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辛弃疾传记/辛弃疾传记:清愁不断 怎解连环

辛弃疾传记:清愁不断 怎解连环

清愁不断 怎解连环《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千里渥洼种,名动帝王家。金銮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带得无边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鬓方鸦。莫管钱流地,且拟醉黄花。唤双成,歌弄玉,舞绿华。一觞为饮千岁,江海吸流霞。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辛弃疾被朝廷派到建康府当通判这个无关轻重的“佐贰之职”。这个建康府曾经也是赵构的登基之地,...

清愁不断 怎解连环

《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

千里渥洼种,名动帝王家。金銮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带得无边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鬓方鸦。莫管钱流地,且拟醉黄花。

唤双成,歌弄玉,舞绿华。一觞为饮千岁,江海吸流霞。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

辛弃疾被朝廷派到建康府当通判这个无关轻重的“佐贰之职”。这个建康府曾经也是赵构的登基之地,但通判在这里根本是没有什么实权的职位。没有什么正经的工作给辛弃疾去处理,他仅仅是在士大夫之间唱酬,组织宴会时,他可能会参与一下,增点人气。

朝廷竟如此薄待一位上过惊世之论的青年才俊,辛弃疾心中的愤懑是可想而知的。然大丈夫不能忍一时之气,就会自毁前途,他承受了多重的负担,历史就将给予他多大的重任。他走动、应对、酬唱于朝野之间,可他始终没有忘记他的使命所在。

在这个过程里,辛弃疾发觉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就是他并没有被南宋的那些达官权贵、士人阶层所接纳,大家没有真正将他当成“士”来看待,仅是一个归复朝廷的人,一个投奔来的人。这个事实是很残忍的,可是又是真真切切存在着的关卡。

任凭你有通天的本事,可是你不在人家的圈子里,就不许你冒头,你又能怎么样呢?纵然你有雄厚振奋的《美芹十论》,可就不给你实现的机会,你又能如何?

辛弃疾很明白被朝廷派任这么个官位,根本就是一种不信任他的能力的表现。就算是他取胜也会被认为是侥幸得到的,就像当年同样有抗金之能的一名名将辛次膺也曾剿灭金贼,也一样会被打发到不关要旨之地,任小官,最后甚至被秦桧削职为民,流落民间二十年。

辛弃疾明白了,他要有新的力量去完成他的事业,首先就得让这些士人能够对他有好的印象,让他们欣赏他。如果说带兵打仗是这些文人不通的,那么词赋一道却可以为辛弃疾打开这扇门。辛弃疾在这些百无聊赖的应酬事务中,找到了一种新的机会。那就是以文才先得到他们的好印象,再找机会去重新开拓自己的事业。

辛弃疾就为赵介庵祝寿写了上面的一首词。

赵介庵是什么人呢?在绍兴八年的时候,他十七岁就中了进士,主临安府钱塘县簿,做了三年,此人的诗词曾得到宋高宗赵构的赏识,称赞他的西湖《谒金门》词之句:“波底夕阳红湿”,为“我家里人也会做此等语”,赵构称其为“家里人”可知赵介庵与皇室之亲厚。赵介庵诗酒放旷,所居甚美。从表面上来看,此人似乎官职没有那么权重,可公卿士大夫都竞相想结识他,他的交际广泛,个中原因,深可思量。

在乾道二年到五年,赵介庵领江东漕事,当时的建康通判辛弃疾心里明白同一江南之地共商执政之机,必要相处得好才能有所发展,再者此人若有力于战事,亦必是助力。

凡不得志之才人,以诗文干谒权流,这是正常的现象,并不能以此否定其人品。当年李白科场不第,他就想走终南之捷径,先振声名再图皇帝之见赏。要知道唐代即使是科举考试,也都要有名流的举荐,若诗名为盛,得器重之人大力推荐,就必能声价百倍。

李白失遇时,写过《上韩荆州书》说:“一登龙门,便声价十倍。”大诗人杜甫也有过“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辛酸遭遇,可见在古代,亦难免有这样的弊端。然而,辛弃疾即使投奔有路,也必须让对方看到他是想有所作为的,了解他的能力。辛弃疾就需要有场合去展现自己的才华。他在赵介庵的寿诞之日,也来应和赋词,其词有“醉黄花”之句,就是指重阳节之时。若按史料所查,赵介庵的生日也就在这一两天之间。

这首词之中,上阕皆赞美赵介庵的文才名气,笔如龙蛇,声名振帝都。赵介庵曾为帝王掌理过制诰诏书,写文章那是硬功夫,赵介庵的文才是得到了时人称誉的。辛弃疾是赞美他的文才,接着笔锋一转,说赵介庵能够为皇帝制诰,方能将温暖带到人间。

“教看鬓方鸦”放在贺寿诞之时,意为江山都老,岁月流逝,赵介庵仍然青春不老。这也寄寓了辛弃疾多年沉沦,却仍然有朝气去做事的意思。他的作词用语极为慎重,生怕有一丝一毫的错漏,这些年的官场沉浮,使得辛弃疾已然更加懂得适时收敛锋芒,知道进退。

下阕词,他又云:“唤双成,歌弄玉,舞绿华。一觞为饮千岁,江海吸流霞。”董双成是一位仙女,也曾在白居易的《长恨歌》里出现过,句云:“转教小玉报双成”。弄玉是吹箫的仙子。眼前是这些仙嫔彩女歌舞花前,琼浆美酒,一饮千杯,可在这欢宴之上的辛弃疾并不是惬意的,他还想着要“西北洗胡沙”。他希望借赵介庵之力而能达“清都帝所”,能够让皇帝知道他的平金志向,成就未遂之志。痛苦本在此,饮宴亦难为,心中千千结,又向何人诉?

辛弃疾的这一番心意,怕又是错寄于人。别说只是一般的官员文人,就算是真的皇亲,也难在朝政上有所干涉。赵构对赵氏宗亲里有赞成抗金之事的人颇为忌惮,因为他就不想去抗金,若真有一个赵氏皇室的人出来挑头支持抗金,此人必将成为被南宋军民拥护的对象,他的地位就保不住了。之前,他就曾因怕民间出来的什么赵氏宗亲来顶替他的位置,又忙着举起抗金的大旗,他对这个皇位的来路不正的确是有着不安全感的。他的这种思维延续到宋孝宗这一代,就算有北伐之志,也不会轻易相信身边的这些亲友所推荐之人。帝王心术之深,谁又能轻易得知呢?

辛弃疾遍识名流,一代英雄沦落如此,能不泣泪痛苦,悲慨无端。小小的一位建康府通判,他敢于在寿宴之上写这样的词,勇气可嘉。本是英才,奈何无路。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