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辛弃疾传记/辛弃疾传记:挑灯看剑 人世万端

辛弃疾传记:挑灯看剑 人世万端

挑灯看剑 人世万端稼轩词里最动人的一首无疑是《破阵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之词名,本为唐朝的教坊音乐,初制是秦王原曲,以武士饰甲衣而歌舞,本有着兵戈之气。而词至宋已变格,别开天地。最初,想要演...

挑灯看剑 人世万端

稼轩词里最动人的一首无疑是《破阵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之词名,本为唐朝的教坊音乐,初制是秦王原曲,以武士饰甲衣而歌舞,本有着兵戈之气。而词至宋已变格,别开天地。最初,想要演奏此曲,需要两千人之多,所有演员身穿衣甲,手拿旗帜,那场面何等壮观。想来汉高祖的《大风歌》,也仅让乐童数百齐奏,哪有《破阵子》这样的气势。前不久,某电视剧里让女主和君王共舞,弄些宫女来演习,居然是《秦王破阵乐》,这也太儿戏了。《秦王破阵乐》场面宏大,正是模拟疆场征战之时,千军万马,气势如宏,雄调激昂,而后演化为《破阵子》。

这首词作于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当时的辛弃疾被免职闲居带湖。

饮酒的辛弃疾淋漓悲慨,无法入睡,挑灯而起,再看那宝剑,这三重动作短暂而绵密,却似醉而非醉,忽然转入梦里,由实入虚境。午夜梦回,梦中重复的是那连成一片的兵营,号角不断,大气磅礴。为军士们赏食牛肉,奏瑟鸣军乐以振兴边塞之音。诗人拍案定格为沙场秋兵点。为何是秋天呢?熟悉南宋战争史料,就会知道宋代军事上缺马,而金兵往往以骑兵制胜,待到辛弃疾的时节,久受欺凌的南宋已开始着手驯马,秋高马肥正是点兵出征之际。

接下片,的卢为名马,却妨主,可英雄自有驾御,飞快驰骋,弓如霹雳,惊风震宇,弦响如瀑。这连接的三句前以动化境,后以声助威,看似虚景却是辛弃疾多年的演兵实绘,前后浑然如歌,壮气豪情挥洒。诗人之志是了却君王的天下之事,此时的辛弃疾已然被朝廷放逐在江西上饶,其思想应对人世沧桑有所感受,可是从这首词里仍看到他对天下之事的担忧,报国心重。

他的志向是现世的功业及由此而来的英雄名世,与那些立言为志的词人大为不同,他原未以写词为业,难敌世事变幻不得不寄笔于词,本为建功立业成就不朽名声的将才,却空负胸中志,可怜白发生。他被投闲置散之时,处处是倔然挺立的词语,并无半点犹豫,可谓“壮词”。

如龙榆生所论,《破阵子》是南宋豪放词家们比较喜欢用的词牌之一,这个词牌比较适合表达激昂雄壮的情绪。宋词是要倚声填词的,而声有着标准的声态,词人的字要与情融,与声态相配合,才能达最好的意境。《破阵子》这首词之所以成为辛弃疾最重要的代表作,关键就在于“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及“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宋词里忽然加入特别齐整的对偶,使得句子的节奏整齐,气势雄壮,推动着整个词色昂扬振奋,这也是辛弃疾的词作在声韵方面的妙处。此词的声情激壮,正是这两个七言偶句,与岳飞的《满江红》情况相似。

在一个词调内,遇到连用长短相同的对偶句之时,所有相当地位的字调,如果是平仄相反,那就会显示和婉的声容,相同就是构拗怒,就等于阴阳不调和,从而演为激越的情调。关键字有显示在句子中间的,也有显示在句末一字的。

声容就是原本词谱上是要有音乐相配的,而宋代之前的乐谱已然消失,但是声音仍然有一定的韵度与曲子的声色,如果填词者不重视这些地方,难以做到音律相协,情感的表达就会不够相融。

写词的不少,但有英雄之气,英雄之魂,英雄之泪者不多,词为心声,诗为心画。此词如一首悲风苦韵的壮歌,看似为梦注脚,实写英雄难酬壮志的悲叹,却几番梦回,疆场声震,不能醒转,仍在醉眼看剑。

