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2日星期三
首页/孙子兵法/【原文】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屈力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原文】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屈力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智将远征,务食于敌/游牧民族骑兵作战特点【原文】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屈力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jì秆一石,当吾二十石。【精解】“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强调军队作战所需粮草一部分来自国内自筹,...

智将远征,务食于敌/游牧民族骑兵作战特点

【原文】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屈力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jì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精解】

“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强调军队作战所需粮草一部分来自国内自筹,另一部分则来自战场掠取,但是还没有说明为什么要战场掠取。紧接着,孙子根据一般战争规律,算了一笔账:“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屈力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这几句话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分析为什么一场大规模战争会导致国家和人民的贫困。“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意为军队出国远征,必定需要长途运送粮食草料。这些粮食草料既是从老百姓那里征集来的,又需要成千上万的老百姓运送,运送越多,走得越远,老百姓付出越大,就越贫困。管子曾大略计算过:“粟行三百里,则国无一年之积;粟行四百里,则国无二年之积;粟行五百里,则众有饥色。”(《管子》)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意思是一旦军队驻扎下来,数十万人要吃要喝,物资需求陡然增长,很快就会在军营周边形成集市。军队吃皇粮,不怕东西贵,只要买得到。商家趁机抬价,于是价格飞涨,这就苦了当地老百姓了。老百姓也不得不以高价购买所需物资,很快就陷入贫困。

国家也承受不起如此巨大的经济负担,于是“急于丘役”。这里的“急于丘役”是指急忙增加军赋。“丘”是西周时期井田制的划分单位。周天子规定:“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十六井,出戎马一匹,牛三头。”那时候把长、宽各百步称为一“田”,为一个成年劳动力的耕种土地,然后9块“田”摆在一起恰好是个“井”,这样就有了“九夫一井”的说法。然后,4井为邑,4邑为丘,丘大致相当于现在的1个村,战争状态下每丘必须提供1匹马、3头牛。再大一级的单位是“四丘为甸”,要提供1辆战车、4匹马、12头牛、72名步卒。如果一次性征集倒也不算什么,但是频繁地按这个标准征赋,老百姓就不堪重负了。

孙子这两句话,揭示了战争导致国家和民众贫困的一般逻辑:远征——远输——百姓贫;近师——贵卖——百姓和国家财竭——增加赋税——百姓贫。这种恶性循环导致的结果是“屈力中原,内虚于家”,即军队在战场上不断消耗力量,百姓和国库则日益空虚。

第二层意思是,进一步用具体数字说明“内虚于家”的状态:首先看百姓之费,各家资财耗费7/10。再看公家之费,由于修补和制作驰车革车、铠甲头盔、刀枪剑戟、大小盾牌、攻城器械,国库资财损耗3/5。不难想象,百姓和国家贫困到如此程度,离国破家亡也就不远了。这绝不是用兵打仗的目的。打仗就是为了征服敌国、获取利益,决不能做赔本儿的生意。

于是,第三层意思则是提出一个减少百姓和国家战争负担的办法:“智将务食于敌。”“食”在这里当动词,有就食、获取之意。本句指明智的将领务必从敌国获取战争所需要的一切,与“因粮于敌”是一个意思。孙子特意用了一个“务”字,强调务必从敌国掠取,而不是可做可不做,或者愿不愿意做的事情。他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jì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想要读懂这句话,需要理解几个词。“jì秆”是喂牛马的草料。jì是豆秸,秆是禾秆(谷子的秆)。“钟”是古代计量单位。齐国的容量单位分四等:豆、区、釜、钟。“石”也是古代容量单位。韦昭注:“百二十斤也。”它大约相当于今天的30公斤。综合起来看,这个对比确实非常划算。从敌国获取1钟粮食,相当于从本国运输20钟;从敌国获取1石草料,等同于从本国运送20石。费效比相当可观,且至少有三大效益:一是减少了百姓和国库的经济负担,二是减少了长途运输的巨大成本,三是部队所需粮草可以得到及时补充。

有人说游牧民族不读兵书,却打败了饱读兵书的汉人。此话似乎过于绝对,其实在漫长的战争史上,民族之间的战争往往互有胜负,而且互相影响,互相借鉴,孙子这一思想或许就多少借鉴了游牧民族的某些经验。或者说,游牧民族活用了孙子这一思想。

游牧民族的军队通常以骑兵为主,凭借快速机动能力实施远程奔袭,大幅迂回战略。他们一般都是远离根据地,单纯靠后勤供给很难提高军队行进速度,所以他们的传统做法是“因粮于敌”“务食于敌”,而不是靠后方补给。蒙古骑兵虽然驰骋在晚于孙子1 500多年之后的战场上,但是他们承袭了先秦游牧民族的作风,其战略战术突出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特点。蒙古军队“才犯他境,必务抄掠……因粮于敌”。这是蒙古兵书《黑鞑事略》中记录的一条用兵原则。其中“必务抄掠”与“务食于敌”的语气和内涵几乎完全一致。蒙古骑兵“食于敌”的具体做法有三种:一是抢夺牲畜以备后用。二是坚壁清野,用软硬兼施的方法迫使对方供给粮食。成吉思汗的战将哲别在占领花剌子模的南方后告知居民,如果想免于被杀,就快快投降并提供粮食,不要依靠城堡的守军。按照蒙古的法律,降服者的财产和家属归胜利者所有。三是每征服一地,就建立作战基地,以战养战。

我一直认为,学习《孙子兵法》,要准确把握每个字的真正含意,才能品尝到“原汁原味”,同时又不能死抠字眼、钻牛角尖,要拓展、升华,读懂弦外之音,字外之意。“务食于敌”在春秋时期是一种迫不得已的以战养战的办法,但其中的智慧并不完全是抢劫和掠夺,也含有“借用外在资源”之意。有的人把它理解为“借力使力”,我认为是可以的。即学会借助别人的力量,使自己站在有利的位置,获得更大的能量和利益。我们现在实际上也面临这种问题。我的几位同事几年前曾经参加过亚丁湾护航,他们回忆说,在舰艇上漂泊的那半年多时间里,每天吃土豆、萝卜之类的东西,几乎没有叶菜,时间一长很难受。因为,那时我们在海外没有基地,得不到物资补充,只好靠出发时自备的食物充饥。

近几年情况有所改善。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发生贸易往来,客观上需要中国在海外建设一些“客栈式”基地。比如,位于非洲和阿拉伯半岛间的吉布提,与索马里接壤,就在亚丁湾海域。那里海盗众多,他们肆意劫掠商船,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海上运输安全危害极大。而吉布提国家小,财力不足,人口不足100万,无力为其他国家提供沿途安全保障。中国政府在吉布提建设了一个军事保障基地,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以为吉布提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为更多途经船只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为中国海军亚丁湾护航编队提供临时“歇脚”的场所,这十分有助于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持续为世界各国提供护航服务。同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以多种方式开展海外港口经营合作,积极参与海外重要港口建设。这些海外港口基地并非作战军事基地,而是以民用为主、军用为辅的物资保障基地。当然,战争状态之下,在离我国很远的地方为我军提供“军食所需”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sunzibingfa/20230425265.html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