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周易/《系辞下传》原文、译文、释义

《系辞下传》原文、译文、释义

系辞下传导读《系辞下传》从八卦成列,因而重之,由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开始,讨论刚柔《乾》《坤》二卦为《易经》的根本,与《系辞上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互相呼应​‍‌‍​‍‌‍‌‍​‍​‍‌‍​‍‌‍​‍​‍‌‍​‍‌​‍​‍​‍‌‍​‍​‍​‍‌‍‌‍‌‍‌‍​‍‌‍​‍​​‍​‍​‍​‍​‍​‍​‍‌‍​‍‌‍​‍‌‍‌‍‌‍​。《系辞下传》解释了贞观、...

系辞下传

导读

《系辞下传》从八卦成列,因而重之,由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开始,讨论刚柔《乾》《坤》二卦为《易经》的根本,与《系辞上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互相呼应​‍‌‍​‍‌‍‌‍​‍​‍‌‍​‍‌‍​‍​‍‌‍​‍‌​‍​‍​‍‌‍​‍​‍​‍‌‍‌‍‌‍‌‍​‍‌‍​‍​​‍​‍​‍​‍​‍​‍​‍‌‍​‍‌‍​‍‌‍‌‍‌‍​。《系辞下传》解释了贞观、贞胜、贞明、贞乎一等概念,正道就是天地乾坤日月之道,就是易道​‍‌‍​‍‌‍‌‍​‍​‍‌‍​‍‌‍​‍​‍‌‍​‍‌​‍​‍​‍‌‍​‍​‍​‍‌‍‌‍‌‍‌‍​‍‌‍​‍​​‍​‍​‍​‍​‍​‍​‍‌‍​‍‌‍​‍‌‍‌‍‌‍​。提出圣人治理天下的大宝就是位,位指君位,合情、合理、合法且被公认的治理天下的权力与地位,即君位是治理天下的大宝​‍‌‍​‍‌‍‌‍​‍​‍‌‍​‍‌‍​‍​‍‌‍​‍‌​‍​‍​‍‌‍​‍​‍​‍‌‍‌‍‌‍‌‍​‍‌‍​‍​​‍​‍​‍​‍​‍​‍​‍‌‍​‍‌‍​‍‌‍‌‍‌‍​。能守住君王地位的只有仁,仁就是以仁爱的态度和感情对待民众。义则是指如何治理民众,聚财才能够聚集团结民众,治理民众就需做好理财、正辞、禁民为非三件大事。因此,仁义是君王治理好天下的要道。

接着,举出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尧帝、舜帝等人如何制器尚象、因象制器,发明生产生活工具,适应民众生产生活需要,这些揭示了先王明君圣贤如何实行仁义之道,如何慈爱民众,如何理财、正辞、禁民为非,以及如何治理好天下的。

在列举圣贤明君运行《易经》的卦象与道理治理好天下的历史事实之后,接着又列举了十一则《易经》爻辞,揭示《易经》爻辞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说明《易经》如何有利于治理好天下。这十一则爻辞,孔子对其奥义作了深刻的阐释,非常经典,非常富有启示意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举出了好几个例子说明禁民为非是非常必要的。譬如《困》卦六三,《噬嗑》卦初九、上九,《鼎》卦九四,《益》卦上九等,都凶险,是因为小人违背正道而导致的结果。

接着又列举九卦说明修德、养德、明德的高度重要性,可以说,《易经》是用来修养道德的圣经与教科书。

值得重视的是,《系辞下传》提到,《易经》的兴盛,大概在是商末周初时期,也即是商纣王与周文王时代的历史大变革时期,因此,《易经》是周文王在历史大变革前夜用来修身养心齐家治国平治天下的宝典。历史的发展表明,周文王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文王、武王、周公一起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周代文明,孔子对周代的礼乐文明赞不绝口,还经常梦见周公,十分神往周初的礼乐彬彬的强盛太平的文明社会!《易经》与这段伟大的历史紧密相连、密切相关。殷商何以衰落,周朝何以兴盛,《易经》的易道已经给出了明确答案!可以说,周代文明,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中的第一座高峰,而《周易》在中华文明第一个高峰的形成中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

原文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1变通者,趋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2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3。

译文

八卦排列出来,象就体现在八卦之中。八卦两两相重,演变为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就包含在其中。刚爻与柔爻相互推移,变化的道理就体现在其中。附上卦辞与爻辞,以体现吉凶之道,运动变化的规律就都包含在其中了。

