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道德经/《有物混成(“道”的姿态1)》

《有物混成(“道”的姿态1)》

25.有物混成(“道”的姿态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寞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25.有物混成(“道”的姿态1)

有物混,先天地​‍‌‍​‍‌‍‌‍​‍​‍‌‍​‍‌‍​‍​‍‌‍​‍‌​‍​‍​‍‌‍​‍​‍​‍‌‍‌‍‌‍‌‍​‍‌‍​‍​​‍​‍​‍​‍​‍​‍​‍‌‍​‍‌‍​‍‌‍‌‍‌‍​。寂兮寞兮,独立不,周行而不​‍‌‍​‍‌‍‌‍​‍​‍‌‍​‍‌‍​‍​‍‌‍​‍‌​‍​‍​‍‌‍​‍​‍​‍‌‍‌‍‌‍‌‍​‍‌‍​‍​​‍​‍​‍​‍​‍​‍​‍‌‍​‍‌‍​‍‌‍‌‍‌‍​。可以为天下之​‍‌‍​‍‌‍‌‍​‍​‍‌‍​‍‌‍​‍​‍‌‍​‍‌​‍​‍​‍‌‍​‍​‍​‍‌‍‌‍‌‍‌‍​‍‌‍​‍​​‍​‍​‍​‍​‍​‍​‍‌‍​‍‌‍​‍‌‍‌‍‌‍​。吾不知其名,字之曰。强为之名曰。大曰,逝曰,远曰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有一个东西浑然而成、结为一体,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存在。

它静寂无声,朦胧不动,没有形体,不求任何依靠地独立于世且永恒长存,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因此可以称之为孕育世间万物的母亲。

我不知道它真正的名字是什么,所以勉强把它称为“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作“大”。它广大无边且运行不息,正因为它运行不息,所以可以延伸至天涯海角,在伸展得遥远之后又返回本源。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王大。也就是说宇宙间有四大,而王占据其中之一。

人遵循大地的法则,大地遵循天的法则,天遵循“道”的法则,而“道”则遵循自然的法则。

【解说】

此章的重点是描述万物根本之始源的“道”,与第四章和刚才的第二十一章关系紧密。

“混成”即浑然而成的意思,指的是包容世间万物并将其合为一体。若是注重其混乱这一层意思,进而将其理解为处于混乱状态的“道”,如此考虑便不是很好。它是非常难以捉摸的。《校释》中引用罗运贤的说法,认为“不殆”的“殆”可以视作为“佁”的通假字,与“周行”的循环运作之意极其吻合,通常也会被读作“不危”。

“天下之母”一句在帛书甲乙本中均记载如是,傅奕本与范式本等也是如此。由于它在第五十二章中出现过(帛书中亦记载为“天下”),此处便也遵从底本将其维持原状。

“大曰逝”以下三句,可以说是用诗一般的梦幻语言描述刚才被称为“周行不殆”的“道”的巨大作用。从之前所提到的“行进至很遥远的地方又再度回来”,不难看出这是老子一派的复归思想。第十六章中也有记载,“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四大”指的是道、天、地和王。印度人将地、水、火、风认作四大,这与中国木、火、土、金、水的五行思想相应一致。这“四大”是老子独有的学说,以“而王居其一”来强调王的存在与重要性更是极有特色。虽说此言展现出了老子立足于现实的一面,但这里所说的“王”指的是作为理想之人的模范代表,亲身得了真实之“道”的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人法地”以下三句与最后的“道法自然”理解起来都比较困难。本来“道”就已经是《老子》中至高无上的究极模范了,竟然还有比它更胜一筹的“自然”的存在,这一点是很令人费解的。对此,自唐代起就有少数人认为其整体的主语是“人”,应该将其读作“人法地即为地,法天即为天,法道即为道,然后要法自然”,但这是无视了古文句法的不自然的读法,实属不佳。从修辞上来看,此处从人到自然分出了五个等级,从意义上来看则是分成了人、天地、“道”与自然这三个阶段,因此“道法自然”的意思即“道”的存在状态是纯朴自然的,且其本来就是如此。此章不仅描述了“天地之母”——“道”的存在方式,还告诉我们天地也好、人也好,大家皆是遵循着这样的条例运作着的,且正因如此,才诞生了“四大”这么一说。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