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孙子兵法

【原文】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化敌为友,胜敌益强/解放军瓦解敌军的神奇威力【原文】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精解】战争是一个不断消耗的过程,尽管我们提供了充足的粮食草料,又鼓舞了官兵的斗志,但枪炮一响必有死伤,打的时间越长,伤亡越大,人马越少,军队越难继续作战。孙...

【原文】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激励竞争,怒货并用/解放军诉苦复仇教育和立功运动的效果【原文】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精解】出国征战时,为了弥补战争消耗,保证速战速决,不得不“务食于敌”。同时,孙子意识到不光是在物资上要吃饱喝足,还得从精神上鼓舞斗志,官兵才能够勇往直前、速战速决。从电影中看,军人在战场上冲锋的时候...

【原文】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屈力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智将远征,务食于敌/游牧民族骑兵作战特点【原文】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屈力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jì秆一石,当吾二十石。【精解】...

【原文】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左宗棠收复新疆千里运粮【原文】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精解】有一天,我给一位朋友几块军用压缩饼干,他连声说:“好吃,好吃,真好吃!”我说:“如果在战场上让你连吃三天,你就不会说好吃了。”他操着湖南口音不解地问:“怎么会呢?喝点水噻!”...

【原文】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用兵利害,将必尽知/蹇叔哭师与萨达姆败笔【原文】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精解】一般来说,没有充分的战争准备,就不可能赢得速战速决的胜利。孙子进一步提醒人们,不要光想着战争的胜利成果,不要光惦记着通过战争获得利益,同时要看到战争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砍倒对方,也会伤着自己。如果想...

【原文】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兵闻拙速,未睹巧久/美国为何兵败越南【原文】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精解】有的人认为,打仗就得爷们儿一点,直接扛着大刀上阵就行了,为什么需要花那么...

【原文】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十万之师,日费千金/“炸馆”悲剧的惨痛教训【原文】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精解】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庙堂里定下战争决策之后,紧接着就要展开战争准备。所以,孙子在《作战篇》一开头便论述战争准...

《作战篇》——战略决策不能玩空手道

[篇题解析]在英文版《孙子兵法》中,本篇被翻译成“Waging War”,即进行战争,相当于现代军语中的“作战”。翻开这一篇读一读,我们便会发现这样翻译似乎不够准确。文中一大半内容都是在讲战争准备和军事后勤问题,只是在末尾讲了速战速决的思想,与“作战”之意并不完全吻合。为什么篇名与内容不完全一致...

【原文】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多算则胜,少算不胜/马岛战争中阿方为何失算【原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精解】这段话是《计篇》的结束语,也是全篇的概括和总结。我们有必要先弄清几个字的真正意思,方能准确理解其中之意。“庙算”的“庙”不是指现...

【原文】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美军神速击毙本·拉登【原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精解】概略地说,“诡道十二法”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其中,前四法主要是通过“隐真示假”的动作麻痹敌人,使其放松警惕,对我方企图不以为备;中间四法则是通过“示弱惑敌”的方法,使其自傲轻敌,对我方力量毫不在意,然后我们便能以柔克刚;最...

【原文】 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诱敌生乱,智胜强敌/孙子“三师疲楚”妙计【原文】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精解】“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是“诡道十二法”中的最后四法。仔细分析这四法,其核心思想也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诱敌生乱。一般来说,敌人的优势往往是我们的劣势,敌人犯的错误则很可能是我们...

【原文】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

以柔克刚,削弱强敌/越王勾践起死回生之术【原文】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精解】“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是“诡道十二法”的中间4句话。仔细分析其中的精髓,可以用“以柔克刚”4个字来概括。这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军事文化的典型反映。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源于农业文明,而农业...

【原文】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示假隐真,迷惑敌人/李牧示弱避战胜强敌【原文】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精解】“兵者,诡道也”重点说明打仗就得巧用诡道。那么,用哪些诡道呢?其实能被称得上诡道的谋略很多,只要涉及战场上诡诈、欺骗、灵活变化的谋略一般都可以被称为诡道。孙子在《计篇》中一连列举了12条诡...