吉凶悔吝者,是由事物的运动变化造成的。刚爻与柔爻,是建立《易》卦体系的根本,《易》卦由刚爻与柔爻组成。需要变动,是为了因应时势的变化,是为了抓住面临的机会。吉凶的结果,是以坚守正道取胜,坚守正道则吉,不守正道则凶。天地之道,通过正确的观察分析才能够得到。日月之道,只有坚守正道才会明白。天下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都统一在“一”即太极这个正道与常道上面。

《乾》卦和天道,向上对人显示的道理是容易的,这是确定无疑的;《坤》卦和地道,向下对人显示的道理是简单的,这是毫无疑问的。卦爻,就是仿效《乾》《坤》即天道、地道所显示出来的道理;卦象与爻象,就是用象来表达体现《乾》《坤》即天道、地道的道理。爻与象在内部发生运动变化,吉和凶就从外面体现出来了。功业就体现在事物的运动变化及其吉凶结果上面,圣人的真实意图就体现在卦辞与爻辞上面。

天地的最大恩德就是生长万物,圣人最宝贵的就是权位制度,怎么样才能够守住权位、保证制度呢?靠的就是仁,要施行仁政。怎么样才能够将老百姓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靠的就是钱财。管理好财政建立公正、公平的法令制度,严肃号令,禁止百姓违法乱纪就叫作“义”,即坚持正义​‍‌‍​‍‌‍‌‍​‍​‍‌‍​‍‌‍​‍​‍‌‍​‍‌​‍​‍​‍‌‍​‍​‍​‍‌‍‌‍‌‍‌‍​‍‌‍​‍​​‍​‍​‍​‍​‍​‍​‍‌‍​‍‌‍​‍‌‍‌‍‌‍​。

注释

1 刚柔者,立本者也:刚与柔,是《周易》变化的根本。虞翻曰:“乾刚坤柔,为六子父母。乾天称父,坤地称母。本天亲上,本地亲下,故‘立本者也’。”

2 吉凶者,贞胜者也:遵守自然规律则吉,违背自然规律则凶。贞,即正道,自然规律。贞胜,即正道与自然规律会战胜一切,吉凶都是遵守或违背正道所起作用的结果。

3 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治理财产、端正言行、禁止民众做坏事,都要以义来作为标准。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抓好经济、搞好宣传、严格刑罚制度、加强军事等工作就是义。崔憬曰:“夫财货,人所贪爱,不以义理之,则必有败也。言辞,人之枢要,不以义正之,则必有辱也。百姓有非,不以义禁之,则必不改也。此三者,皆资于义,以此行之,得其宜也。”作为人道的仁义,仁是用仁心对待民众,用以守位,义是用“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治理民众。

原文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1,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则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2,盖取诸《离》。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人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3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4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译文

远古时代的伏羲氏治理天下百姓时,向上观察天上的日月星辰等天象,向下观察地上的山川河流等地理法则,并观察飞禽走兽的羽毛齿革及生活习性,观察大地适宜出产的草木金石等物品,近则探求自身的规律进而取法自身,远则探求万事万物的规律进而取法万事万物,因此伏羲氏最早创制了八卦,他利用八卦来与神明沟通,增进德行,来探讨万事万物的情状与奥妙,摸索出共同的规律。

伏羲氏发明了用结上的绳索来做网,利用做成的网来捕捉鸟兽和鱼虾,网的发明大概是伏羲从《离》卦的卦象中获得的启示。伏羲氏过世后,神农氏兴盛为王,治理天下,砍削树木制造木锄,弯曲树木制作木犁,用木锄、木犁耕田松土,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神农氏将这种方法传授给天下百姓,给百姓带来了利益,神农氏所发明的这些农具,大概是从《益》卦的卦象中获得了启示。制定交易制度,太阳正午时来交易,招引天下的百姓,聚积天下的货财,来到市场上交易货物,然后回去,各自得到了所需货物,大概是从《噬嗑》卦的卦象中获得的启示。神农氏过世后,黄帝、尧、舜相继为王,通晓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教化百姓勤奋劳作,并以神道设教来教化天下,使变化的制度能够适合百姓的实际需要。《易》道认为,陷于困境就要思考如何改变现状,困境发生改变后,就会畅通顺利,只有畅通顺利,才会长久,因此《周易》爻辞说:“获得来自上天的保佑,就会吉祥而无所不利。”黄帝、尧、舜改进了服饰等礼仪制度,以礼制治天下,取得了天下大治的效果,这些措施大概是从《乾》卦与《坤》卦的卦象中获得启示的。砍下大树,将大树中间挖空,制成木船,砍削树枝做成船桨,利用木船和木桨,可以渡过江湖河海,通达远方,给天下百姓带来利益,木船木桨的发明,大概是来自于《涣》卦卦象的启示。驯服野牛,用牛拉车,驯服野马,用马拉车,牛车可以载运重物,马车可以到达远地,以利天下交通,大概是从《随》卦中获得的启示。增高增厚城墙、城门,设置巡查之人,夜间击梆警戒,以防备寇盗暴徒,大概是从《豫》卦中获得的启示吧。砍断树木做成木杵,挖掘地穴做成捣臼,利用木杵和捣臼可以舂捣粮食,舂谷为米,千千万万的百姓学会了加工粮食,获得好处,大概是从《小过》卦卦象中获得的启示。将树木弯成弓弦,将木枝砍削成箭矢,发明了弓箭,有了武器,有利于征服天下,树立威信,大概是从《睽》卦中获得的启示。

