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十章:领导者是这样炼成的》

道德经《第十章:领导者是这样炼成的》

第十章:领导者是这样炼成的01能做到一刻的形神合一,就是成功的开始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02学会保持婴儿那样的欲望抟气致柔,能婴儿乎03您有没有本事随时清除杂念脩(xiū)除玄监,能无疵乎这句话在通行本里是“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涤除玄览”的“览”是看的意思。有人说“玄览”是心里的镜子,但为什么这样讲,却解释不清楚。等看到马王堆帛书乙本,我们发现,原来这里不...

第十章:

领导者是这样炼成的

01能做到一刻的形神合一,就是成功的开始

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

02学会保持婴儿那样的欲望

抟气致柔,能婴儿乎

03您有没有本事随时清除杂念

脩(xiū)除玄监,能无疵乎

这句话在通行本里是“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涤除玄览”的“览”是看的意思。有人说“玄览”是心里的镜子,但为什么这样讲,却解释不清楚。等看到马王堆帛书乙本,我们发现,原来这里不是“览”,而是“监”。

“监”字最早是镜子的意思,既是名词也是动词。古代最开始的时候没有镜子,人们看水里的影子,审视自己脸上有没有东西,这种状态就叫监;从上往下看,想找点儿什么问题,这也叫监。

古代人一开始只能用水当镜子,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金属做的镜子,字就改变了,下边就变成了“金”字,写作“鉴”。

“脩除玄监”和“涤除玄览”其实没什么大区别,其中的“脩”同“修”,是修整的意思,“涤”是洗涤,我们按“脩除玄监”来解读。“玄”是深妙,“玄监”就是很深妙的镜子,指我们心里的镜子。这句话是说,您心里能不能保持纯净、干净的状态,清除掉杂念,没有瑕疵呢?

这种说法其实跟后来佛教禅宗神秀大师讲的很像。神秀大师作过一首著名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这“明镜台”就是心里的镜子。神秀大师讲的其实跟老子在《道德经》里讲的是一致的,把心里这面镜子清理得一尘不染,是一种状态。而慧能禅师说,根本没有菩提树,也就无所谓染尘埃,那是更高的境界。但是,那种空的境界,一定是通过这种勤拂拭的修炼得来的。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慧根,心一下就空了——我做好事,不需要回报。坦诚地讲,一开始,我们还都有点儿世俗之心,都有一点儿要回报的念头,需要随时提醒自己。慢慢修炼,等习惯了以后,您修炼的境界高了,必定有大成就。

如果我们没有任何修炼方式,也不学习,就凭自己的本能,凭我们接触的这些社会知识去处事的话,不好的习气一定存在,说不准在什么时候就冒出来。在最关键的时候哪怕只冒出来一次,就够您今后做多少努力去挽回的了。

04如何让自己管理的人活得很好

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

“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首先看“爱民”两个字。大家往往会说,老子做事是不讲感情的,这叫“圣人不仁”。实际上不是这样,“圣人不仁”是圣人不把“仁”字挂在口头上。作为领导者,应该对您管理的人有爱,所以老子说“爱民”。

帛书乙本里的“栝国”在通行本里是“治国”。在通行本《道德经》第七十三章,有一句“勇于不敢则活”,帛书乙本用的就是这个“栝”字。因为“栝”跟“活”在古代音是一样的,而且字形非常相像,很容易抄错,或者可能就是借用这个“栝”字。

“爱民栝国”中“栝”的意思是,让这个国家的老百姓能够活下来,而且活得很好。这和“治”是有区别的,“治”是以各种技巧、手段去治理,跟老子的意思恰恰相反。

老子爱老百姓,希望大家都能活下来,活得好,不用“治”。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怎么做到呢?其实老子一直在讲如何做到——当领导者放下自己的欲望,不与大家争夺利益,这个时候再去做事,再去管理,就非常容易了,只要制定好规则就行了​‍‌‍​‍‌‍‌‍​‍​‍‌‍​‍‌‍​‍​‍‌‍​‍‌​‍​‍​‍‌‍​‍​‍​‍‌‍‌‍‌‍‌‍​‍‌‍​‍​​‍​‍​‍​‍​‍​‍​‍‌‍​‍‌‍​‍‌‍‌‍‌‍​。您不跟大家争利,大家觉得不受干扰,正常运行就可以了。这时候,反而不需要用太多的技巧和心机去治理,领导者是非常轻松的。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做事,您依照自己内心的善意去做就行了,不用管外界的反应,夸您、骂您……都不用太在意,把自己的欲望清得越干净越好。这时候您反倒会轻松,不用费太多的心机去跟人不断地争斗,跟人去争辩,这样一定气血通畅,没什么郁结。

