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文史百科/王蒙-学习成长的过程

王蒙-学习成长的过程

学习成长的过程格物致知,在当今的语义中,指的就是学习,而且比仅仅读书读经典与上课听讲做作业,显得更宽泛些,它们可以包括实习、实验、社会调查、标本制作等。《论语》开篇即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篇第一》),十分祥和光明,如坐春风,如仰时雨。孔子强调自己努力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自己学习与教诲旁人,互相推动,永不停止。孔子讲人生是一个与时俱进...

学习成长的过程

格物致知,在当今的语义中,指的就是学习,而且比仅仅读书读经典与上课听讲做作业,显得更宽泛些,它们可以包括实习、实验、社会调查、标本制作等。

《论语》开篇即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篇第一》),十分祥和光明,如坐春风,如仰时雨。孔子强调自己努力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自己学习与教诲旁人,互相推动,永不停止。孔子讲人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学习成长过程,当然,也是修身的过程。

十五岁了有志于学习,以当今的观点来看似乎晚了一些,现今的童稚则更时兴学前教育,三五岁背诗、识字、弹琴、体操,已经培养得热热闹闹,以致颇有人提出怀疑的了。

或谓孔子那个时代的“学”,指的是经典的学,三观的学,做人的学,修齐治平的学,不会把走路、说话、数数、吃喝拉撒睡的本领计入学习的。

三十而立,大体说得通,或略嫌迟了一些。现代说法,一般十八岁就有公民权,也有公民的义务了,应该是十八而立。而世界各国的婚姻年龄即成家立业年龄,女是十八至二十之间,男是二十一至二十四岁之间。这些应该标志着可以或必须进入而立之年了吧?

四十而不惑,树立了一个分清是非真伪、释疑解惑的目标,很响亮也很重要,但实际做起来未必如此简单。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胡绳1998年八十岁时的《自寿铭》中声称他是“四十而惑,惑而不解,垂三十载”。此前1996年胡绳在《北京大钟寺》一诗中写道:“隆隆古寺大声钟,为庆升平祝岁丰。更寓深心常警世,须防骄泰弃前功。”都表达了他对于人生在世、修齐治平事业的使命感、困惑感、责任感,表现了对于解惑释疑的迫切追求,对于孔子的学习成长论述的念念不忘,对于传统文化的长存于心。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课题与历史任务的我们,面临着不断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局的我们,解疑释惑的任务不是仅仅某一个年龄段以前存在,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完事大吉的事,不可能是过四十岁了就全部了然于心、没有两难或多难的选择困惑了。

社会与人生、时代与发展不断出现的新课题、新挑战、新机遇,会使你终身有所信仰、有所追求、有所困惑、有所为难,也有所前进、有所飞跃。

但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可以理解与接受孔老夫子的四十不惑论,即是,古代人均寿命较短,四十岁了,已经告别了青春所谓血气方刚的日子,不会像年轻时期那样容易被煽惑起来,做一些轻率幼稚的糊涂事了。

同样,五十而知天命,不是说过了五十人人都成了通天通神的黄石公、鬼谷子、诸葛亮,只能理解为他或她对自身的遭遇顺逆通蹇祸福的接受与容忍,实现人与命运的和解妥协,实现将一切磨难视为天意天命的自理自顺自通自解,接受一定程度的阿Q精神,不发疯,不妄动,不自苦,不变成一名反人类、反社会、反文明的极端、分裂、恐怖、变态的危险分子。

六十而耳顺,则可以理解为与他人的和解、做人的成熟性与虚怀若谷。老子的说法则是“敦兮其若朴(厚道诚实如原生的木头),旷兮其若谷(胸怀宽广如包容众物的山谷)”(《道德经·第十五章》)。

《左传·成公八年》里提出的是“从善如流”,老子说的是“上善若水”(《道德经》第八章),而《孟子》与《荀子》里强调的是君王听取谏争的重要性。

孔子则是一贯主张“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注意,不是见不贤而幸灾乐祸。还有遇到事情麻烦,要“反求诸己”,不可以搞对他人的甩锅抹黑。

至于七十岁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则是与自己的追求与欲望,与自己所受到的环境与条件的限制,得出和解、理解、最佳对应。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适当认命。当然,年过七十了,也不容易做到心想事成,心想事胜了。为什么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不可能意味着你要什么就有什么,想什么就干什么,欲什么就得到什么,而更易做到的是对做不到、得不到、实现不了的欲望,一律有所放弃,先从自己这里做到不欲不要。不能则不欲,不可则不欲,不实则不欲。成与不成,从了心从不了心,并不取决于你的成熟程度、老练程度、修养火候,但是欲什么不欲什么,欲必要的与可能的,不欲不必要与不可能的,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人可以有所欲而不逾矩,不是你有了改变矩的能力,而是你学会了善欲、调理欲,欲其恰当、欲其合理、欲其可行、欲其美好,即拥有了调整自身欲望的能力与定力。

生活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进取的过程,获得(成就、事业、地位、资源、名誉、威望……)的过程,也是一个脚踏实地、有所放弃、有所舍掉、有所辞别的过程。天真、幼稚、梦幻、空想、夸张、情绪化、贪心、偏爱、一己的愿望、吹嘘、迫害狂,都需要得到淡化、稀释、清扫、洗涤,成为一个“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坦荡之人。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