远古时代的百姓居住在野外的地穴山洞里,后世的圣人改变了这种野蛮习俗,教会百姓修筑宫室房屋,上有屋梁,下有墙壁,可以躲避风雨寒冷,这大概是从《大壮》卦中获得的启示吧!远古时代的丧葬习俗,只是用柴草厚厚地裹住遗体,埋葬在荒野地中,不堆坟墓,也不在埋葬的地方种植树木,丧期也没有一定的时间,后世的圣人改变了这种野蛮习俗,发明了木棺木椁,用来安葬死者遗体,并制定了丧礼等丧葬制度,这大概是从《大过》卦中获得的启示吧。远古时代没有文字,老百姓用草绳打结作标记处理事务,后世的圣人改变了这种落后局面,发明了文字,将文字刻在木头竹片或龟甲上面,百官用文字来治理政务,万民用文字来明察事理,这大概是从《夬》卦中获得的启示吧。

注释

1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上古庖牺氏君临天下为王,虞翻解释说:“庖牺,太昊氏,以木德王天下,位乎乾五,五动见离,离生于木,故知火化炮啖牺牲,号庖牺氏也。”虞翻认为庖牺氏以木德王天下,用火烧烤牺牲作为食物,因此号称庖牺氏。

2 佃:指田猎,用网罟捕获禽兽。渔:指捕鱼。

3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陆绩曰:“阴穷则变为阳,阳穷则变为阴,天之道也。庖牺作网罟,教民取禽兽,以充民食。民众兽少,其道穷,则神农教播殖以变之,此穷变之大要也​‍‌‍​‍‌‍‌‍​‍​‍‌‍​‍‌‍​‍​‍‌‍​‍‌​‍​‍​‍‌‍​‍​‍​‍‌‍‌‍‌‍‌‍​‍‌‍​‍​​‍​‍​‍​‍​‍​‍​‍‌‍​‍‌‍​‍‌‍‌‍‌‍​。‘穷则变,变则通’,与天终始,故可久,民得其用,故无所不利也。”陆绩的解释合情合理,颇为可取。

4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黄帝、尧、舜制定衣裳等礼制治理民众,天下大治,大概是从《乾》《坤》二卦得来的启示。虞翻曰:“乾为治,在上为衣,坤下为裳。乾坤,万物之韫,故以象衣裳。乾为明君,坤为顺臣,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故天下治,盖取诸此也。”

原文

是故《易》者,象也;1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译文

因此说《易》,就是象。象,就是模仿取象外物来说明事理。彖,就是裁断。爻,就是仿效天下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因此说吉凶由爻而产生,悔吝亦由爻而出现。

注释

1 是故《易》者,象也:易,由象而来。虞翻曰:“易谓日月在天,成八卦象,‘悬象著明,莫大日月’是也。”

原文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1

译文

阳卦中阳爻少阴爻多,阴卦中阴爻少阳爻多。这是什么缘故呢?阳卦是奇数即单数,阴卦是偶数即双数。阳卦与阴卦的德行如何呢?阳卦分配君主为一份,百姓为二份,君主少而百姓多,这是君子之道。阴卦分配君主为二份,百姓为一份,君主多而百姓少,这是小人之道。

注释

1 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一般的注释疏解都认为:一君二民,指一个君主与两个百姓;二君一民,指两个君主一个百姓。这种说法不符合事实,因为不可能一个君主只统治两个百姓,更不可能两个君主统治一个百姓。杭辛斋对此点已有说明,他认为,二君一民与一君二民,只是远古时代税赋分配的一种方式,说的是君主取得少或君主取得多,百姓取得多或百姓取得少,颇合事理。郑玄则认为指远古与后代的君主其边疆与内地的疆域大小的变化差别,从礼制角度立论,亦为有理。

原文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1”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2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3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译文