我看到好多家长带着小朋友一起学习《道德经》,这特别好。孩子小时候明白了这个道理,他长大了就很容易形成习惯,做事情就顺遂;如果他小时候没听过这些道理,他不懂,长大了人生就会跌跌撞撞,最后虽然明白了这些道理,遇到事的时候心里还是要纠结的,然后才能想通。

尽早进入这种状态,不与世界较劲,不与其他人纠缠。这样的人,是幸福的人;这样的领导,不靠计谋、技巧去管理,会是一个非常高明的领导。

05面对各种机遇,要保持一种“雌性”的状态

天门启合,能为雌乎

06自然施与,才是最好的施与

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

07别觉得自己是别人和万物的主宰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这一章的前几句讲的是修炼方法,最后老子点出了修炼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什么境界呢?就是跟天之道非常接近的境界。

老子说“生之”,就是像天之道一样生养万物;“畜之”,就是保护它,让它长大;“生而弗有”,意思是天之道生养万物、生发万物,让万物如此繁茂,但是它不拥有,也压根儿没什么企图心。这种状态就是天之道的状态。

“长而弗宰也”的意思是,不觉得自己是万物主宰。“宰”是主宰的意思。说的是天之道虽然生养万物,但是它不说这是自己的功劳,不觉得自己是天下的主人,它隐藏在后面,把位置放得很低,让万物自己去生长。老子说这种品德“是谓玄德”。刘备的字“玄德”,就是从这儿来的,“玄德”是深远的德行,是非常大的德行。

老子在《道德经》里一直讲天之道,不断地把天之道讲给大家听,然后告诉大家如何去接近这个天之道。这一章讲的是您应该如何修炼,如何去除内心的欲望,如何让自己保持比较纯净的状态,为大家做事,最终进入天之道的境界。

有了这种境界,做人、做事就不得了了。比如,公司领导如果有这种境界的话,做事就不一样了。建立公司,从一两个人做到一两百人、一两千人……越做越大,让员工都能拿到适宜的工资,养家糊口,这个功德是很大的,这是养活众生啊。这时候,以什么态度来摆正自己的位置就很关键了。

有的企业老板越来越膨胀,于是就会想:我把企业做得这么大,多了不起!我曾经在网上看过这样的视频,企业员工列队喊口号感恩老板,有的鞠躬,有的甚至磕头。这是什么企业文化?您给员工好处,他们就感恩;如果您哪次做得不好了,员工是不是要站成一排骂您呢?这是不对的。老板应该意识到,自己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您用聪明才智搭建一个平台养活众生,这是身为领导者的使命。

老板应该去施与众生,让追随自己的人能吃得上饭,但是您得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一点儿,把自己的利益、名誉都放下,不在意自己的利益。这样没有纠结,会更从容,您的公司也就会越做越大。这样就会越来越接近天之道,您的人生也将圆融无碍。如果您不明白这个道理,把自己抬得太高,是会出问题的。

天之道是一种了不起的境界,这种境界不是天生就有的,除了极个别的人天生就非常接近这个境界,我们大部分人生下来,一般都会有很强的私心,从生理学角度来看,没有天生的圣人——对自己的欲望控制得恰当、得体之人。控制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我们有一部分基因是通过遗传获得的,要想获得公平、关爱、忠诚等美德,就需要后天不断培养。

何谓国学?我的观点是,国学不是学问,而是一套培养工具,培养我们先天遗传来的、原始的这些道德要素,比如关爱、公平、忠诚等,这些是人类花了几万年时间进化来的。有了这些东西,我们才能突破像大猩猩那种二三十个群居在一起,互相抢夺的局限,才能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在一起生活,因为我们学会了协调,能做到公平、关爱、忠诚了。

其实,读《道德经》最关键的是培养符合天之道的品性,然后我们再通过一点点的修炼向它靠近,坦然地接受这个理念,并且付诸实践,这样您的人生就会变得不一样。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