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二章:永远不要以一个》

道德经《第二章:永远不要以一个》

第二章:永远不要以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看待事物01当大家都说一件事很美好的时候,我们要画一个问号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这句话老子是接前面的“名...

第二章:

永远不要以一个

固定不变的标准看待事物

01当大家都说一件事很美好的时候,我们要画一个问号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这句话老子是接前面的“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来讲的​‍‌‍​‍‌‍‌‍​‍​‍‌‍​‍‌‍​‍​‍‌‍​‍‌​‍​‍​‍‌‍​‍​‍​‍‌‍‌‍‌‍‌‍​‍‌‍​‍​​‍​‍​‍​‍​‍​‍​‍‌‍​‍‌‍​‍‌‍‌‍‌‍​。前半句的意思是,天下人如果都说一件事美好的话,它不美好的一面就出现了,而且这事本身就不美好了​‍‌‍​‍‌‍‌‍​‍​‍‌‍​‍‌‍​‍​‍‌‍​‍‌​‍​‍​‍‌‍​‍​‍​‍‌‍‌‍‌‍‌‍​‍‌‍​‍​​‍​‍​‍​‍​‍​‍​‍‌‍​‍‌‍​‍‌‍‌‍‌‍​。还可以这么理解:当天下人都说一件事很美好的时候,我们要画一个问号,怀疑这件事可能是不美好的。

老子这样说,是因为我们给事物贴的所有标签都是根据当时的条件贴的。随着条件的变化,我们所贴的标签也应该变化。比如说在唐朝,女士们都以胖为美,流行修蛾眉(眉毛就像蛾子前边的触角一样向上翻着)。可今天我们却说骨感是美,几乎没有人修蛾眉了。这说明美的标准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改变;有时候我们觉得美好的,过了一段时间又觉得不那么美好了。

再举个例子,我们在人生开始奋斗的阶段,可能会觉得能赚十万元就很多了;可是等您真赚到十万元的时候,又会觉得有一百万元才真是有钱呢;等您真有了一百万元,又会觉得那些企业家,一年赚一亿元,才是真的美好呢!……

有时候,一个月赚三千元的人,回家喝点儿小酒,吃点儿家常菜,吃完出去拉二胡、唱戏或锻炼身体去了,每天自得其乐,活了一百多岁。而每年赚一个亿的人每天凌晨三点睡觉,结果到六十来岁就去世了。到底哪个美好?这就是随着标准不同,结果完全不同。

所以,当天下人都认为有钱才幸福的时候,这也不一定。老子就在讲这个道理。随着时间不同,标准也会变化,甚至有的时候美好和丑恶还会互相转化。

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塞翁失马。这个成语讲的是边关一个老头儿,他家里只有一匹马,有一天这匹马还丢了,资产清零。大家都说他真倒霉。老头说:“这不一定是坏事儿。”

过了两天,他家丢的那匹马带回来十几匹野马,家里的资产一下翻了十几倍。了不得,天降横财啊!大家又说:“您这太幸福了,碰上大好事儿了!”老头说:“可不一定是好事儿,我有可能还倒霉呢!”

果然,过了两天,老头的儿子驯野马时,摔断了一条腿。大家又说:“这么倒霉的事儿怎么被您赶上了?您儿子将来怎么娶妻生子啊?”结果老头说:“这没准是好事儿呢!”

不久之后,边关烽火四起,所有青壮年男子都被征到战场上去了,战死无数。老头的儿子因为腿瘸,所以得以幸免,被允许留在家里陪父亲安享晚年。

您说这还算倒霉吗?它又变成好事了。所以,古人为什么说“福祸相依”?因为两者是可以互相转变的。您别认为美好就是永远的美好,有可能明天一变就变丑陋了,它们来回在转变。就像“玄”字一样,两根线,来回拧着走,今天是阴明天变阳,明天是阳后天又变阴了。这么旋转着不断变化发展,才是真正的“玄”啊!这个“玄”就是我们世界运行的法则。

老子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永远不要以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来看待事物,要跳出来看。但很多时候,我们看待事物总是习惯用一个标准看,什么事好就是好,坏就是坏,遇事常常想不通。