《周易》的《咸》卦九四爻辞说:“因内心思念而不断地来来往往,朋友也同样地思念你。”孔子说:“天下思念什么忧虑什么?天下共同归到一个目的,而归到一个目的道路却有许许多多,并且各不相同。最后的道理一样,而思想却有千百种之多。天下思念什么忧虑什么呢?太阳走了月亮来了,月亮走了太阳来了,太阳与月亮互相推移就产生了光明。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暑热的夏天就来了,暑热的夏天过去了,寒冷的冬天就来了,寒冷的冬天与暑热的夏天互相推移,就构成了一年四季。过去了的就是屈,要来的就是伸,屈与伸互相感应就产生了利益。尺蠖这种小虫,先把身体收缩拢来,是为了要向前伸展移动。龙与蛇在寒冷的季节里躲进洞窟中冬眠,是为了保存其身体的能量。精熟深奥的义理,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是为了学以致用。将这些精深的义理应用于实践,安身保民,立身处世,是为了增进品德​‍‌‍​‍‌‍‌‍​‍​‍‌‍​‍‌‍​‍​‍‌‍​‍‌​‍​‍​‍‌‍​‍​‍​‍‌‍‌‍‌‍‌‍​‍‌‍​‍​​‍​‍​‍​‍​‍​‍​‍‌‍​‍‌‍​‍‌‍‌‍‌‍​。超过这些领域再继续向前探索研求,当然有许多难以知道的道理啊。穷尽神妙的道理,通晓变化的规律,这是道德达到了盛大的境界啊。

注释

1 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周易集解》引翟玄曰:“此《咸》之九四辞也,《咸》之为卦,三君三民,四独远阴,思虑之爻也。”在翟氏看来,九四阳爻在九五、九三阳爻中间,远离阴爻,九四与初六相应,九四思念初六,因此说“憧憧往来”。朋即初六阴爻,初六相应九四,因此说“朋从尔思”。我们认为,翟氏说得有理。我们在注释《咸》卦九四爻时,“贞吉,悔亡”。指卜筮后觉得用扎针刺激穴位治疗疾病吉祥,不会有悔恨。“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指气经过穴位刺激后往来顺畅,病患者的经气皆能顺从扎针者的心思意图运行。阴阳经络经过用砭石等针刺激后,经络之气顺畅流注,阴阳之气往来不断,气血充足。当然,病人经过严格训练后如果运用意念引导督脉与任脉等经络之气运行,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

2 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周易集解》引韩康伯曰:“夫少则得,多则惑。涂虽殊,其归则同。虑虽百,其致不二。苟识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贯之,百虑而尽矣。”

3 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周易集解》引虞翻曰:“蛰,潜藏也。龙潜而蛇藏,阴息初巽,为蛇。阳息初震,为龙。十月坤成,十一月复生。《姤》《巽》在下,龙蛇俱蛰,初坤为身,故‘龙蛇之蛰,以存身’也。”虞翻意思是说,《震》卦初阳为龙,《巽》卦初阴为蛇。龙蛇之蛰,是指初震与初巽之爻,像龙蛇一样潜伏。以存身也,是指为了保存身体过冬而潜伏。

原文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屦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一作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幾乎?幾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幾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天地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1”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

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2

译文

《周易》的《困》卦六三爻辞说:“困据在周围有高大石头的围墙、石头围墙上又长满蒺藜的监狱里面。走进他的住室,见不到他的妻子,十分凶险。”孔子阐释爻辞的意义说:“不应该陷入困境的却陷入了困境,名誉必定遭到侵辱与玷污。不应该占有的地位或财富却占有了,身体与生命必然遭到危险。既遭受到侮辱又遭遇到危险,死期将要来临了,妻子怎么还可能见得到呢?”

《周易》的《解》卦上六爻辞说:“王公站立在高高的城墙上用弓箭射杀隼鸟,一射即中,获得了隼鸟,无所不利。”孔子解释说:“隼是禽鸟,弓箭是武器,射杀禽鸟的是人。君子将武器藏在怀中,等待着机会,机会来了立即行动,为什么不会获得利益呢?行动迅速而不会受阻,因此一出动就会有收获,说的是先要预备好器具然后才行动啊。”

孔子解释说:“小人不遭受到耻辱就不会主动行仁,不遭受到恐惧就不会主动行义,看不到利益就不会主动努力向善,不受到威胁就不知警惕戒备。受到小的惩罚就能够大大提高戒备之心,这是小人的福气啊。《周易》的《噬嗑》卦初九爻辞说:‘带上脚镣,磨掉了脚趾头,不会有过错。’说的就是这些道理啊。善行不日积月累,就不能够成就美好的名誉。恶行不日积月累,就不能够最后导致杀身之祸。小人们往往认为小小的善行不会有什么益处,因而不去做;又认为小小的恶行不会有什么伤害,因而不禁止。因此恶行不断累积,直至最后无法掩盖;罪恶越来越大,直至最后不可赦免。因此《周易》的《噬嗑》卦上九爻辞说:‘带上了桎梏枷锁,磨坏了耳朵,凶险无比。’”

孔子解释说:“时时想到危机,才能安居其位;时时想到什么情况下会灭亡,才能够保存身家性命;时时想到祸乱,才能够治理好天下。因此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所以能够身安而国家可保。《周易》的《否》卦九五爻辞说:‘经常担心什么情况下会灭亡啊,反而如系在高大桑树上的鸟巢一样稳固!’”

