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辛弃疾传记/辛弃疾传记:前路茫茫 逆水行舟

辛弃疾传记:前路茫茫 逆水行舟

前路茫茫 逆水行舟1180年的冬天,他又背起行囊上路了,这次他的责任是“任责荒政”,因为隆兴府在这年遭遇到很严重的旱灾,粮米极其短缺。辛弃疾到任立即让百姓感觉到了新政的力量,他的政令简单明了,谁都能理解,因为就八个字:“闭粜者配,强籴者斩”,就是说囤积粮食的人必须马上把粮食交出来,不然就得受到流配的惩罚;一切缺粮的人又不准去抢劫有粮的人。这不禁让人想到汉高祖...

前路茫茫 逆水行舟

1180年的冬天,他又背起行囊上路了,这次他的责任是“任责荒政”,因为隆兴府在这年遭遇到很严重的旱灾,粮米极其短缺。辛弃疾到任立即让百姓感觉到了新政的力量,他的政令简单明了,谁都能理解,因为就八个字:“闭粜者配,强籴者斩”,就是说囤积粮食的人必须马上把粮食交出来,不然就得受到流配的惩罚;一切缺粮的人又不准去抢劫有粮的人。这不禁让人想到汉高祖刘邦的三条律法:“杀人者斩,伤人及盗者论罪”。一下子就让饱受秦法之害的百姓明白了,于是咸阳的百姓皆拥护刘邦,而刘邦脑袋一热,忘了还有那么强大的项羽,自封为“关中王”。辛弃疾这八字律法,简单明了,马上就有百姓能够跑出来支持他。

紧接着,辛弃疾就集合隆兴府里精明干练的人才,让他们用官府的银器和钱币出去购买粮食,运回隆兴府,官家对他们运回来的粮食只取本金,不收利息。很快他们就从四处购来大量的粮食,粮价就下来了,隆兴府的百姓再也不用为粮食发愁了。

辛弃疾很善于利用商人,但他与商人的关系是清如水,明如镜的,能够足地方之资财,利生民之本业,注重地区的发展实力,这是一般官吏不具有的胆略。这时,信州(江西上饶)也受灾缺粮,看到隆兴府有粮,就来商借。

辛弃疾要借粮给信州,很多人都不同意,这才稳定下来的粮荒,怎么就敢向别的地方送粮去?可他却秉持公心,一定要送粮给信州,成为当时的善政。

他已然从昔日那个匹马闯敌营,一身少年江湖豪侠气的人变成了成熟练达,能够协理各方关系的朝廷干吏。1181年南宋将辛弃疾的官阶晋了一级,由宣教郎改为奉议郎。

可惜,人走得愈高,就愈会被小人所害,有一些官员对辛弃疾的能力看不顺眼,一意要将他拉下来。

我总觉得一个人想成功,逆商的确很重要。所谓逆商就是如何对待人生中的坎坷和挫折。小时候,我的逆商还可以,至少还能忍受挫折,可长大之后,情绪就难以自控,有时也会很偏激,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别人。

所有的问题,就在于如何看待生活中的那些不如意,但凡你有一点点成绩,肯定就会有一些人试图将你拉下来,如果你就按他们的逻辑走,认为自己这样做不行,那样做不行,那肯定是着了道,不可能成功。如果你已然有所成绩,却仍然不能脱离原来坎坷的回忆,总活在过去之中,不断抱怨命运的恶待,那也不可能取得更高的成绩。但性情的确是要看客观环境如何,培养起来很不容易。人要了解自己,比了解别人难得多,这句话要等到老了才会明白。

刚刚有些政绩的辛弃疾也是如此,他遭遇了一场人生重大的坎坷,那就是不少朝臣开始给他下药。那年冬天分外寒冷,腊月之时,辛弃疾得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朝廷中的谏官王蔺找到了一些有关他创建飞虎军的传闻,对他提出弹劾,向皇帝进谄言,说辛弃疾“奸贪凶暴,帅湖南日虐害田里”。真不知这种谎言从何而来,明明平价交易,官府与百姓两利,军队建设未动国库分毫,竟成了辛弃疾的罪状。还有人指责辛弃疾是:“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这分明是说辛弃疾有贪污的行径,实质上,辛弃疾总是多方筹资全用在军队之上,想来数日之内要建飞虎军是多么困难,朝廷并无多少资助,辛弃疾又哪里有机会营私舞弊?他杀人是去剿匪,居然都扩大化了,意在说他伤害百姓。

辛弃疾因为瞒报金字牌,继续建设飞虎军,使得他被王蔺扣上了“凭陵上司”的罪名,这却可以看出一点,这位王蔺是有后台支持,是枢密院的一些人对辛弃疾不听指挥之事耿耿于怀,不希望辛弃疾以能力出头。就连辛弃疾与那些友人唱和诗词的事,也被这些大臣诬陷成“缔结同类,方广赂遗”。辛弃疾成为一个被打压的对象,所有的成绩居然在这个王蔺的嘴里全变成了缺陷,槽点多多。这是什么个世道?