其实老子这句话告诉我们:您如果跳出来看的话,会发现什么事都在变化,都不是固定的,我们的标准都是相对的。深刻理解了这句话,我们看待生活才有可能更加通透。

02当所有人都认为这事铁定是善的时候,我们要警惕

皆知善,斯不善矣

“皆知善,斯不善矣。”这是帛书乙本的内容。现在通行本说的是“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我觉得这两个版本的说法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只不过在句式上稍有区别。因此我按照帛书乙本来讲。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天下所有人都说这件事是好事,是善的,不善就出现了;或者说,天下所有人都认为这事铁定是善的时候,可能这件事本身就不善了。

标准在随时变,我们固定下来的标签、形名、符号,都是人为加上去的,只要我们的角度一转换,可能全部都会变化。所以老子告诉我们一种智慧,就是跳出来看事物的本质。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变得豁达,看事就会豁然一些。

但我必须强调的是,《道德经》写的是领导者的法则。所以,如果这两句话放到领导者身上会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说,在您管理的体系里,不要推行单一的标准。您现在认为非常好的标准,情况一变有可能就会变成对您影响最大的,产生最大破坏作用的标准。

比如,当年日本很多电器公司生产卡带型录音机,当时觉得特别先进,所以他们在这个技术上一直往前发展。结果到后来,很多企业就没有搭上数码技术这班车。曾经引以为豪的东西转眼就变成负担了——投入越多,转型越慢,被淘汰得越快。在美国,柯达公司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柯达公司以生产传统胶片闻名,在辉煌时期,他们的产品曾占据全球三分之二的胶片市场,是当时全球的顶尖企业​‍‌‍​‍‌‍‌‍​‍​‍‌‍​‍‌‍​‍​‍‌‍​‍‌​‍​‍​‍‌‍​‍​‍​‍‌‍‌‍‌‍‌‍​‍‌‍​‍​​‍​‍​‍​‍​‍​‍​‍‌‍​‍‌‍​‍‌‍‌‍‌‍​。可是数码技术一出现,马上就把它给淘汰了。所以我们看问题不要推行单一标准,否则可能会导致您跟事物的发展脱节。

再比如说,有的企业家认为每天准时打卡、不抬头地工作、玩命加班、每一条规章制度都能做到的员工,就是公司的模范员工。这个标准在一些从事流水线生产的企业里还行,但是在有些创意驱动型企业里,强推一个标准,就会束缚员工的活力和创造力。比如谷歌这家公司气氛非常活跃,工作时间弹性化,还安排员工在一种舒适的环境中工作:员工可以去冥想室冥想,可以在走廊里玩滑板,可以带宠物上班……这两种文化没有对错,大家能适应的就是好的。

老子告诉大家,如果以一个固定的标准去认识事物的话,往往会被限制住,无法理解事物的本质。

第二层含义是,领导者塑造自己形象的时候,要慎重。当大家都称赞您的时候,这事可就不美好了。当一个领导为了博取名利,尤其是为了自己的名誉而去强力推行一个标准的时候,这种企业文化就有问题了。这句话对大家来说就是,看事物要来回看,它会来回转变的。

“皆知善,斯不善矣”告诉我们,领导者要跳出来看事情,一定要放下博取所谓的美名的想法。因为所有事情都是相对的;时间一变,您的美名转眼可能成为骂名。作为领导者,一定要有这种智慧,才能够真正摆好自己的位置。

03人生的难和易,是互相成就的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

04追求虚名,势必让自己的人生走向负面

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老子告诉我们,所有的条件都是互相比较才出现的。我们不要认为这个条件是永恒的,您追求一个永恒的标准是没用的。

接下来,帛书本里老子又说“高下之相盈1也”,意思是“高”和“低”只是相对而言​‍‌‍​‍‌‍‌‍​‍​‍‌‍​‍‌‍​‍​‍‌‍​‍‌​‍​‍​‍‌‍​‍​‍​‍‌‍‌‍‌‍‌‍​‍‌‍​‍​​‍​‍​‍​‍​‍​‍​‍‌‍​‍‌‍​‍‌‍‌‍‌‍​。

举个例子,我的老家沈阳铁西区有一个地方叫高楼。因为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在我们这里有一栋十几层的楼,是绝对的高楼。很多人都特意坐公共汽车去看,像看景观一样。而现在,一栋普通的居民楼都能盖到三十层,甚至更高,所以相比较而言,铁西区那栋高楼已经完全不显得高了。