孔子解释说:“道德浅薄而地位尊贵,智慧很少却计谋很多,力量很小却担负重任,很少不会失败的。《周易》的《鼎》卦九四爻辞说:‘宝鼎折断了鼎足,王公的美食全被颠覆倾倒出来,宝鼎被弄得污浊不堪,十分凶险。’讲的就是不能胜任其所负重担的道理啊。”

孔子阐释说:“能够预知幾微的事理,应该很神奇了。君子与地位高的人交往时谨守礼仪而不谄媚,与地位低的人交往时也同样谨守礼仪而不怠慢,君子能够懂得事物的幾微之理吧!幾微之理,是事物运动变化之前的十分微小的变化征兆,君子从幾微之理上可以预先判断事物发展的吉凶结果。君子察知了事物的幾微之理就马上行动起来,不用等到一天过去了才行动。《周易》的《豫》卦六二爻辞说:‘幾微之理如界碑石一样清楚明白,用不着等待一整天,坚守正道将会获得吉祥。’幾微之理像界碑石一样清楚明白,怎么还用得着再等待一整天呢?应该马上决策立即行动,这是再明白不过的。君子能够察知幾微之理也能够明白盛大的道理,既能够明白阴柔之理也能够通晓阳刚之理,君子是千千万万人的榜样和希望啊!”

孔子解释说:“颜氏的儿子颜回,大概差不多吧!犯了错误后没有不知道的,知道错误后就不再犯错误了。《周易》的《复》卦初九爻辞说:‘偏离正道不远就能够返回到正道上来,能够免除悔恨远离灾祸,大为吉祥啊​‍‌‍​‍‌‍‌‍​‍​‍‌‍​‍‌‍​‍​‍‌‍​‍‌​‍​‍​‍‌‍​‍​‍​‍‌‍‌‍‌‍‌‍​‍‌‍​‍​​‍​‍​‍​‍​‍​‍​‍‌‍​‍‌‍​‍‌‍‌‍‌‍​。’”

天地阴阳二气感应交融,万物得到化育。雄性与雌性的精血相互交媾,万物得以化生。《周易》的《损》卦六三爻辞说:“三人同行就会遗失一人,一人出行就会寻求朋友。”说的是男女与阴阳要合二为一啊!

孔子解释说:“君子应该自身安定然后才能行动,说话时先要站在他人立场考虑然后才发表议论,与人交往时先要确立交情成为可信赖的朋友,然后才去请求他帮助自己。君子在这三个方面加强修养,因此能够保全自己。陷于危险之中还要行动,那么百姓就不会来帮助你;在恐惧害怕中告诉百姓,百姓就不会听从你;不是朋友没有交情去求人帮助,那么百姓就不会支持你。得不到百姓的帮助与支持,那么损伤危害你的人就来了。《周易》《益》卦上九爻辞说:‘没有谁来帮助支持你,就会有人来攻击你,不能一心一意立志坚守正道,十分凶险。’”

孔子阐述说:“《乾》《坤》两卦是《易经》的门户吧!”乾代表阳物,坤代表阴物。阴阳的德性互相配合,形成有刚有柔的形体,从而表现出天地的造化,以沟通人与神明之间的德性。《易经》卦爻辞所称述的言辞名物,尽管繁杂却有条理。考察审核言辞名物所表述的各种情理,大概表露抒发的是衰落的殷末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吧!

