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辛弃疾传记/辛弃疾传记:林泉含泪 醉酒当歌

辛弃疾传记:林泉含泪 醉酒当歌

林泉含泪 醉酒当歌此时正值新皇帝登基,朝内政斗激烈,韩侘胄自恃有拥立之功在朝廷上擅弄权威,朱熹看不上,就在皇帝面前弹劾他“擅权害政”,结果因为势力不及,最终被罢官。辛弃疾与朱熹等人来往密切,自然也被打击。朝廷一再将辛弃疾的职名下降,加上后来御史中丞何澹奏劾,辛弃疾连最后一个职名“秘阁修撰”也被拿走了,接着1196年的9月,有言官弹劾辛弃疾,竟连他的“冲佑观”...

林泉含泪 醉酒当歌

此时正值新皇帝登基,朝内政斗激烈,韩侘胄自恃有拥立之功在朝廷上擅弄权威,朱熹看不上,就在皇帝面前弹劾他“擅权害政”,结果因为势力不及,最终被罢官。辛弃疾与朱熹等人来往密切,自然也被打击。

朝廷一再将辛弃疾的职名下降,加上后来御史中丞何澹奏劾,辛弃疾连最后一个职名“秘阁修撰”也被拿走了,接着1196年的9月,有言官弹劾辛弃疾,竟连他的“冲佑观”的空名也没了。至此辛弃疾所有的名衔都没有了。

辛弃疾虽然官途坎坷,但他还幸好有个比较好的家庭。首次隐居带湖之时,辛弃疾的夫人就为他生育了儿女,他非常高兴,提笔写词,是一番慈父心肠。

当辛弃疾帅闽之时,他的夫人已然四十五岁以上了,他为了给夫人过生日,又写了一首词《浣溪沙》,有句云:“两人百岁恰乘除。婚嫁剩添儿女拜,平安频拆外家书。年年堂上寿星图。”果然是恩爱之极的。

辛弃疾本就是深情重义之人,数次罢官,虽然已不似初时那般心结难解,还是有未能开释之处。

此前,辛弃疾曾来到铅山县的期思市,这里是上饶之处有名泉的地方。他看中了这里泉水之甘冽,就买了几间房屋。他经常来这边来赏玩。他在福建任职其间,常常约好朋友来这边叙情说话。他这次又来到了期思,建好宅子。

1195年,带湖那边辛弃疾的房子失火了,他就带着家人搬到了期思市这边来住。他又开始了闲居的生活,不断地与士大夫友人游玩山水,饮酒赋词。

与他交往的词作之中,可以看到他交往的人也都是些有特点之人,比如赵蕃是淡泊自守的,曾任几回小官;比如傅为栋是一个绝意仕宦,捐钱济民的富翁,即使是赵室宗亲也不是恃势欺人。

从他的交往中明显可以看出辛弃疾重人的志趣、情怀、人品,而不重对方是否对他有利。他的词作之中也有一些闲适之意。例如,他在《水调歌头》中所写的:“众鸟信有托,吾亦爱吾庐”等等。

朝廷之中却仍然斗争激烈,韩侂胄为开府仪同三司、万寿观使,以纠结徒党罪名再罢斥朱熹及其门徒。

韩侘胄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在他掌权之时,为岳飞平反,又将秦桧称为“谬丑”,积极主张北伐,实则心机却很深。此人为了保住权位也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历史就是这么富有戏剧性,让人有时真是无法理解。

1197年,五十八岁的辛弃疾隐居铅山,他本以为从此也就没有什么再为朝廷做事之机会了,不知为什么在1198年,朝廷恢复了他集英殿修撰的职位,让他主管建宁武夷山冲佑观。对此,连辛弃疾自己都不太理解。

他在词作《鹧鸪天》里这样写道:“老退何曾说著官。今朝放罪上恩宽。便支香火真侍俸,更缀文书旧殿班。扶病脚,洗衰颜。快从老病借衣冠。此身忘世浑容易,使世相忘却自难。”

他没有为了复官之职奔走,不知为何能重拜官,真是皇帝上的恩德宽大。表面上他是这样的意思,但从“老病”“扶病”等等字句之间,可以看到他心中对这种任命的不理解。

他马上就要六十岁了,他这个闲职名头挂着虽无益于他的志向功业,但他还是要去的,这是他仍有意于政务。虽然他不再少年气盛,见不得好些藏掖,也不是甚理解官场里的机巧,可是,仍然是“君看庄生达者,犹对山林皋壤,哀乐未忘怀”,时时记着国事。

庆元五年,也就是公元1199年,辛弃疾家居在铅山。他的词作中多了很多与酒相关的题材。有佳泉之处必有美酒,而能借酒解忧,借酒抒怀的也正是辛弃疾。从他的词作之中可以看到与陶渊明的诗歌里那种质朴实腴一样的丰厚,他不再是那个狂狷的少年侠士,而是多了一份老成浑厚之美。

对民生的关心上,对自然之渴望上,他仍然有着美好的理想。从来学陶者多,似陶者难,就是因为陶诗是自然而得,更重要的是有一种理想主义的光芒。这种精神也是让辛弃疾的词作能够流传的原因。他学的是陶渊明的“猛志固常在”的风骨,学的是国家之利益重如泰山,美景只不过是消愁解烦而已,《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溅尚书韵》里,他写道:“今日复何日,黄菊为谁开。渊明谩爱重久,胸次正崔巍。酒亦关人何事,政字不能不尔,谁遣白衣来?醉把西风扇,随处障尘埃。”在《洞仙歌》里他又说:“东篱多种菊,待学渊明,酒兴诗情不相似。”