当年,他点兵派将尽为谋划,英雄豪气,如今白发虽生,而仍初心不改。醉里点兵,梦里出征,当年的奔驰沙场的英武少年只余一把古剑随身,沉埋低吟,挑灯方见此剑之绝豪亮色,这就是倚天之气,擎得住天崩地陷,拼得过万里宵沉。

纵然命运坎坷,可他在低谷中却愿结交忠义之辈,激励他人奋发向上,不忘靖康之耻。陈亮是辛弃疾的好友,一心致力于抗金大业。辛弃疾遇到他,就把满腹的心事倾吐。酒浇块垒,尽展胸怀,切磋之下,激励他无限当年兵事,方吟绝唱。辛弃疾何以梦境指兵,谈笑疆场,为何一生心结在于天下之事呢?

最难解的苦味,不在于词意的表层,而是心里的那杯陈酿的苦酒,壮气之间戛然而止的无奈。“可怜白发生”,满腹的兵策良谋,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眼睁睁看着不能挽救,悲慨当歌,一位白发英雄往复穿梭在他的难圆之梦中,胸中的不平之气吐纳天地,这种体会谁能明白?

我第一次爬上香山,就在山中小铺买得一柄长剑,崇祯之国破,南宋之亡都由外族入侵,可是吟吟龙泉,沉沉铸剑魂,却是万载不灭。凡古来之英雄有几人是能够以微末之躯而立功建业呢?乱世之间,会有若干草莽抱不屈之志,奋然发起,可遇不到明主,得不到器重,仍旧是宝剑沉埋,徒成虚幻。

常说怒剑会鸣,遥此及想,辛弃疾的那把剑亦是吟霜傲雪的悲影,灯下观之,抹不去的壮烈之情。酒深杯残,梦里沙场点兵,醒来悲慨无路。

“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想做的是什么事,他一生的目标到底为何?

若说身前之名,辛弃疾也有宏论《美芹十论》而立于史册,也有少年的几场辉煌的战绩,然这些都是未竟之业。他不愿做沧浪一现的人,世俗眼中的名气是不值一提的。他全心只为做成一件事。若论身后之名,那就是千秋功业,为百姓谋福祉,这位年华岁晚的老将,当他听到了战争的召唤,仍要以身许国,以心尽事。

他却不知南宋朝廷的皇帝赵构最怕的就是说他这个帝位得来的名不正,言不顺,他想的不是那些功业千秋的真名实绩,而是苟且求安,保一时之名位。辛弃疾早年在这样的皇帝手下,纵然如岳飞那般“白首为功名”,一生尽忠烈,也不会有出头之日。他们的战绩仅仅是皇帝用来和谈的筹码。然而,之所以辛弃疾又会对这种形势心存幻想,正在于他青年时的一次实实在在的疆场征战。

历史是如此吊诡,在宋金大战之时,金国一直是采取攻势,而宋军总是在守土即可。可君王必有心术。赵构是一位有权术的皇帝。当金兵入侵之时,偏偏还是要在鼓励军民奋起反抗时拿出两帝来做招牌,如他就曾诏曰:“朕履运中微,遭家多难。八陵废祀,可胜抔土之悲;二帝蒙尘,莫赎终天之痛。皇族尚沦于沙漠,神京犹陷于草莱,衔恨何穷,伺时而动。”装出一副他屈身以侍金的不得已为之的情态来,这样感召得四方志士,来雪耻恢复,勠力一心。

一心为国,曾经聚起民兵的辛弃疾后期投奔义军首领耿京,他劝服耿京投效南宋,方能共抗金兵。耿京听服他之劝,让他与贾瑞奉表归宋。

可辛弃疾却是实实不了解赵构的为人心机,只是一心报国,成为赵构之臣子,从此被驾驭,再难圆他破金报国之梦。赵构见这么一支强大的义军来归自己当然是大喜过望,厚赏辛弃疾,授他为承务郎。没想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了,辛弃疾联合王世隆等部,如天神一般闯营取了张安国的首级,大呼为耿京复仇,耿京旧部人马激动万分,随他杀出金营。可这位皇帝却在震惊感叹之余,立马解除了辛弃疾的兵权,赶他去江阴当了个签判。

有人可能不解,辛弃疾手里有兵,难道就这么轻松给解除了兵权?当初岳飞也是被轻松拿掉了兵权。岳飞鏖战多年,34岁即封为节度使人,被夺了兵权,都会如此轻松,何况对一小小辛弃疾?辛弃疾的部众,随后都被皇帝分散到了淮南的各军队中,再难成为力量。要知道的是,当年张安国可是将耿京大部分人马已经遣散,只带了一部分投靠金国,而这一支微弱的力量又被赵构给分散,这样一来,辛弃疾又能做些什么呢?

