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章》原文与中心思想解读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解语】
天生地载的自然规律,消长生杀,于万事万物皆无亲无疏,却无物不在其造化之中,呈现和谐的自然运化状态;就像是祭祀者对待祭祀用的草狗一样,成之用之,废之弃之,却没有主观感情的分别和占有,而是展现人与事物之间自然的和谐关系。
循道而行的智者圣人无为而成、不言而教,也如同祭祀者对待祭祀用的草狗一样,于社会中所有人都不执好恶之分别,而是同怀视之,顺其自然发展来应对,因此呈现出和谐的社会交往关系。
天地之间周转往来而生物载物的运化功能,就好似一个巨大无比的风箱,其蕴涵万事万物运化之机的虚寂之性,犹如箱体之空态,兼容遍透一切存在,不增不减,不盈不亏。而宇宙自然循环往复的生生之性,就像是风箱结构中的阀门在鼓动时产生风的功能一样,虚实相生,自然而然地衍生演化万事万物,运化无穷。
如果人执著于本能情趣和主观的思想言行,强调自己的观念观点,像这样就违背了人自身的生命活动法则,同时也必然背离了自然发展规律,其生命力就自然会迅速趋于衰竭。
因此,不如遵循于自然规律而行。人的生存之道就在于不执著于主观观念而保持中和之性,主观能动作用与生命运化法则相和谐,这样才能够自然地应和四时、安于五行,符合循环往复的生生之性,那么人就会自然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