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星期五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四十七章》原文与中心思想解读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原文与中心思想解读

【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解语】不执著于出门所了解和掌握的自然与社会的理论知识和人生经验,不执著于各种感官功能对各种事物的不同形式与现象的觉受感知;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和反映事物的本质内涵,呈现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相统一的整体存在。不执著于心灵之窗——人固有的主观观念和思维参照模式来认识...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解语】

不执著于出门所了解和掌握的自然与社会的理论知识和人生经验,不执著于各种感官功能对各种事物的不同形式与现象的觉受感知;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和反映事物的本质内涵,呈现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相统一的整体存在。

不执著于心灵之窗——人固有的主观观念和思维参照模式来认识自然运化法则,而是反观内求自性根本,呈现与万物并作的自然而然的生命运化状态,通过这样的生命活动实践来呈现自身与自然万物间生生循环、和谐有序的整体运化发展之规律。

人越是执著于感官功能的认知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思想意识越是向外驰求,那么自我就会越加固执地停留在事物纷呈各异的形式和变幻无常的现象上,形成越加僵化、片面的思维方式,这样也必然体现出愚昧的短见妄行,因此也越会偏离事物的整体性存在以及自然运化发展之常。

智者圣人明了:若依人主观的思想言行去认识事物,则识不能尽象,思不能尽通,为不能尽用。

因此,其放下感官觉受的外逐,而是内求自明,与万物并作,同体运化,则呈现事物的本然存在;

其放下自我智识的锐察利辨和固有的思维参照标准,则会呈现循环有序、生生不息的自然运化法则;

其放下自我主观意愿的有为造作,则会自觉地契合于事物的属性特征与运化规律来展现进退相宜的思想言行,自然而然地达成事物的和谐结果。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