辛弃疾作为士人的担当之重,而无全私之心,他若有一点异心,就有机会不归南宋,带兵而去,何必餐风露宿,一路奔波,跑回南宋,最终却被闲置呢?对国家的忠诚让他始终坚守原则。这样的人不会成为枭雄,却注定是一世英雄。

破阵当在梦中,前尘一片灰黯,这首《破阵子》点了“了却君王天下事”,凡以忠君之志,佐不世之功,成为贤臣名将是他的理想。后清人方会评他是有张良、乐毅之才,而不能逢其时。

历史注定是如此,有名将者难逢明君,有明君者难寻名将,两者遇合,凡是以理念相同而共做,却又因彼此忌惮而分离。这样的际遇没想到却成就了一位旷世奇词人辛弃疾。

但凡以军事为功业的人,粗豪甚多,而儒将甚少,文气不盛。连宋太祖赵匡胤都被逼急了来了一句“才到中天万国明”,才现出帝王气象。词为小道,更多柔媚之姿,以词寄壮志,却是从苏东坡开始。苏东坡的词作虽有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大气恢宏,可真正以词名世,将词写得暴风骤雨,大音铿锵,一扫千古,横绝六合的只有辛弃疾。宋词到了他的手上,方变得姿态雄浑,灵活飞动。

几人曾是经纶手,一种文体总要有大力之人重新振作,才会有新的生机。南宋因为家国之乱,爱国词人颇多。辛弃疾与同样有肝胆,有血气的陈亮相遇,方能共商北伐之事。宋之士大夫总有一种不屈服的风骨,不因时势而放弃理想,稼轩方能重有这样的一首“壮词”,成了千古的经典。

辛弃疾虽然看似是一位孤胆英雄,但也有同道中人。他相知的一人就是陈亮。陈亮也是文武全才的报国之士。宋代的学术思想界有一部分人是有济世救国之心的。他们想从史籍、古籍里找到一些救亡图存之道。其中很重要的就有吕祖谦和唐仲友等人,而在永康就有陈亮,他们学问百途,“通其委曲,以求见诸事功”,水利农田、礼乐兵刑等等都要有所见解,能够为国家的发展找到理论的基础。

陈亮治学的宗旨是“开物成务”,要治国平天下的,他不同意空谈仁义道德而不研究,也不明白理财用兵之学,他的治学要旨是:“义利双行,王霸并用”。

理学不能务实,是宋代理学之弊端,他们只讲究修身养性,而不知天下何以如此。陈亮在1178年给宋孝宗皇帝上疏指斥他们是空谈性理,却不知性命是什么,不讲富国强兵之道,国家又怎么能好呢?

陈亮的确是切中时弊,理学一直发展到明清。明灭亡之后,顾炎武反思之时,也会在《日知录》指责这些人空谈误国。待到清中期之时,戴震对理学也进行了改造,是要经世济用的。陈亮在杭州之时,经由吕祖谦介绍,认识了辛弃疾,这样两位雄才大略,英雄所见略同之士,一见如故,成为好友。可陈亮后来却多次应试不第,再加上他的学说之语,会让不少人忌惮,加以陷害,竟然使他曾经进入牢狱之中。当陈亮流落到上饶之时,见到了辛弃疾。

可想而知,辛弃疾的满腹心事正好遇到知音,他真是可以一饮千钟。那首《破阵子》也是他特别赋壮词吐露自己的遭际,寄给陈亮,以激励陈亮不要因为坎坷就消磨志气。而陈亮在仕途遭遇打击的时候,也是总想着找辛弃疾倾诉一番。可由于杂事人情烦扰,直到1188年的冬天,才来到了信州。此时的辛弃疾已然在铅山县东北境和上饶地界相接的期思渡旁营造了新居,他就在这里来与这位才能老友相聚。辛弃疾的新居之旁有一处泉水,甘冽而洁净,辛弃疾就取名为瓢泉。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