《易经》,可以用来彰显过去的情况,察知未来的事态,显示幾微的迹象,阐明隐藏的奥义,阐释卦爻之理,理事与名实相符,能辨别事理,言辞准确,断语清楚,阐释完备无误。《易》辞所称述的名物往往细小切合生活实际,但它所表述的事理和蕴含的旨意却宏大而丰富。《易》辞所阐述的旨意十分深远,言辞富于文采,《易》辞的语言委婉曲折富于艺术却又切中事理,所称述的往事典故人人可晓却又义理深奥。运用阴阳乾坤两方面的《易》理来帮助平民百姓,使平民百姓的行动符合正道,不出偏差与错误,向平民百姓指明行动的吉凶与失得的后果。

注释

1 《乾》《坤》,其《易》之门邪:《周易集解》引荀爽曰:“阴阳相易,出于乾坤,故曰门。”意思是说,《周易》《乾》《坤》而外六十二卦之阴阳皆由《乾》《坤》之阴阳而来,因此说,《乾》《坤》是阴阳之门,《乾》是阳之门,《坤》是阴之门,《乾》《坤》即是《周易》六十二卦之门。

2 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周易集解》引虞翻曰:“二谓乾与坤也,坤为民,乾为行,行得则乾报以吉,行失则坤报以凶也。”

原文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1是故《履》,德之基也;2《谦》,德之柄也;3《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4《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5。

译文

《易经》的兴盛,大概是在中古时代的商末时期吧!创作《周易》的人,大概具有很深厚的忧患意识吧!因此说,《履》卦,是道德的基础;《谦》卦,是道德的把柄;《复》卦,是道德的根本;《恒》卦,是道德的巩固条件;《损》卦,是道德修养的途径;《益》卦,是道德充裕扩展的方法;《困》卦,是明辨检验道德的准绳;《井》卦,是道德的培育基础;《巽》卦,是道德的规则规范;《履》卦,和谐团结,同心同德,而能达到目的;《谦》卦,尊敬尊严,而能发扬光大;《复》卦,从细小幾微的征兆中能辨别事物的善恶之义理、吉凶之后果;《恒》卦,在繁杂纷纭的环境条件下坚守正道而不满足;《损》卦,先难而后易;《益》卦,扩展充裕而不矫揉造作;《困》卦,先陷入穷困境地而后通达无碍;《井》卦,居守固定的地方而惠及四方百姓;《巽》卦,名实相符,因势利导,而能深入人心;《履》卦可以团结百姓,与百姓同心同德,一致行动;《谦》卦可以谨守礼制不逾礼节;《复》卦可以反省己过,自知得失;《恒》卦可以恒守道德,始终不渝;《损》卦可以改过迁善,远离祸害;《益》卦可以有益身心、广兴福利;《困》卦可以减少怨恨;《井》卦可以辨明德义;《巽》卦可以临机应变。

注释

1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我们认为中古指商末周初,商纣王、周文王时期。虞翻解释中古指伏羲时期,可为一说。《周易集解》引虞翻曰:“兴《易》者,谓庖牺氏也。文王书经,系庖牺于乾五,乾为古,五在乾中,故兴于中古。《系》以黄帝、尧、舜为后世圣人,庖牺为中古,则庖牺以前为上古。”

2 是故《履》,德之基也:履即礼,践履礼义,是道德的基础。《周易集解》引侯果曰:“履,礼,蹈礼不倦,‘德之基也’。自下九卦,是复道之最,故特言矣。”

3 《谦》,德之柄也:《谦》卦,因为谦可以持礼,礼是道德的把柄,所以谦是道德的把柄。《周易集解》引虞翻曰:“坤为柄,柄,本也。凡言德,皆阳爻也。”又引干宝曰:“柄所以持物,谦所以持礼者也。”

4 《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周易集解》引虞翻曰:“礼之用,和为贵。谦震为行,故‘以和行’也。”又引虞翻曰:“阴称礼,谦三以一阳制五阴,万民服,故‘以制礼’也。”

5 《巽》以行权:《巽》卦之道用以行使权力。《周易集解》引《九家易》解释“《巽》以行权”和九卦之德,很到位,可以参考。《九家易》曰:“巽象号令,又为近利,人君政教,进退释利而为权也。《春秋传》曰:‘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此所以说九卦者,圣人履忧济民之所急行也。故先陈其德,中言其性,后叙其用,以详之也。西伯劳谦,殷纣骄暴,臣子之礼有常,故创《易》道,以辅济君父者也。然其意义广远幽微,孔子指撮,解此九卦之德,合三复之道,明西伯之于纣,不失上下。”

原文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1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译文

《周易》这部书,不可须臾远离它;《周易》所阐明的《易》道规律常常迁移改变;《易》道就体现在永恒的变化运动之中,而不会静止不动;普遍流行运转于六爻爻位之中;上爻与下爻之间互相往来,没有固定的模式;刚爻与柔爻之间互相变易;不可将《易》道所体现的规律当作不变的原则、纲领,《易》道就是不定的变化运动,它适应于万事万物的变化情况。