陶渊明是古来很多仁人志士的标尺,当他们失意之时都会学千古高风的陶渊明,以隐居藏志,而非放弃一切。辛弃疾知道当时的朝廷的党争已然严重到何种地步,但是他坚定自己的信念,没有一丝一毫的惧怕,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曾有清代学者翁方纲认为白居易的诗就有陶渊明的学问渊博之处,凡是字句之间都有深意,而又能直近浅白,让人不隔而悟。那么,辛弃疾的词作之中亦多典故,但又无古董铺的罗陈百宝生烦之感,这也是其学陶之胜处。

可他的好友朱熹的命运更加不妙,在朝廷之中被反对派折磨得要死。此时,发生了一件比较重要的事件,就是1197年的“庆元党禁”。

朱熹本是继承了北宋之时周敦颐、两程等人的学问,主张理学和道学,推崇“修身养性”、“正心诚意”,关键就在于一个“诚”字,而他当初是被赵汝愚推任为官的,而赵汝愚与他都对韩侂胄不满。虽然此时的朱熹已被排斥出朝廷。可是他的理学却被士子们多有推崇,因为不让人们报国杀敌,也就只能选择明心净性这一路来做道问学了。

韩侂胄却是非常不放心的,认为朱熹是在利用这些人来搞一些政治活动,而不是在做学问。他将这些朱子门人都说成伪道学,不让学过理学的士子们参加科举考试。这也就是说作为朝廷大典的科举必须要查清士子们的身份才能决定是否有资格应试,这样一来,与朱熹交往甚多的人都被限制了活动。

辛弃疾一直认为朱熹是难得的人才,他在去福建之时就曾去武夷精舍与朱熹相会,朱熹也认为辛弃疾是“早向里来有用心处,则其事业伟俊光明,岂但如今所就而已?”朱熹成为辛弃疾莫逆之友。辛弃疾曾赞朱熹为:“山中有客帝王师”, “千古历数尧唐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的确理学的影响远远不仅是宋朝,一直到明清都有很深的传承。

后来辛弃疾因为与朱熹关系密切,一再受到弹劾,好不容易有了“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的虚职的他却不顾“庆元党禁”的严酷,总是跑去武夷山与朱熹会面。

朱熹还给辛弃疾写信让他克己复礼,勉励他能够继续为国做呈。辛弃疾的好朋友傅岩叟捐直发廪赈乡里之饥。辛弃疾知道这样的善举之后,希望能为友人奏官。他就是如此愿意提携善意友人的,不会顾及自身是否会受伤害。

庆元期间,暴风骤雨,1200年的三月,一代大儒,他的朋友朱熹病死。朝廷下诏禁止人们到武夷山去会葬。辛弃疾却不管那么多,他写了一篇词来悼念:

《感皇恩》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青天好。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他在读庄子之文,有所感悟,又思及友人朱子之死,方将此词以赋。他为哭朱子之才学,之见识,再不能相识,是一种恨。他已经六旬了,方有“白发多时故人少”,他的朋友们是一个个地离开了,而朱子去世的同一年,韩侂胄权位仍高,加太傅。眼看着朝局黑暗,可是忠义之士却消散,这种隐痛又与谁人倾诉。

据史家考证,辛弃疾不顾那么多忌讳,亲自去武夷山吊祭朱熹,还写了一篇祭文,上有“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他等于告知天下人朱熹是何等样的学者。辛弃疾的儒将风度也一览无遗。

整整八年的闲居瓢泉的生活,这位老将已然看透了人间离合,他在《鹧鸪天》里这样写:“万事纷纷一笑中。渊明把菊对秋风。细看爽气今犹在,唯有南山一似翁。情味好,语言工。三贤高会古来同。谁知止酒停云老,独立斜阳数过鸿。”

这位老者回忆起来,少年潇洒挥动的美感,晚年清秋飞雪的爽气,总是一脉的,此时无招胜有招,总归一片碧玉心。

《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这一天,他瓢泉之处所建的居所有一处叫“停云堂”。他的这首词就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左右。

辛弃疾首句就引用了《论语》之典,孔子之句有:“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说的是他的儒家思想在当时不能够推行成功,而辛弃疾说的就是他的大道不能行,心中的志向无法达成,岁月却已悄悄溜走。他这句“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用以强调“零落”二字。

所有他认识的挚友都渐渐离去,能够携手共为抗金大业出力的人难以再有作为。接着他连用了李白的“白发三千丈”之意等典故来衬托他的老大无成心中的苦境,竟再没有可以令他欣喜的事情。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奇警之语,因为没有物可以让他感觉到欣慰与高兴,只有那青山美丽,他也只好与青山相对,想象着青山见他也是如此。这句话非常绝妙。

后来,女中豪杰柳如是就把这句词的末两字干脆做了她的名字,也可以说英雄之气并非仅在男人,女人身上也是有的。若是寂莫之时,不须自弃,只需要想到与物同乐,有惜物之心,就是好事,物自然也通人之情,“情与貌,略相似”。

他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他宁愿成为青山一座,孤静落寞,也不和那些小人同流合污,祸国殃民。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两句,他想起陶渊明的《停云》诗,以渊明自况,也是讽刺那些求名为利之辈不会明白他的心意。那些“醉中求名”的人,未必都是臣子,南宋皇帝也是如此,这是他一笔辛辣的讽刺。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据岳珂《桯史》考证,辛弃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贺新郎》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坐客何如”。

辛弃疾对这两句是非常自负的,所指的古人,包括所有的忠臣良将,在他看来,明白他的心意的就是那些圣贤,就是史籍上的那些名臣大将,可是,他们又都不在了,无法能够有知音来会,见不到他的英雄本色。辛弃疾非常的自负,他才会认为这两句词是他写得比较好的,结句“知我者,二三子”。这“二三子”不仅仅是他的朋友,也可能是指所有因为他的词作而能有所觉悟的读者。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