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星期五
首页/文史百科/王蒙-孔子论生死

王蒙-孔子论生死

孔子论生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川之上叹息的这句话概括了人对于生命的初始感受,包括美好、伤感、紧迫感和无可奈何的明达清醒。逝者是流水,是万物,是时光,是自己的生命,是过往,是曾经,是历史也是痕迹,乃至无痕迹的空洞与绝非绝对空洞。无非无,无是有过的无和将要有的无。有非有,有是无中产生发生的有,是仍然会变成无的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

孔子论生死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川之上叹息的这句话概括了人对于生命的初始感受,包括美好、伤感、紧迫感和无可奈何的明达清醒。逝者是流水,是万物,是时光,是自己的生命,是过往,是曾经,是历史也是痕迹,乃至无痕迹的空洞与绝非绝对空洞。无非无,无是有过的无和将要有的无。有非有,有是无中产生发生的有,是仍然会变成无的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篇第九》

无中生有,用成了贬义词,其实源于老子的“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是老子代表的中华辩证法的伟大认知、伟大哲学命题。

有了以后会是死亡。对人而言,逝者也就是死者。死亡,包含了生理与疾病的血腥与惨痛,意味着亲人子女的号啕大哭、撕心裂肺,人间的最悲最痛最绝望。所以我们更愿意说“逝者”,不说“死者”。英语用“pass away”,也是“逝去”的意思。

正因如此,更要积极进取地生活: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逝水年华,不会等候你、在乎你的空自嗟叹。†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第二》

为什么发愤?有愿望,有大志,有能量的积蓄发酵,也有热度动力;但是尚未实现,尚未有像样的成果,可能还有压力,还有樊篱,还有泼冷水与种种阻拦。这时候要下决心,要有激情,要火热心肠,要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要知难而进、前仆后继,要给自己吹起冲锋号、摇起旗旌、敲起催促的战鼓。

为什么乐以忘忧?有大志有目标有路径有决心有热度的人,与无大志无目标无路径无决心无热度的凉凉的行尸走肉相比,当然是乐而忘忧的喽!

你应该忘记生与死的大限,做好此生再说别的。未知生,安知死?不能事人,安能事鬼?“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篇第七》)

孔子谈生死,不夸张、不滥情,不趁机高、大、上、玄、深、雄、奇、辩、妙、惊、险、终、极,抟扶摇而上。‡他的特点是普通、正常、合情、合理,子不语,不说那些不靠谱的吹、侃、抡、潲,嘀嘀、咕咕,但也不争论,不急于排除扫荡与他不同的虚构性、神经质、夸张的狂言妄语,也不太理会一厢情愿的关于人生的闲言碎语与思想波动。例如关于命运,关于上辈子与下辈子,关于报应,关于神神鬼鬼。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因为孔子是圣人,不是学者、专家、昆仑、海洋,他是帝王师、君子师、贤徒师、小子师,他注意的是世道人心、修齐治平、经世致用。他得不到黑格尔的理解,却得到了启蒙主义者伏尔泰的盛赞。

就是说,孔子认为,人活一辈子,死当然是要死的,但是你用不着没事琢磨这个死呀活呀的,你弄得清生死之究竟,要好好活着,你弄不太清或各有各的生死之论点,不能放心,还是要好好活着。你不是为弄清究竟而活,你是因为已经活了,至少短期内没有告急欲死的危险,你的活首先是事实,其次才是观点。你要死了?真有这个危险了,更毋庸想入非非了。活得还好,有了余力,人才琢磨起人生的究竟——这个想得脑仁儿疼的问题来。

活就要好好地活,既然生而为人,就不能躲避人生,躲避生死。不是卑贱地、邪恶地、痛苦地活,也不希望一代代总是贫穷地、艰难地、九死一生地、痛苦地活,还有,希望不是非得较劲地、钻牛角尖地、咬牙切齿地活。你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长前进成熟,知其不可而为之,倾全力做好活着的人应该做的所有事情,而绝对不是动辄瑟缩在一边与人生为敌,哭天抹泪、悲观叹息、走火入魔、自戕自毁。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