通晓《易》道,其人出入行藏,皆遵守《易》理所体现所表明的法度原则行事;外出行动、居内静守,都应该常常怀有畏惧戒备之心​‍‌‍​‍‌‍‌‍​‍​‍‌‍​‍‌‍​‍​‍‌‍​‍‌​‍​‍​‍‌‍​‍​‍​‍‌‍‌‍‌‍‌‍​‍‌‍​‍​​‍​‍​‍​‍​‍​‍​‍‌‍​‍‌‍​‍‌‍‌‍‌‍​。因为通晓《易》道之人,能够明白忧患及其原因。有了《易经》这部书在身边,没有老师以及父母在身旁指导提示自己,也好像有老师以及父母在自己身旁督促提醒自己一样,能够不断地受到教育和启发。行事之初,遵循卦爻辞的意旨,坚守正道,推度出行动的方式及规律,在《易经》的卦爻辞中就体现了应该遵循的典范规则。但是,如果不是真正的有道德之人,那么《易》道也就难以通晓明白,难以应用推广了。

注释

1 无有师保,如临父母:这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说,观玩《周易》,没有师保父母在身边,就好像有师保父母在身边教导一样。《周易集解》引虞翻曰:“临,见也。言阴阳施行,以生万物。无有师保生成之者,万物出生,皆如父母。”又引干宝曰:“言《易》道以戒惧为本,所谓惧以终始,归无咎也。外谓丈夫之‘从王事’,则‘夕惕若厉’。内谓妇人之居室,则‘无攸遂’也。虽无师保切磋之训,其心敬戒,常如父母之临己者也。”

原文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1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

译文

《周易》这部书,追溯探索事物的初始状态及其原因,总结归纳从而预测事物的最终结果及吉凶情况,从而形成《周易》的主要框架和主要结构。各卦六爻阴阳互相错杂,只是随着卦时的变化而相应发生变化。《易》卦的初爻位代表事物的初始状态,很难预料,爻辞多难理解;《易》卦的上爻位代表事物的终结状态,很容易看出结果,爻辞容易理解;初爻位与上爻位代表事物的本末情况啊。初爻位的爻辞拟议某种事物某种情况的初始状态,到了上爻位,事物发展告一段落,结果最终确定下来。至于要在错综复杂的事物当中描述其阴阳的德性,辨别事物的正确与否,预测事物的吉凶结果,如果不仔细去考虑玩味中间四爻的卦辞就不能做到啊。哎!如果要预知吉凶存亡的结果,那么把握了吉凶存亡的规律,考虑所居之爻位的爻辞,就可以做到了。明智的人只要观察揣摩彖辞,仔细研究,全卦的要旨与意义也就大半能够领悟与了解了。

第二爻与第四爻都是阴位,功能相同,位次不同,它们的吉凶结果就不相同。第二爻往往多美誉,而第四爻则往往多畏惧,因为远近不同的缘故。阴位所表示的阴柔之道,不利于远者。阴位的主旨在于顺承君主,不犯过失,以柔道居守中正之位为其功用。第三爻与第五爻都是阳位,功能相同,位次不同,第三爻往往多凶险,第五爻往往多功劳,这是因为贵贱地位等级不同所造成的差别啊。柔道有危险,而刚道则能胜任啊。

注释

1 初辞拟之,卒成之终:干宝曰:“初拟议之,故难知。卒终成之,故易知。本末势然也。”干宝认为初爻拟议,善恶未定,因此吉凶难断。上爻已成,善恶已定,吉凶就可以区分了。又引侯果曰:“失在初微,犹可拟议而之福,过在卒成,事之终极,非拟议所及,故曰‘卒成之终’。假如《乾》之九三,《噬嗑》初九,犹可拟议而之善。至上九,则凶灾不移,是事之‘卒成之终’,极凶不变也。”

原文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1物相杂,故曰文。2文不当,故吉凶生焉。3

译文

《周易》这部书,所涉范围广大无边,所述道理周密详备。包含有天道、人道、地道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道理。兼合天地人三才并相重叠,因此八卦表示三才的三爻变成了六十四卦表示三才的六爻。六爻并不是别的,仍然如三爻一样,代表着天地人三才之道啊。

《易》道不断变化运动,因此代表《易》道变化运动的某个阶段的就叫作爻。六爻有类别位次性质之不同,分别代表对应着事物的不同情况。不同情形的事物相混杂,因此出现了文采。文采有的适当、有的不适当,于是便产生了吉凶。

注释

1 爻有等,故曰物:爻有六位,位置高低,代表着不同的物群。干宝曰:“等,群也。爻中之义,群物交集,五星四气,六亲九族,福德刑杀,众形万类,皆来发于爻,故总谓之物也。”当然,物有阴物、阳物之分。

