路又说:“希望听听先生的志向。”孔子说:“老人,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轻人,使他得到关怀爱护。”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

贤明啊颜回!一箪食物,一瓢饮水,住在窄巷,别人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他却不改变乐观的态度,贤明啊颜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篇》

(对道德、文章、事业、人物)懂得它的不如喜好它的,喜好它的不如以它为乐趣的。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篇》

聪明的人热爱水,仁爱的人热爱山。聪明的人爱动,仁爱的人好静。聪明的人快乐,仁爱的人长寿。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篇》

自己要立身于人世间,就要致力于让别人都能立身;自己要通达、发达,就要致力于让别人也能如此。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篇》

认真学习,不会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篇》

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依仗仁爱之心,游弋于六艺之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篇》

不到学生冥思苦想却弄不明白,想要发言却难以言表,教师不要去启发他;学生做不到举一反三,就不用继续教诲他了。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篇》

到时机适合,可以发挥作用了,就去行动;否则就养精蓄锐,不要轻易采取行动。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

用不正当的手段而得到的富贵,在我看来,就像浮云。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耳。《论语·述而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对他说,这个人啊,发愤了会忘记吃饭,高兴了就忘记忧愁,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是老人了。”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我只是喜爱古人积累的知识而勤敏去追求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篇》

三个人在一起,其间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看到好的我跟着学,看到不好的我就改掉。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篇》

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常会悲戚。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篇》

诗歌帮我成长,礼仪帮我立身,音乐帮我完善道德。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论语·泰伯篇》

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却骄傲而且吝啬,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篇》

不主观臆断,不钻牛角尖,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篇》

孔子站在水边,说:“逝去的时间就像这流水,昼夜不息。”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篇》

年轻人值得敬畏,怎知道未来的人不会比现在的人更好呢?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篇》

全军统帅可以擒获,一个普通人的意志力则不可摧毁。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篇》

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最后凋谢的是松柏。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篇》

智慧的人不会迷惑,仁厚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篇》

这个人不轻易讲话,一讲话必定能切中要害。

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篇》

过分和不到位是一样的,都不可取。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篇》

暮春季节,穿上春衣,约上五六位成年人,带着六七名童子,在沂水里沐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归来。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篇》

只要问心无愧,就没有忧愁,没有畏惧。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篇》

百姓用度足够,您还有什么不够的呢?百姓用度不够,您又怎么会够呢?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篇》

君子助成别人的好事,不助人为恶。

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篇》

舜做天下的君主,在众人中挑选了贤能的皋陶作为辅佐的人才,那些不仁的小人就远离而去了。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篇》

名分不正当就说话不顺,说话不顺就做不成事,不能成事礼乐就不能施行,礼乐不能施行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当民众就无所适从。所以君子定立了名分,就一定能说得明白,说出来就必定能执行。君子说话决不马虎、随意。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众。《论语·子路篇》

领导者自身端正,不用命令,民众都会跟随行动;如果自身不端正,三令五申也无人听从。

近者说,远者来。《论语·子路篇》

为政者要做到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方的人乐意投奔。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篇》

事想速成,往往不能达到目的;只见小利,大事不能成功。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篇》

君子追求多元和谐,小人追求单调同一。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篇》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无能。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篇》

以正直回报仇怨,以美德回报恩德。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篇》

不抱怨天,不责怪他人。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篇》

君子贫穷也不失气节,小人贫穷了则丑态百出,什么坏事都能做得出。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篇》

可以跟他说却不跟他说,是失人;不可以跟他说却跟他说了,是失言。聪明人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篇》

为了坚守大仁大义,志士仁人不会贪生怕死,宁可牺牲生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篇》

工匠要想做好工作,必须先打磨锋利他的工具。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篇》

没有长远的思虑,就会有眼前之忧。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篇》

多反躬自问,少责怪别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篇》

子贡问:“有一句话可以终身遵行的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啊。自己不想要的,不强加给别人。”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篇》

在“仁”的面前,对老师都不要逊让。

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篇》

教育面向大众,不分贫富贵贱。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篇》

追求的信仰不同,不能在一起商量大事。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篇》

(治国理家的人)忧虑的不是财富少而是不平均,不是百姓贫穷而是不安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篇》

有三种人做朋友会对你有益:正直的人,诚信的人,博学多闻的人;有三种人做朋友会对你造成损害:逢迎献媚的人,看人脸色的人,花言巧语的人。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篇》

君子有三戒:少年时,血气未定,戒色;壮年时,血气方刚,戒斗;老年时,血气已衰,戒贪。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篇》

追求良善,唯恐赶不上;避开不善,就像不能把手伸向滚沸的水中一样。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篇》

人性原本相近;由于不同生活环境的影响,习性有了差异,距离会越来越远。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篇》

《诗》,可以抒发感情,可以观察社会人生,可以结交亲友,可以讽刺不平之事。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篇》

四时运行,百物生长,而天并不言语。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论语·子张篇》

君子尊重贤能的人,也包容大众;赞美善良的人,也怜恤无能的人。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篇》

工匠们在作坊里奋斗来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而达到大道。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篇》

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有了过错,人们都能看到;改正过错,人们都会敬仰。

宽则得众,信则任,敏则有功,公则说。《论语·尧曰篇》

宽厚就会得到民众拥戴,诚信就会得到信任,勤敏就会有功绩,公正就会使民众欣悦。

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素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篇》

(孔子认为“从政”必须遵从“五美”:)施惠而不浪费;让民众劳动而不产生抱怨;有欲求而不贪婪;庄重矜持而不骄傲;有威严而不凶残。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guoxue/20230314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