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原文与中心思想解读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为器,圣人用为官长。是以大制无割。
【解语】
万事万物无不遵循阴阳运化的规律,阴之收藏为阳之生长的根本。
人认识和掌握雄之生机勃发的运动变化特性,而全然安守于雌之内敛涵养特性的根本。
这就好似深处山间的溪水一样,始终保持曲柔善下的状态,不择顺逆曲折而随势应转,不别净垢而众流交汇,善利万物而不争,因此才能延及天下,绵流不竭。
像这样持身如同安柔善下的溪水一样,内敛涵和生命力,不执好恶而曲应广纳,人就会自然地呈现出气血充盈、精气神浑然不可分的整体生命运化状态,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只有如此归返于婴儿般不有不弃的涵柔状态,才能展现出旺盛活泼的生命力。
人认识和掌握事物存在的形式与现象的显在状态——如光明显现的发散特性,而安处于维系事物存在的内容与本质的隐在内涵——如黑暗隐没的含藏体性。
只有合于事物内在属性之根本,才能自然地展现外在特性之状态和功用,这是宇宙自然及社会中事物之所以能够繁衍生息而万变不离其宗的法度。
像这样能动地顺应涵隐不显而全合于事物本质内涵的根本法度,不执所知,不为而成,成而不有,如此应对事物,才不会因固守于形式和现象而偏离自然运化规律;人与自然万事万物之间,才得以呈现出不可分割的和谐整体性,复归于道。
繁荣昌盛之态是事物内能外放“生长”之性的展现,衰颓委顿之态是事物内聚“收藏”之性的外在表现。达成事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发展之根本,就在于处虚敛隐、储藏兼蓄以聚合能量。
就好似空旷的山谷一样,因深隐不显,渊涵幽广,才能够呈现虚而能容,灵而能应之性。
像这样虚怀若谷,无论是受到尊敬赞誉,还是受到轻忽诋毁,都能够挚诚地谦和涵容,那么人就能够在社会各种关系的应对中,常保中正之气、和合之性。这样应机而动,适时而收,功成不居,自洽自足,则能够呈现出人自觉自由、自然无为的纯真质朴之天性,展现淳厚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
宇宙自然之道赋予形而成万物,人的天然质朴之性赋予形而呈现清净无为的思想言行。智者圣人应对万事万物是以本然天性为根本的,合道顺德,所以其思想言行的应对法度能够自觉自然地合乎于事物运化规律,利而不争,往而不害,呈现人与事物间的整体和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