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文史百科/王蒙-在生活中学习

王蒙-在生活中学习

在生活中学习都承认孔子是大教育家,七十二贤人的教育成果,傲然光耀。《论语》中讲到了孔夫子的“有教无类”主张,即教育上不分出身高低、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与必要的主张,受到了后世直到当代的好评。再一条是因材施教,孔子注意观察体贴每一个学徒的性格特点,交谈辅导当中各有侧重。孔子编辑了古代典籍,叫作“游文于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之中,留意于仁...

在生活中学习

都承认孔子是大教育家,七十二贤人的教育成果,傲然光耀。《论语》中讲到了孔夫子的“有教无类”主张,即教育上不分出身高低、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与必要的主张,受到了后世直到当代的好评。

再一条是因材施教,孔子注意观察体贴每一个学徒的性格特点,交谈辅导当中各有侧重。

孔子编辑了古代典籍,叫作“游文于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他尊重传统,相信古代有很好的世道人心圣王贤士,留意于仁义则是注重生活中的仁义道德、礼节秩序,区分小人君子,推动以文化人。

《论语》中探讨书本的话有限,探讨实际生活的话语很多。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等人的著作中,也远没有今日的博士论文里那么多的引文。《孟子》《荀子》里,引古诗多一些,求其事例,以为参考,以例为据就是了。

中国民间,尤其是士绅间,除了强调读书以外,也强调“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办公”会客处,就悬挂着这样的对联。它似乎不无经验主义与世侩哲学的味道,但又相当务实与重要。不懂世事与人情的书呆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寄生虫,成事不足、坏事有余,并不足取。

与此相近,还有“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更通俗与实用主义的说法。

陆游的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可以看出,将实践看作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重要阶段、重要途径,在中国是有深远的历史传统的。

董其昌论画中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语。他指出只有实地接触世界才能“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明·董其昌《画旨》),更多的人从此语中得出仅仅读书赶考求得功名是不够的,还要亲力亲为,贯彻践行,扩大见闻知识,跟上所谓“世事无常”的发展变化,也很好。

在我国的人民革命中,毛泽东多次号召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并且明确指出:“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然而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

现在又有“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行千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的成套说法为人们熟知。

王阳明则以“良知真切”四个字引领读书学习,他的四字,似乎是向内转,不注意世事人情,经世致用,处处留心,扩大见闻,但他的求良知,求真切,也是远离本本主义,远离“白发死章句”†,求真求活求情志心愿的纯净坦荡真切,求圣王、经典、阅读、背诵、教化、践行的统一,心与口的统一,书与人的统一,读书与做事的统一,礼义与生活的统一。

†《嘲鲁儒》

(唐)李白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