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9日星期三
首页/道德经/“反者道之动”:一是变,二是向反方向变

“反者道之动”:一是变,二是向反方向变

“反者道之动”:一是变,二是向反方向变3.问:我想向先生请教的有关您辩证法思想的第一个问题,是《道德经》第四十章的一个命题:“反者道之动。”我以为,这是先生的辩证法思想的一条重要原理,您认为“道”是向着它相反的方向变化、运动的。这一句连同下一句:“弱者道之用”——柔弱是“道”的作用,构成了“道”的两个特点。关于“柔弱”的问题,我同先生在前面的讨论中已有所涉及...

“反者道之动”:一是变,二是向反方向变

3.问:我想向先生请教的有关您辩证法思想的第一个问题,是《道德经》第四十章的一个命题:“反者道之动。”我以为,这是先生的辩证法思想的一条重要原理,您认为“道”是向着它相反的方向变化、运动的。这一句连同下一句:“弱者道之用”——柔弱是“道”的作用,构成了“道”的两个特点。关于“柔弱”的问题,我同先生在前面的讨论中已有所涉及;现在要向先生请教的是“反者道之动”这一特点和原则。这里相联系的是“反”和“动”这两个运动特点,“道”的运动与变化,是向相反的方向进行的。先生指出这一事物发展变化的特点很重要,就是说,您指出,事物的运动有两个意思:一是变,二是向相反的方向变。这是先生辩证法思想的根本原则。您从来也没有说过变是向同一方向变。

答:这一点,你领会的是正确的。“动”,而且是向相反的方向动,这是“道”也是世界上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特点。“反”,是指方向相背(跟“正”相对)。反就是复,复的意思是转过来或转回去。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是一切事物的本性。静极而复,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是“道”之“常”,也即“道”之“动”的规律。《文子》说:“反者,道之常也。”反,就是动;不动,也就无所谓反。不向反面的方向运动变化,也就称不上“动”。对于事物有变化、事物时时在运动在发展的看法,不是我一个人的识见,因为万事万物在变化在运动在发展的事实,启示着人们认识这个道理。《周易》就一再讲这个道理。《易·复卦·彖传》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杂卦传》曰:“复,反也。”《易·乾卦》“九三”《小象传》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易·泰卦》“九三”爻辞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反复讲的就是一个道理:事物是变化的、反复的。你们可能把这些说成是循环论,你们也许会说我的“反者道之动”也是循环论,但是所有这些表述都强调了变化和运动。我的创造,只是用了“反者道之动”这一哲学命题。

4.问:但这五个字的分量很重,它简明扼要地阐明了具体事物都在运动变化的法则,说明了“道”的辩证法。重要的是,它强调这个运动的方向是向其反面变化,即向其对立面转化。它还包含着运动的根源是由于其内部的原因。虽然由于时代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先生还没有明确指出:一切运动本身即矛盾,一切运动的根源都基于运动着的事物的内部矛盾。但是,我们可以从“反者道之动”这个命题中领会它的这个思想,体会动因还是在“内”,而不在“外”。

答: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之中,成千上万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真理。所以我说:“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一本作‘接’)或隳。”(第二十九章)一切事物本来就是有的前进,有的后随,有的轻嘘,有的急吹,有的强壮,有的瘦弱,有的受小挫,有的遭全毁。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王弼说,凡此种种,表明“物事逆顺反复”(《老子注》第二十九章),无一不在变化。宋代的范应元解释得更详细,他说:“阴阳运行,寒暑来往,一消一息,神用无穷。故天下之物,或有行于前,而或有随于后者;或有噤闭,而或有吹嘘者;或有强梁,而或有挫折者;或有培益,而或有堕落者。”(《老子集注》第二十九章)我之所以主张辅助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就是因为看到万事万物本身因内因在变化,在运动,有它的规律性的运动轨迹,所以就不敢强为之,而应顺其自然。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daodejing/20230421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