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2日星期三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原文与中心思想解读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原文与中心思想解读

【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解语】声望名誉与自我身心整体的生命存在相比,何者更亲密,更息息相关呢?人生命存在的本身与物质利益相比,何者更重要,更宝贵呢?偏执于搏名取利而损害身心健康,与不占有名利而常保身心的和谐相比,何者更能引起自我精神的苦恼和生命的危害?这样看来,获取占有与减损失...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语】

声望名誉与自我身心整体的生命存在相比,何者更亲密,更息息相关呢?

人生命存在的本身与物质利益相比,何者更重要,更宝贵呢?

偏执于搏名取利而损害身心健康,与不占有名利而常保身心的和谐相比,何者更能引起自我精神的苦恼和生命的危害?这样看来,获取占有与减损失亡,究竟何者更能使人产生痛苦和磨难呢?

因此,如果对事物产生过度的情感欲望,为满足自我的主观愿望和感官享受而违背生命运化法则,这样必定会适得其反,促使生命力过多耗损、过早衰竭。

如果过分贪执于声、名、权、利的谋求和占有,聚持不发而违背事物新陈代谢的生生循环规律,像这样盈不能久,满则招损,那么对事物占有得愈多,失去也会愈多。

由此可知:如果对任何事物都能够做到不过度贪执,而是反观内求,自性自足,质朴无为地应对,这样就不会被取与得失扰乱心志;也不会因利害争夺而遭受挫折和侮辱。

如果能够不因利欲而肆意妄为,全然符合自然运化法则,量力而行,适可而止,这样也就不会破坏人自身及万事万物的平衡发展,而达成自然流畅的身心状态。

像这样知足知止,虚怀谦下,才可能呈现人与自然及社会各种关系的和谐性,生生不息,长存久安。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