【原文】 兵者,诡道也。

智胜秘诀,巧用诡道/宋襄公恪守“蠢猪式的仁义道德”【原文】兵者,诡道也。【精解】也许有些人见到“诡道”两字会有些反感,总把它与阴险毒辣、心术不正联系在一起。其实,在先秦时期它是个中性词,没有褒贬之分,仅仅是指战争中欺诈、多变的方式及谋略运用的方式。这强调的是,要想打胜仗,就得用谋略。将领最基本的...

【原文】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因利制谋,营造态势/毛泽东为何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原文】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精解】出谋划策的前提是国君将帅要高度重视和信任出谋划策的人,那么得到重视和信任之后该怎么办呢?孙子说:“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这段话有两层意思,而且含义...

【原文】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用谋之妙,贵在信任/韩信为什么背弃项羽【原文】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精解】近几年一些研究《孙子兵法》的专家学者一直在争论一个问题。一些学者说,孙子是在齐国生活期间写完了兵法十三篇,然后带着它投奔吴国的。另一些学者说,孙子是来到吴国之后,隐居5年才陆续写出兵法十三...

【原文】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为将五德,良将必备/1979年2月23日无名高地战斗【原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精解】在传统说法中,关羽是因为大意而失了荆州。其实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况我们就会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儿。当时,关羽镇守荆州三郡,控制着魏、蜀、吴三国交汇点。曹操和孙权对此耿耿于怀,暗中联手争夺荆州。可是,关羽攻...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也。

治国要务,上下同意/韩信“汉中对”指点迷津【原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也。【精解】在古代汉语中,“道”的意思比较复杂,道路、道德、道理、规律、原则等,都可以用“道”来表示。在《孙子兵法》中,“道”的含义不仅简单明了,而且至关重要。孙子非常简练地说了一句话:“道者,令民...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精解】对于战争决策问题“不可不察也”,强调的是一定要慎重考察,深入研究。其实,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有点难。面临战争的时候,国君将帅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可以说是千头万绪,不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孙子提出了一个办法:“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决策大事,不可不察/自卫还击作战中的痛切感悟【原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精解】孙子生活的那个年代,语言发展还不太完善,有人做过统计,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典籍中出现的不重复单字大约6 500个,常用的也就3 000个左右。现在单个汉字已超过8万。可以想象,孙子那个年代的人...

《计篇》——提高决策正确率的关键几招

[篇题解析]战争是个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就国家而言,一场战争势必需要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整体联动;对军队而言,一次作战势必需要战略、战役、战术、战斗等层次的上下配合。所以,战争之事非同小可,正如管子所言:“故凡攻伐之为道也,计必先定于内,然后兵出乎境。”(《管子·七法第六》)即所...

孙子兵法《兵势篇》阅读理解

五、兵势篇孙子曰:凡治众①如治寡,分数②是也;斗众③如斗寡,形名④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⑤而无败者,奇正⑥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⑦投卵者,虚实⑧是也。【注】...

孙子兵法《虚实篇》阅读理解

六、虚实篇孙子曰:凡先处①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②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③。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④,饱能饥之⑤,安能动之⑥。...

孙子兵法《九变篇》阅读理解

八、九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①,衢地合交②,绝地无留③,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④,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⑤,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⑥。...

孙子兵法《行军篇》阅读理解

九、行军篇孙子曰:凡处军①相敌②,绝山依谷③,视生处高④,战隆无登⑤,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⑥;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⑦,令半济而击之⑧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⑨;视生处高,无迎水流⑩。此处水上之军也。...

孙子兵法《地形篇》阅读理解

十、地形篇孙子曰:地形有通①者,有挂②者,有支③者,有隘④者,有险⑤者,有远⑥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⑦,利粮道⑧,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⑨,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⑩,我无出也,引而...

孙子兵法《九地篇》阅读理解

十一、九地篇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①,有轻地②,有争地③,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④,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⑤,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⑥。...