辛弃疾并不是没有经历过风雨的,他能够理性看待这些事情,他不是不能忍受,但一个人的情绪是积累着的,终会有爆发的一天。而此时,朝廷却偏听偏信,本想给辛弃疾升官的皇帝居然因为这么一个可笑的弹劾,就将辛弃疾浙江西路的提点刑狱的差使罢了,还连辛弃疾的“右文殿修撰”的贴职也免了。辛弃疾本已看到去浙江的可能,能够做一番大事,那可是重要的实权部门,主管刑狱,居然就没有了。

他本是一代帅臣,预料到金国必然会灭亡,多年已推算到南宋尚有可治救的办法,偏偏没有人重用,本来他是一直屈就在各种地方官吏的位置上的,这完全是杀鸡用了宰牛刀。辛弃疾已然是很委屈了,可是居然连这样的地方之吏,也不让他好好坐稳,竟然说他有贪污之事,“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甚至“好色”。一世英勇的辛弃疾能不悲愤吗?

他因谏官弹劾罢官,马上就要离开南昌,这可是他第二次来到豫章,又要离开,这种心境在一首赠友人的词中,他尽述悲慨。

《昭君怨·豫章寄张定叟》

长记潇湘秋晚。歌舞橘洲人散。走马月明中。折芙蓉。今日西山南浦。画栋珠帘云雨。风景不争多。奈愁何。

《昭君怨》本是琴曲,《琴曲谱录》中指出:“中古琴弄名有昭君怨,明妃制。”

《琴操》一书里也点出:“齐国王穰,以其女昭君,献之元帝,帝不之幸。后欲以一女赐单于,昭君请行。及至,单于大悦。昭君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王昭君绝色容姿,却因为被小人毛延寿所害,不得君王见赏,只能远嫁到蛮夷之地。古来为王昭君写诗词的人颇多,多为凄凉之情,辛弃疾的笔下,却没有点那琴曲之题,翻将怨意含在一首略有豪情的词作之中。

这首词是送给张枃的,辛弃疾与张家是交往颇深的,曾与张枃的兄长张栻两次会面于湖南长沙,要知道这是因志趣相投,就结为同好,绝非什么“缔结党羽”。很多熟悉宋史的人,应该知道当时主张抗金之事的人,就有一位叫张浚的,而他的长子张栻、次子张枃都与辛弃疾有交往,辛弃疾的词就是送给张枃的。张浚的确在早年有过抗金之举,可是他远远不如岳飞的耿直忠烈,当年秦桧陷害岳飞之时,早早先将张浚警之,张浚比较熟悉官场,他知道要有大事发生,索性就自请去了兵权,而改任闲职。这样的行径又岂能和专心抗金的岳飞相比呢?但是,若从当时的朝廷被秦桧势力所笼罩的情况来看,这张浚明哲保身也是权宜之计,他也并没有完全放弃来日再战的想法,所以在隆兴年间,张浚才会建议皇帝起兵抗金,虽然惨败,但亦可见忠心。由此,辛弃疾同为主战之派系的后人,他与张浚之子有联系,这也是正常的。

他们当年是如何会面的呢?辛弃疾的笔下,就回忆了这段往事。

潇湘之地,那年的秋天夜晚,忆往昔湖南相聚,同游长沙橘子洲如今早已曲终人离,他们为了抗金之事,不断奔波在官场之中,“走马月明中,折芙蓉”,让人想起“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的词作曾有此句,寓深沉的悲伤回忆于淡淡朦胧的意境之中,难怪有人说辛弃疾之词风有出自李后主之处。辛弃疾的笔锋却带着一种豪色,一种劲力,万不是温厚柔绵的南唐二主词能有的。

长沙之地,是飞虎军所在,而张栻来长沙,却不能说全是为了军事,他与其父亲有不一样的地方,他是一位饱学宿儒。张栻与朱熹等人经常谈论理学,他是重建岳麓书院的主力,但他的教育主张却与辛弃疾的经事济民、用兵之道有关系。重建岳麓书院时,张栻撰写了《岳麓书院记》,奠定了岳麓的办学方针和指导思想,明确了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其办学指导思想。

从辛弃疾的词作来看,他与这些理学之士交往颇深的,善于纵理论事于词的风格,也可能受到这些理学之士的影响。《昭君怨》又名《宴西园》、《一痕沙》。全词四十字,全阕四换韵,两仄两平递转,上下片同。这下片,他又开始将愁情寄寓,表露离开宦海之心。

他的词作之中的“今日西山南浦”,有论者认为西山应是位于江西南昌新建县西部的西山,南浦应是指江西南昌西南的南浦,有南浦亭位于南昌城区滕王阁南面。

“画栋珠帘云雨”这句词是化用众人皆熟知《滕王阁序》中“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撰写此文时年方二十多岁,尚志气,写胜景,而辛弃疾的眼中却是西山之薄暮,云雨之泪容,还有什么愁绪能与这样的离别之情、今昔浩叹相比呢?“风景不争多,奈愁何”再不想看那些美好的愿景,无限愁肠。

此时的辛弃疾对仕途的前景感觉到灰暗,似他这般的英雄,偶然也有了隐居之思。罢官,是对他所有的否定,这首词也是他再次无奈的悲鸣。

他的情绪已然涌动,不是他负了朝廷,而是朝廷不明他之心,所有的成绩只凭别人的三言两语就可以轻易抹掉,这是怎样的痛楚呢?

无法反省,是会伤己伤人;可反省之后,竟非是他之问题,而是天时不寄,那才是刻骨铭心的悲凉。回忆之中是有伤痛的,但是亦要看到未来,能够把如此英雄,弄到心伤若死,甚至亦有退隐之心,可知当时的朝局之黑暗。

辛弃疾感觉得出冬天的分外寒冷,他的怨是在其内,但他也能自我调节,在上饶这块地方,他想有一个新的家,可以避开纷扰人事的安宁所在。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