2 物相杂,故曰文:阴阳之物交错,显现出文采来,因此叫作文。虞翻曰:“乾,阳物。坤,阴物。纯乾纯坤之时,未有文章。阳物入坤,阴物入乾,更相杂成六十四卦,乃有文章,故曰文。”

3 文不当,故吉凶生焉:阴阳错杂成文,文有适当和不适当之分,以此形成吉凶结果。干宝曰:“其辞为文也,动作云为,必考其事,令与爻义相称也。事不称义,虽有吉凶,则非今日之吉凶也。故‘元亨利贞’,而穆姜以死。‘黄裳元吉’,南蒯以败。是所谓‘文不当’也,故于经则有‘君子吉,小人否’,于占则王相之气,君子以迁官,小人以遇罪也。”干宝解释很合理,如果卦辞或者爻辞吉利,但是占卜者所行之事,与爻辞所示的吉利的结果所要求的因缘条件恰好相反,那么也不会有好结果。

原文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1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2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译文

《周易》的兴盛,大概在殷商末世、西周初兴之时吧?大概指的是在商纣王与周文王时期的事情吧!因此,《周易》的卦辞、爻辞具有危机与忧患意识。只有具有危机与忧患意识,才能平安顺利,如果骄慢松懈、贪图安逸,则会招来祸患、导致倾覆。《易》道所包括的范围十分广大,万事万物都囊括其中,万事万物都不能违背《易》道。自始至终,保持小心谨慎,警惕戒备,关键在于避免人为的失误,消除祸患。这就是所讲的《周易》之道啊。

注释

1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系辞传》的作者揣度《周易》的兴起在殷末周初之时,指商纣王与周文王之事。虞翻曰:“谓文王书《易》六爻之辞也。末世,乾上。盛德,乾三也。‘文王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以服事殷,周德其可谓至德矣’,故‘周之盛德’。纣穷否上,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终以焚死,故‘殷之末世’也。”

2 危者使平,易者使倾:感觉到危机,警惕小心而奋进,就会平安。感觉到平易,疏忽大意,就会倾覆。《周易集解》引陆绩曰:“文王在纣世,有危亡之患,故于《易》辞,多趋危亡,本自免济,建成王业,故《易》爻辞‘危者使平’,以象其事。”又引陆绩曰:“易,平易也。纣安其位,自谓平易而反倾覆。故《易》爻辞‘易者使倾’,以象其事。”

原文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1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

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2

译文

《乾》卦所显示的特性,是天下最刚健无比的;《乾》卦所体现的德行总是恒久平易却能知道什么是危险;《坤》卦所显示的特性,是天下最柔顺无比的,《坤》卦所体现的德行总是简单却能知道什么是阻碍。既刚健柔顺又知险阻,便能够使人心情愉悦,能够深思熟虑,从而能够预知判定天下万事万物的吉凶结果,成就天下绵绵不绝的事业,促进天下人奋发有为。因此说,遵循《易》道的变化规律,才能有所作为,吉祥之事有祥瑞的征兆相应。观察《易》象所象征的事物,便知道器物形成的原理,知道制造器物的方法,用《周易》占筮要问的事情,便能预知所占问事情的吉凶悔吝的结果。

天地确立了刚柔尊卑的地位,圣人就能依天地之道而发挥《易》道的功能。《周易》的卜筮中既有人谋又有鬼谋,平民百姓能利用《周易》之道而成就事业。《周易》中八卦的卦象可显示现《易》道《易》理,《周易》中彖辞爻辞可以表现万事万物的真实情伪,刚爻与柔爻互相交错混杂在一起,吉凶的结果就显露出来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应该从利与害的角度加以考虑,事物的吉凶结果会因是否符合《易》情《易》理而加以改变。因此说,爱与恶的互相矛盾便引发了吉与凶的系列结果,远与近的互相比应敌对便带来了悔与吝的结果,真情相感、虚伪相应,便产生了利与害的结果。凡是《周易》的情理,两爻相近而互不相得便会有凶险,或者会有伤害,或者会出现悔恨和遗憾。

将会背叛的人,他说话时就暗含有羞愧的心理;心中怀疑的人,他说话时语言表达不会清晰,会支离破碎;吉祥的人语言简约,浮躁的人往往废话连篇、十分啰嗦;冤枉别人的人说话往往游移不定,没有一定标准;失去操守的人说话往往理屈词穷。

注释

1 侯之:朱熹《周易本义》认为,“侯之”二字为衍字。

2 本章总结《系辞传》上下篇,概括《乾》《坤》二卦之特性,并认为察知《易》情,便能预知吉凶悔吝等结果,亦可就言辞之特征察知人情之实伪。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