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1日星期六
首页/孙子兵法/【原文】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原文】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用兵利害,将必尽知/蹇叔哭师与萨达姆败笔【原文】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精解】一般来说,没有充分的战争准备,就不可能赢得速战速决的胜利。孙子进一步提醒人们,不要光想着战争的胜利成果,不要光惦记着通过战争获得利益,同时要看到战争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砍倒对方,也会伤着自己。如果想要这柄剑只砍对方,不伤自己,就需要具备辩证思维,既看到用兵打仗有...

用兵利害,将必尽知/蹇叔哭师与萨达姆败笔

【原文】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精解】

一般来说,没有充分的战争准备,就不可能赢得速战速决的胜利。孙子进一步提醒人们,不要光想着战争的胜利成果,不要光惦记着通过战争获得利益,同时要看到战争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砍倒对方,也会伤着自己。如果想要这柄剑只砍对方,不伤自己,就需要具备辩证思维,既看到用兵打仗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这句话中,关键字眼是两个“尽知”。“尽知”就是完全了解、全面认识。整句话说的是,如果不能完全了解用兵打仗有害的一面,就不可能完全了解用兵打仗有利的一面。有的版本分析后一个“尽知”应当是“尽得”之意,即如果不能完全了解用兵打仗有害的一面,就不可能完全得到用兵打仗带来的利益,这样理解也符合逻辑。孙子此言意在提醒人们,知其危害,才能知道怎样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最终获得战争之利。

战争固然是用来获取利益的工具,舞剑之前要尽可能地预见潜在的危害,隐藏的危险,可能的麻烦。比如,如果平时舍不得在战争准备上花钱费力,以致战争准备不足,舍不得在武器装备建设上加大投入,以致军队没有足够的作战能力,那么一旦爆发战争,就很可能战事越打越久,战线越拉越长,损失越来越大,这时周边的潜在对手就很可能趁机落井下石,国家也就陷入危险了。孙子认为,只有完全弄清楚了这些危险,才知道怎样有针对性地防范,怎样有效备战,才知道在战略战术上怎样避实击虚、趋利避害,从而速战速决,在砍倒对方的同时大获全胜、尽得用兵之利。春秋时期,秦穆公只想尽得用兵之利,却没有事先尽知用兵之害,结果导致秦军覆没。

周襄王二十四年,郑文公、晋文公先后去世。驻扎在郑国的秦国大夫杞子派人向秦穆公密报,说他们掌握着郑国都城的城防,建议秦穆公派兵偷袭郑国,由他们做内应,则郑国可灭。秦穆公多年来处心积虑地谋求向东发展,这个建议正中下怀,如能袭取郑国,即可进入中原,与晋国争夺霸权。

于是,秦穆公向大夫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辛劳大军远道奔袭,这是我从未听说过的。跨越千里去袭击别人,人家怎么会不知道?我军长途跋涉,精疲力竭,人家有所准备,我们是不会成功的。这实际上是客观的利害评估,犹如孙子所说的“尽知用兵之害”。可是,头脑发热的秦穆公早已拿定主意,他不听蹇叔意见,命令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领率兵东进。

周襄王二十五年春,秦军行抵滑国,遇上了郑国前往成周做生意的商人弦高。弦高见状,立刻意识到秦军这是要去攻打自己的国家。于是,他一面假冒郑国国君名义先送4张牛皮,然后送上12头牛,犒劳秦军,说“我们国君听说将军来到敝国,专门派我前来犒劳大军,并且让我为将军们在郑国停留期间提供安全警卫和物资保障”,一面派人迅速回国内报告。“弦高犒师”的故事由此而来。

郑穆公获得弦高报告,立即派人去探察秦军将领所居的馆舍,见秦兵已经厉兵秣马,全副武装,准备作战了。于是,郑穆公派大夫皇武子以送行的名义对秦将说:君等久留在敝国,敝国已无法供应粮秣、牛羊。听说君等要离开,特意前来送行。