所以,高下是相对出现的;条件一变,参照物一变,整个名称就变了。

“音声之相和也”,“音声”和我们现在常说的“声音”不太一样。在古代“声”和“音”是两个词,它们所描述的东西不同。“音”是指单独的声响,比如说敲一下钟——“当”,这就是“音”;而“当——当——当——”,几个音组合在一起,有高低的时候才叫声。再引申到我们常说的音乐的“乐”,是指把“声”再组合起来,组合成连起来的音符。所以,音、声、乐这三个字,在古代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古代汉语特别讲究,每一个字都各有所指。“音声之相和”的意思是,没有单个的“音”就没有组合成的“声”,所以它们是互相依托而存在的。意指,每个事物都是因为有其他事物的支撑而存在,不可能独立存在。

“先后之相随,恒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前边和后边也是相比较、相跟随,放到一起而产生的,这种状态是永恒的。您说您跑步快,跑一百米用了十几秒,可是人家不到十秒就跑下来了,您说谁快啊?当然是人家快。所以相比较的事物出现了,您就不叫快了。那您说不到十秒就快吗?跟猎豹比起来,这个速度就太慢了。所以,有比较才有高下和先后,如果把参照物拿掉,就没有这个标签了。

老子为什么要来回讲这个道理呢?这是大有深意的,他一直在做铺垫,告诉大家不要追求这些名相,要忘记它,因为它是相对出现的。您自以为沾沾自喜的标签,就永恒存在吗?老子告诉我们,世界上所有我们追求的名誉、大家对您的称赞,都是一种暂时的标签,如果我们追求这种虚名的话,就会丧失智慧,走向负面。

05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刻意去作为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06做事不要想回报,最后反而会更幸福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老子告诉大家:“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其中“居”是放到什么位置的意思。这句话意思是,正因为他不把自己当作主宰,放到居功自傲的那个位置,所以大家离不开他。

老子在这里指出了《道德经》的另外一个核心,就是您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不要想回报,最后反而会更幸福。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您在意回报的时候,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算计在里边,那么这个算计会让您做的事大打折扣。您放下这个回报的念头,坦然地、放心地、尽情地做事,大家也都会来成就您、支持您。

在《道德经》里,老子反复地讲这个道理:您越忘记回报,越不把这个功劳据为己有,一心为大家做事,您的生活就越好。

现代生活中也是如此,比如日本的企业家稻盛和夫。他二十七岁创业,一直努力工作却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富足。他当年出任日本航空公司名誉会长的时候零工资——不要任何回报;外面的事可以不多管,但是一定要照顾好员工,大家都称赞他太英明了。可人家却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越是这样,世界给他的回报越多,有更多的人加入他的企业,成就他的事业。这叫什么?这就叫“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再给大家举一个反面例子。我之前见过一个公司的部门经理,这个人性格特别张扬,特别喜欢夸耀自己,但凡他部门有点儿什么事,最后一定是他的功劳,别人的创意到最后都变成他的了。这种天天声称自己多么高明的人,必然不得民心,果然不久就走了,换一家公司又不行……

这就是他的性格有缺陷,不懂“夫唯弗居,是以弗去”的道理。而有的领导,他每次都把大家做的事讲出来,并及时表扬;上报工作的时候,把大家的功劳原原本本报上去,彰显员工的功劳。这样把自己位置放低的领导,大家也会追随他,还推举他做领导。这就是“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世界上为什么有的人做事业越做越顺;有的人却处处坎坷,做着做着公司就没了?您别以为是多大的事上出问题了,其实很多人就是在小事上出了问题,性格有一点儿偏差。有的人是大家来成就,有的人是众叛亲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靠感情来维系的,如何去调动大家的感情,才能符合大家感情发展的规律,这是一门学问。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的好多内容都是这种学问,如果您琢磨透了,就会发现其实老子不是教大家权谋之术,而是教大家顺应人心,尽量发出善念。拥有这种品质的领导,公司一定办得好。


1 帛书整理组云:“盈”,通行本作“倾”,盖避汉惠帝刘盈讳改。“盈”假为“呈”或“逞”,呈现。——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5月第1版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