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九章:保富之道》

道德经《第九章:保富之道》

第九章:保富之道01凡事别做得太满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这是通行本的写法​‍‌‍​‍‌‍‌‍​‍​‍‌‍​‍‌‍​‍​‍‌‍​‍‌​‍​‍​‍‌‍​‍​‍​‍‌...

第九章:保富之道

01凡事别做得太满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这是通行本的写法​‍‌‍​‍‌‍‌‍​‍​‍‌‍​‍‌‍​‍​‍‌‍​‍‌​‍​‍​‍‌‍​‍​‍​‍‌‍‌‍‌‍‌‍​‍‌‍​‍​​‍​‍​‍​‍​‍​‍​‍‌‍​‍‌‍​‍‌‍‌‍‌‍​。“持”在帛书本里被写成“㨁(zhì)”​‍‌‍​‍‌‍‌‍​‍​‍‌‍​‍‌‍​‍​‍‌‍​‍‌​‍​‍​‍‌‍​‍​‍​‍‌‍‌‍‌‍‌‍​‍‌‍​‍​​‍​‍​‍​‍​‍​‍​‍‌‍​‍‌‍​‍‌‍‌‍‌‍​。“㨁”有端着东西、把握东西的意思,和“持”的意思一样。“如”在帛书乙本中为“若”。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的意思是,有一个盛满了水的器皿,比如杯子,您端起来就走,这会怎么样?水会溢出来。“不若其已”——您不如把它放下。

这句话是说,您要做什么事,如果非把内在装得很满再去做,就没法做,所以您不如放下它。后世把老子的这种教诲叫“持满之戒”。

中国人做事特别忌讳“满”这个字。《淮南子》在解释“持满之戒”时,讲了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国君魏武侯问他的手下李克:“吴国那么强大,为什么后来灭亡了呢?”李克回答,因为吴国“数战而数胜”。意思是吴国打了很多次仗都打赢了,所以灭亡了。魏武侯一听就糊涂了,于是问:“打仗每次都打赢,这是吴国的福分,怎么会灭亡呢?”李克回答说:“不断去征战,老百姓就会疲惫,疲惫了就会心生怨恨;每次都打赢,国君就会骄傲,继而开始放纵,野心会越来越大,野心大了以后就会把国家所有的钱都投入战争,这样会把国力消耗殆尽。最后国君的野心大到了极点,老百姓的怨恨也大到了极点,上下都到了极点,按理说,这吴国的灭亡还算来得太晚了。”

李克说得非常得体,他讲的就是“持满”的道理。当一个国家的运行达到极限的时候,就会出问题。

古人是非常重视“持满之戒”的,都担心达到那种满的状态。

公司的经营也蕴含着同样的智慧。比如李嘉诚,他的经商智慧中就有一条是保持现金流充足,他永远不做竭尽全力之事。李嘉诚说过,游泳时,游了一百米,一定要留一半的力气再游回来。好多人不理解,说,我一定要把所有力气用尽了游到自己最想去的地方。李嘉诚反问:“那你怎么游回来?”所以,李嘉诚做一百万投资的时候,他一定还有一百万的现金流为后备运营做准备。他不会把事情做到最满。

再比如,我有个朋友是做企业的,每次碰到他的时候,他说的最多的就是“我最近有什么什么项目,还有多少个项目要去做”,等等。说实话,我当时是很佩服他的。但是现在的人生经历告诉我,过三年后再看——他满脸黑色,满脸疲惫,就跟老了二十岁一样,消耗非常大。这说明他没有重视“持满之戒”。

所以,我们做事不要做得太满了,要给自己留点余地。人不仅仅要做事,还要享受生活,还要陪家人一起度过快乐的时光。这样,人生才从容一些。

其实老子的每一句话琢磨起来都很有滋味,大家可以一点点去品味。

02不必把所有的锋芒都露出来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

03“金玉满堂”并不是好事

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

04富贵还盛气凌人,无形中就埋下了厄运

贵富而骄,自遗咎也

“贵富而骄,自遗咎也。”“贵富”现在的版本都写成“富贵”,意思一样,我们就当富贵讲。“富贵而骄”的意思是,您既有钱,地位又高,如果您非常骄横,把自己的气焰抬得很高,这是在给自己制造麻烦。

为什么会如此?当人富贵以后,他的人生态度可能有两种:一种是骄,盛气凌人,仗势欺人;另一种是善,以财富和地位去助人。这是两种取向。老子建议大家保持第二种态度,把自己的位置放低去帮别人。

如果一个人富贵以后变得骄横的话,周围所有人嫉妒的眼光都会集中在他身上,人们就会记恨他,把所有的愤怒集中在他身上,这是人类的本性,他的生活就会处处遇到阻力,厄运的种子就埋下了。

《汉书》里有一句话形容这种力量,叫“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就是说当所有人都恨这个人的时候,他有可能没得病就死了。这说的是人心向背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看到世界上的金钱像河流或是云图一样在流动,从高处往低处流。我们如果能够顺应天之道把它导向善的方向,那么您的流动性就会越来越大,也就会越来越富贵。

05“功成身退”并不是想隐退之人的借口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是帛书乙本的写法。这前半句话在帛书甲本和郭店楚简里是“功述身退”。这个说法也有道理,因为述职本身就是把自己完成的任务讲一遍——但现在大家都讲成“功成身退”。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句话一出来,就成为了所有想隐退的人的一个借口。他们认为,我把公司做好了,算是完成任务了,可以功成身退,退居二线了。好多人会这样讲。有的人甚至把它当作明哲保身的一句名言。

实际上老子讲的不是这个意思。《道德经》里很多话被大家世俗化了。我一再强调解读《道德经》,必须严格紧扣天之道来解读。天之道有什么特点?天之道为万物做事,它一直隐藏在背后,让这个世界按照它的规则去运行。天之道只是把自己的位置放到后面,并没有扔下世界不管。那您为什么就退休了、不干了?好不容易建立这么大的基业,走到如此重要的位置,您却不干了,有这个必要吗?

我认为老子这句“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意思是,我们要效仿天之道,隐于背后为大家做事。当您把这事做好以后,就把自己的位置放到后边,把自己的名利、地位放到后边,这叫“功遂身退”。

这个所谓的“身”是您自己的东西,名利、地位,等等;“退”是放到后边,是“退其身而身先”的意思。您理解了天之道,就知道老子在讲什么了。这是一种比较通透的理解,否则大家会觉得老子消极避世。

现在经营企业也是这样,有的企业家把企业做好以后,就会功成身退。比如说稻盛和夫先生,他创办了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但是他没有为自己的名利考虑。他把所有股份全部捐赠给员工,把个人利益放到员工的后边,不为自己去捞取,这才是真正的功成身退。

明确这一点对理解《道德经》非常重要​‍‌‍​‍‌‍‌‍​‍​‍‌‍​‍‌‍​‍​‍‌‍​‍‌​‍​‍​‍‌‍​‍​‍​‍‌‍‌‍‌‍‌‍​‍‌‍​‍​​‍​‍​‍​‍​‍​‍​‍‌‍​‍‌‍​‍‌‍‌‍‌‍​。大家不要把这句话理解成差不多就行,该退就退,这是不正确的态度。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