秦将孟明见机密已泄,郑国有了准备,认为“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如退兵,于是灭掉滑国,带着一些战利品打道回府。

晋国得到秦国偷袭郑国的情报,中军帅先轸认为,秦穆公不听蹇叔忠告,而以贪婪兴师,这是上天赐给我们打击秦军的机会,于是力主攻打秦军。晋襄公采纳了先轸的建议,发兵击秦,并联合姜戎一道行动。晋与姜戎联军在崤函地区伏击秦军。崤,指崤山,函,即函谷关。这一带高山峻岭,形势险要。当秦军进入埋伏圈时,晋与姜戎联手夹击,秦军全部覆没,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军全部被俘。但是,晋襄公并没有杀掉三位将领,而是将他们释放,让他们回国去羞辱秦穆公。

孟明视等人率领残兵回到秦国。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委屈了。”不仅没有撤掉孟明视的职务,反而检讨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啊!”并道出一句千古名言:“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秦穆公对败将十分宽容,其心胸可嘉,但其不审利害盲目用兵、“不能尽知用兵之利”的做法,值得人们引以为戒。

相信类似秦穆公这样令人后悔的事例古今皆有,1990年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的事件可谓其翻版。

伊拉克位于波斯湾北岸,科威特是伊南部邻国,后者是“小国寡民”的典型。但是,后者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是世界上第4大储油国,年人均国民收入达1.4万美元,在欧美拥有上千亿美元资产,号称“富甲天下”。从地理上说,它位居波斯湾西北角,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伊拉克与科威特关系长期不和,对边界划分和部分地域的归属存有争议,在石油售价及对美、苏态度等重大问题上立场各异。伊拉克在两伊战争中欠下400亿~500亿美元外债,其中欠科威特150亿美元,战后无力偿还,于是产生赖账之意,但遭科威特拒绝。萨达姆恼羞成怒,便铤而走险,采取了武装入侵的行动。

伊军的作战企图是以优势兵力快速进入科威特境内,抢占战略要地,推翻科威特政府,使其成为伊拉克的一个省,将其巨大的财富和资源攫为己有。伊军共集结了10万人的军队、350辆坦克、近千辆装甲车、数十架飞机、数十艘舰艇。双方兵力相差悬殊,科军仅有2万人、275辆坦克和数十架作战飞机,而且科方对伊的入侵估计不足,基本上没有临战准备。

1990年8月2日凌晨,集结在边境一线的伊军突然越过边境向科军发起进攻。伊军首先攻占了科边境地区,随即兵分三路向腹地高速推进,仅用10个小时就控制了科威特的全境。8月8日,伊拉克正式吞并科威特,科威特成为伊拉克的第19个行省,萨达姆委派他的表弟阿里·哈桑·马吉德担任省长。

然而,萨达姆没有想到的是,当伊拉克军队在科威特高歌猛进的同时,美国正虎视眈眈,摩拳擦掌。就在伊军侵入科威特的第一天,美国总统老布什就发表讲话,谴责伊拉克的行动是“赤裸裸的侵略”,对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巨大经济利益“构成了真正的威胁”,并宣布冻结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美国的所有资产。美方同时做出了强烈的军事反应,两个航母战斗群在伊军入侵科威特后不到1小时即受命驶向海湾,海湾战争的序幕由此拉开。最终伊拉克输得很惨,民众国破家亡。

萨达姆败得这么惨,其关键原因显然在于他在决策之际只是盘算着吞并科威特所获得的利益,对可能招致的连锁反应、巨大危险估计不足。结果,萨达姆不仅没有尽得用兵之利,反而尽失国家利益。

可见,孙子提出的“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实属古今通则,甚至可以说是各个竞争领域的通则。在任何领域,干任何大事,必须先在“尽知”二字上做足文章,把所有的困难想尽、想全,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趋利避害,尽得其利。否则,我们不仅不能尽知、尽得竞争之利,反而尽失全部利益。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sunzibingfa/20230425263.html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