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元朝/元曲《〔中吕〕卖花声》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元曲《〔中吕〕卖花声》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①自刎乌江岸②,战火曾烧赤壁山③​‍‌‍​‍‌‍‌‍​‍​‍‌‍​‍‌‍​‍​‍‌‍​‍‌​‍​‍​‍‌‍​‍​‍​‍‌‍‌‍‌‍‌‍​‍‌‍​‍​​‍​‍​‍​‍​‍​‍​‍‌‍​‍‌‍​‍‌‍‌‍‌‍​。将军空老玉门关④​‍‌‍​‍‌‍‌‍​‍​‍‌‍​‍‌‍​‍​‍‌‍​‍‌​‍​‍​‍‌‍​‍​‍​‍‌‍‌‍‌‍‌‍​‍‌...

〔中吕〕卖花声

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译文

秦末大乱,因项羽兵败,他的宠姬虞美人自刎在乌江岸边。汉末大乱,周瑜曾指挥大军火烧赤壁,打赢了决定生死存亡的一场恶战。班超投笔从戎而经营西域,一直到老年才被允许过了玉门关。伤心秦朝汉代的惨淡经营,连年征战,百姓始终生活在水深火热之间,饱受千种辛苦、万种磨难。唉,读书人只能一声长叹。

【注释】

①美人:指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姬虞美人。项羽兵败自刎前,虞美人先自刎而亡。如从全篇看,此处的美人或指项羽而言,或以虞美人代项羽。总之,侧重点在项羽而不在虞美人。

②乌江岸:特指今安徽和县乌江边项羽自刎处。

③战火句:此句意在感叹赤壁大战中曹操遭到惨败之事。汉末大乱,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兵发江南,欲扫平东吴以统一天下,在赤壁被孙刘联军打败。苏轼的《赤壁赋》主要就是从这一历史题材出发进行抒情议论的。

④将军句:指东汉初年名将班超,他通西域,征服许多西域小国,使之归汉内属,立有大功。在西域生活31年。晚年上疏皇帝得到批准,才进玉门关回到故乡。

⑤伤心秦汉:此句是张养浩著名散曲〔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略语,意谓秦汉两代虽然极盛,但并未能改变人民百姓的痛苦命运,百姓始终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表现对百姓生活境遇的极大同情。

⑥涂炭:在烂泥中行走,被炭火来烤。比喻极其困苦的生活境遇。

品读

本曲是张可久小令的名篇,在元代怀古题材的散曲作品中也非常有名,有人将其与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并称为元代散曲中怀古题材的双璧,是有道理的。的确,这是一首颇耐品味的作品,其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前三句用并列结构连续列举出三个曾经叱咤风云,在历史上创造出辉煌业绩,将彪炳千古,与天地永存的英雄人物。第一个是楚霸王项羽,他力可拔山,气可盖世,率领千军万马横行天下,摧垮强大的秦国,功垂青史。但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战争中不幸失败,就连自己极其宠爱的美人虞姬都保护不了,使其含恨自杀,留下了霸王别姬这一千古悲剧。第二个是魏武帝曹操,他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在与诸侯逐鹿中原中,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广招天下贤士,统一北方。后来亲率大军征讨东吴,当时的情形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确实是不可一世的大英雄。可是,曾几何时,就被周瑜用一把火烧得大败亏输,狼狈逃回,统一天下的美梦也就化成泡影。第三个是东汉名臣班超,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外交家和军事家,父班彪、兄班固都是著名的文人和史学家,他则投笔从戎,从军出征匈奴。后来,只带领三十六人出使西域,先后征服许多小国,被封为定远侯。在西域活动三十一年,到七十一岁才被批准回到老家洛阳,不久即病死。

这一幕幕的历史悲剧渲染出浓重的哀伤气氛,为后面的抒情做好了铺垫。作者遥想号称繁荣兴盛的秦汉时期,不禁更加伤心。作者为什么要伤心秦汉呢?下句紧接着道出答案,这就是“生民涂炭”。可见作者伤心的不是泛泛的封建朝代的更迭和历史时间的流逝,而是在伤心黎民百姓的苦难,这就使这首小令的思想意义得到升华,有人称其与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双璧,大概就是从这一点上来说的。面对着这沉重苦难的历史,读书人又能怎么样呢?只能“一声长叹”了。可以说,“读书人一声长叹”中包含着无比丰富的感情内涵。首先,元代的读书人地位极其低下,所谓的“八娼九儒十丐”的排列就十分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这样,元代的知识分子也就没有办法去为黎民百姓做一点实际的事情了。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开,就会发现,不仅元代如此,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来就没有得到相应的历史地位。凡是地道的真正的知识分子在当世都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春秋时的孔子是如此,战国时的屈原是如此,西汉的司马迁是如此,东汉的扬雄是如此,唐朝的李白、杜甫,宋朝的苏东坡、黄山谷……莫不如此。文人无力救国救民,这在古代似乎已经成为共识,就连百姓们也都知道这个道理,所谓的“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说的不就是这个意思吗?既然文人无力救国救民,那么就寄希望于武人吧!但纵观历史,那些曾经驰骋疆场、纵横天下被后世奉为大英雄的人物们又如何呢?姑且不说他们本人失败的悲剧性命运令人叹惜,如果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分析和评价的话,他们又给黎民百姓带来了什么呢?百姓们不是始终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吗?文人无力改变历史,武人们虽可改变历史却于百姓无所补益,历史无论怎样折腾变化,却始终改变不了百姓们的苦难命运。“生民涂炭”表现出作者深沉的忧患意识,在不尽的情思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细微的感情,故备受后世文人的青睐。许多人在读完此篇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也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长叹。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