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1日星期六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六十一章·大小谁胜?》原文、释意、人生体验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大小谁胜?》原文、释意、人生体验

大小谁胜?我们先来想一个问题:大人跟孩子,谁能胜过对方呢?也许你会脱口而出,这有何悬念,肯定是大人胜过孩子啊!可是,静下心来想想,很多时候大人是为孩子服务的,是被孩子牵着走的,不是吗?那大国与小国呢?是大国能够战胜小国呢,还是小国能够战胜大国呢?有人可能会说,这叫什么问题呀?这不明摆着吗?可是,好像事情也没有这么简单吧?历史上,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大国战胜小国的...

大小谁胜?

我们先来想一个问题:大人跟孩子,谁能胜过对方呢?也许你会脱口而出,这有何悬念,肯定是大人胜过孩子啊!可是,静下心来想想,很多时候大人是为孩子服务的,是被孩子牵着走的,不是吗?那大国与小国呢?是大国能够战胜小国呢,还是小国能够战胜大国呢?有人可能会说,这叫什么问题呀?这不明摆着吗?可是,好像事情也没有这么简单吧?历史上,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大国战胜小国的案例,可是,强国因为作死而导致衰败的事件也是一股历史暗流吧!看来,历史并不是大国战胜小国的历史,似乎背后还藏着点什么规律。

国家和国家的盛衰如此,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在几十年的人生中,我们有机会能够看到很多强者衰败、弱者兴起的案例。如人们所说的那样,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是老黄历了,当今时代的变化节奏加快了,也许十年就会分个河东与河西、存在与消亡。人处于强势时自然得意,由强转弱时自然也会非常沮丧,这到底是什么规律呢?

【经文】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释意】

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这里,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它居于柔下的缘故。

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就可以见容于大国。

所以,或者大国对小国谦让而取得小国的信任,或者小国对大国谦让而见容于大国。大国不要过分想统治小国,小国不要过分想从大国那里套利。两方各得所欲求的,大国尤其应该谦下忍让。

【核心要义】

大小谁胜?

大小谁胜?

按照人们惯常的理解,大国和强国的自我实力强大,还会怕什么吗?看当今世界,有些大国那般霸道,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可老子却告诉人们,大国要处下守柔,这跟一般人的理解真是不一样啊!可又一想,那些恃强凌弱、穷兵黩武的强国,往往会耗尽国力、丧尽人心,最终走向衰败。所以说,老子的观点确实高于一般人。

中国不愧是文明古国,有老子这样的圣人智慧指引,我们的很多做法还一直遵循老子的思想:善待各国,倡导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尤其是最近几年,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上深得人心。中国人一直秉承着老子的智慧来处理国际关系;相反,世界上某些大国,总是欺凌小国弱国,总是强调自己优先,很不得人心。

再联想一下历史与现实,那些强势的人若是欺凌弱小,也是不得人心的;那些富有的人,若是自视高贵,瞧不起穷人,也会在社会上遭到众人的鄙视,甚至是唾弃;那些拥有权力高高在上的人,若是官气十足,人们表面上惧怕,背后却会盼着这样的官早点下台。

看来,我们很多人有两种感觉,但没有统一起来:一个感觉是自己一旦得势就会傲慢,另一个感觉是面对能够处下守柔的强者,我们总是感觉很舒服、很亲切,也很敬重这样的人。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在自己面对弱者而处于强势时,或者自己得志时,还能保持我们期望强者的那种让人舒服的处下和守柔呢?我们期望别人那样做,但等到自己到了那样的强势位置时,往往就忘记了初衷。这也是近几年“莫忘初心”这句话很流行的一个原因吧!

在这一章中,老子提供了以下三种思想。

第一,借事言道,借道明事。在这一章中,老子借大国与小国的关系,阐明道家处下守柔的思想。反过来说,也是用道家处下守柔的思想,说明大国与小国的关系该如何处理。这背后所隐藏的智慧就是通过自我的主动调整,平衡对方的心理,以便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

第二,大小强弱,以道为准。在现实的世界中,很多时候,在很多事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力量法则。从国家经济力量,再到军事力量,似乎大家都在比着“秀肌肉”。在老子看来,这是不合道的。国家大小各有各的历史渊源,但彼此之间应该本着平等的精神,相互尊重,互利互益,这才是合乎道的。