孙子兵法《火攻篇》阅读理解

十二、火攻篇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①,二曰火积②,三曰火辎③,四曰火库④,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⑤,烟火必素具⑥。发火有时,起火有日⑦。时者,天之燥⑧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⑨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孙子兵法《用间篇》阅读理解

十三、用间篇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①,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②于道路,不得操事③者,七十万家④。相守⑤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⑥,不知敌之情者,不仁⑦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⑧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⑨,成功出于众者,先知⑩也。先知者,不可取于...

孙子兵法《军形篇》阅读理解

四、军形篇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①,以待敌之可胜②。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③。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④,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⑤。【注】...

孙子兵法《谋攻篇》阅读理解

三、谋攻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①;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②。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③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作战篇》阅读理解

二、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①,革车千乘②,带甲③十万,千里馈粮④,则内外之费,宾客⑤之用,胶漆之材⑥,车甲之奉⑦,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注】...

蒙哥马利:唯有《孙子兵法》被他当作床头书,读了50年

蒙哥马利:唯有《孙子兵法》被他当作床头书,读了50年英国研究《孙子兵法》起步虽晚,但其英译本成了二十世纪传播《孙子兵法》的重要媒介。1905年,孙子十三篇译成英文,取名《孙子》,并在东京出版。此书由皇家骑兵团上尉E.F.卡尔斯罗普(E.F.Calthrop)翻译。他当时在日本学习日语,他不是按照...

拿破仑:如果早看到《孙子兵法》,我怎么会落到如此下场

拿破仑:如果早看到《孙子兵法》,我怎么会落到如此下场《孙子兵法》传入法国的时间是1772年,由巴黎书商及印刷商迪多(Di-dot)发行,书名为《孙子十三篇》(属于丛书《中国人的军事艺术》),408页,21幅彩色附图,译者为耶稣会传教士法国神父让·约瑟夫·玛丽·阿米奥(Jean Joseph Ma...

《孙子兵法》在日本的影响

松下幸之助:《孙子兵法》是一部卓越的处世教典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两国的交往源远流长,仅从汉字传入日本的时间即可见一斑。据日本史书记载:“(应神天皇十五年,公元285年)秋八月阿直岐亦能读(中国)经典……天皇问阿直岐曰:‘是否有胜过汝之博士?’对曰:‘有名王仁者,极为优秀。’(应神)十六...

《孙子兵法》的国际影响

《孙子兵法》的国际影响在中外历史上,有多少战绩辉煌、事业恢宏的天骄伟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而被称为“东方兵学鼻祖”的孙子,不仅没有被忘却,反而更加举世瞩目,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崇敬。...

《孙子兵法》中的大智慧

《孙子兵法》中的大智慧1.十三篇主旨《孙子兵法》素有“兵典”“武经”“百代兵家之师”的美誉,全书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揭示战争的一般规律及具有普遍意义的作战和治军原则,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且突出的地位。书中不只讲了“谋略”“诡计”,尤其是对战争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汇聚了中国古代...

如何阅读《孙子兵法》

如何阅读《孙子兵法》首先要理解两个概念:一个是“道”;一个是“器”。这两个概念在《易经》当中这样定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既然说有形的上面就是“道”,那么“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器”,就是指具体的东西,也可以用“术”来直陈。何谓“术”?清代学者章学诚解释说:“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

中国兵法起源

1.时势造英雄《孙子兵法》的诞生并非偶然。自从人类社会出现贫富分化以来,战争就成了政治、经济矛盾不可调和时主要的解决问题方式。频繁的军事活动为一些热衷于研究克敌制胜之道的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左传》中提到了《军政》《军志》等古代兵书,流传至今的《六韬》据说也是辅佐周文王、武王的太公吕尚所作,尽管...