第三,警示强者,主动遵道。在大国、小国的关系中,大国很容易自恃强大,恃强凌弱。小国则由于与大国的国力差别,很容易有压抑感,从而导致心态不正常,既可能做一些挑衅来证明自己的尊严,也可能寻求与其他大国进行结盟,来对抗邻近的大国,这就会让邻近的大国非常不爽;或者,采取自以为聪明的平衡路线。实际上,大国也不是那么容易被白白利用的,结盟对抗也未必是可靠的。这种枉费心机的举动,往往会把事情搞坏。按照老子的智慧,大国和小国都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枉费心机,尤其是大国,更应该体谅小国,多做些安抚,主动地表现出友好的低姿态。

老子上述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第一,在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处理上,中国的外交思想堪称典范,几乎完全符合老子所倡导的思想。

第二,“强者守弱”的哲学智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当人的社会关系恶化时,往往也能够反证人性的异常和扭曲。不管强者还是弱者,与人和谐就能强大自己,与人交恶就会损害自己。人世间的强者要格外小心,还不够强大却又假装强大的更要小心,总与弱者相比、总跟比自己差的人相比觉得自己很厉害的人也要小心,总是自我感觉良好不敢面对自己弱点的人更要小心。不管是什么样的强大的感觉,都容易让小我长大,让心智恶化,自毁程序启动。这个世界不是有钱就有智慧,否则,一些人为什么会有了钱就缺德、就犯法,最终毁了全家?也不是有权即真理,否则,那么多代的王朝为何会被推翻?一些高官为何被关进监狱?对于一个人来说,当自己处于强大地位又面对相对弱势的人群时,要小心心中的优越感正在膨胀,权力得到吹捧时智力会下降。因此,对自己进行更加苛刻的管理才是强者保命的法则。行动中,强者主动地尊重弱势人群,并低姿态地表示自己的谦和。作为领导者,不要高高在上,要与群众打成一片,官兵一致。对于富裕的人来说,要多和贫困的人群建立联系,只有这样,自己的心态才不会出现偏差和大问题,才不会自我孤立而与大多数人形成对立的关系。

第三,弱者更需要生存智慧。弱小容易使人自卑,自卑容易让人心态出现扭曲,这也是现实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作为弱小的个人,要敢于向强者学习,要根据自己的现实能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向强者挑战,或者疏远强者。更不要犯以下三种典型的错误:一是委身于一个强者,而与另外一个强者对抗;二是不要挑拨两个强者之间的关系,不要以为可以坐山观虎斗,否则可能成为任何一方撒气的对象;三是不要试图在两个对立的强者之间保持平衡路线,而是要同时降低与两个对立的强者之间的关系强度,因为时间久了,对立的强者中的任何一方,都不愿意接受这种小国的投机取巧。

说到底,一个人做人,一个国家立世,都要保持不卑不亢、自尊自爱的基本立场。保持距离但不对抗,保持友好但不自贱,不去挑拨矛盾,不去结盟或者对抗,永远做和平的使者、对抗的调节者、矛盾的化解者。在交往中只追求合理的利益,绝不追求伤害别人的特殊利益。总之,无论强者还是弱者,不论大国还是小国,多做利于大家的事,坚决不做伤害别人的事,这才是彼此的相处之道,也是自保平安之道。

人类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表明,人们若是不懂得这些道理,强者就会由盛转衰;弱者若是不懂得这些道理,就会自惹祸端。

老子在本章中提到了“大国者下流”,大家不要误解,老子此处所说的“下流”,是处下的意思,与我们现实生活中说的“下流”完全不同。当然,如果强者或者弱者、大国或者小国,违背了老子所说的相处原则,那可能就真的很下流了,最终会走向穷途末路。

总结起来,本章中的老子思想可以用以下两个问题来概括。

第一,“大小和强弱”相处的一个重要法则,是强者弱者通用的一个长久生存法则——“主动处下”:人如同风筝,可以借着风势在空中飘游,但如果断了线,终究会被风吹落。强者为何难以持久?骄傲了!傲慢了!弱智了!树敌了!弱者为何往往会成为牺牲品,就是攀缘附势,在夹缝中被夹死。

第二,别动鬼心思。大小强弱的国家或者个人,都不要动鬼心思。平等待人,和谐共处,没有前提,不论大小。高处的人主动谦卑,弱处的人恭敬谦和,如此这般的君子风度才是人们相处的准则。

【悟道箴言】

因为力量强弱,而让心态失衡,即是无道。

强者友善谦卑,弱者心诚质朴,即能合道。

无论强弱大小,保持心态正常,即是有道。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