兵圣孙武的信息简介

1.孙子生活的时代在公元前400年前后,人类历史迎来了一个思想大爆发的时代。在世界的不同地方,诞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世界进行思考,写下了许多流传后世、影响人类几千年的经典著作。...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作战篇》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作战篇》原文、案例解读

第二篇作战篇【提要】本篇是继《始计篇》计“五事”,特别是从“道”的战略高度揭示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条件后,进而从用兵对国家经济实力的依赖关系阐明只宜“速”,不宜“久”的重要原则。全篇内容大体分为五部分:1.指出用兵打仗需要消耗大量人力...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原文、案例解读

第卅六计 走为上计【计名由来】“走为上计”一语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檀公指南朝名将檀道济,相传有《檀公三十六计》,但未见其刊本。此外,我国古代其他兵法对此计也有论述。《淮南子·兵略训》:“实则斗,虚则走。...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指桑骂槐》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指桑骂槐》原文、案例解读

第廿六计 指桑骂槐【计名由来】本计计名出自一句民间谚语,指的是一种间接对别人进行批评、指责的方法。《红楼梦》第十六回描写王熙凤向贾琏发牢骚时说:“你是知道的,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们,哪一位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远交近攻》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远交近攻》原文、案例解读

第廿三计 远交近攻【计名由来】远交近攻,语出《战国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谬乎?”在秦昭王三十八年(前269年)左右,范雎因避难由魏入秦。秦昭王知其能,遂以上宾相待,向...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欲擒故纵》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欲擒故纵》原文、案例解读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计名由来】计名“欲擒故纵”的哲理源头,可追溯到《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又《鬼谷子·谋篇》:“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中国军事史上成功运...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用间篇》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用间篇》原文、案例解读

第十三篇用间篇【提要】本篇论述在战争中如何运用间谍的问题:包括使用间谍的意义,间谍的种类和作用,对待间谍的态度和政策,以及为将者必须善于用间,等等。其中特别强调使用“反间”对于克敌制胜的重要性。全篇大体分为五部分:1.从战略大局角度,阐...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以逸待劳》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以逸待劳》原文、案例解读

第四计 以逸待劳【计名由来】本计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虚实篇》中也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本计的特点是,强调把握战场的主动权,以引诱...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虚实篇》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虚实篇》原文、案例解读

第六篇虚实篇【提要】本篇主要阐述作战中的虚实原则,特别是避实就虚,以实击虚的原则。这里所谓的“虚”主要是指兵力虚,防卫虚;而所谓的“实”则主要是指兵力实(兵力集中),攻击实(攻击有力)。全篇内容大体分为四部分:1.总论实行虚实原则的一般...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形篇》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形篇》原文、案例解读

第四篇形篇【提要】前一篇主要是议论用兵打仗应力争“全胜”的思想。这一篇则是议论战争的攻守问题,着重议论如何造成一种守必固、攻必克,以求“全胜”的形势。全篇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1.提出在战争中实行进攻与防守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总的原则是...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行军篇》原文、案例解读

第九篇行军篇【提要】本篇专门论述作战中有关行军的各种问题,诸如行军时如何安营扎寨,如何观察和利用地形,如何侦察敌情等。全篇内容大体分为四部分:1.分别从山岳地带,河川地带、盐碱地带、平原地带,以及各种险阻地带论述了行军扎营、应敌所必须注意的事项和应该采取的措施。比如,行军处于山岳地带应“绝山依谷...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笑里藏刀》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笑里藏刀》原文、案例解读

第十计 笑里藏刀【计名由来】本计语出白居易的诗《天可度》,“笑中有刀潜杀人”,是白居易对唐高宗宠臣李义府为人的评价。《旧唐书》载:“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权要,欲人拊己,微忤意者,则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无中生有·敌战计》原文、案例解读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 无中生有【计名由来】本计计语出自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揭示了万物的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变化的规律。我国古代军事家尉缭子把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运用到军事上,进一步分析了虚无与实有的关系。《尉缭子·战权》中说:“战权在乎道之所极,有者...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围魏救赵》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围魏救赵》原文、案例解读

第二计 围魏救赵【计名由来】本计出自《史记》记载的齐魏桂陵之战。计名则见于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招募八万人马,任命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偷梁换柱·并战计》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偷梁换柱·并战计》原文、案例解读

第五套并战计第廿五计 偷梁换柱【计名由来】偷梁换柱原是一句成语。一般认为,它来源于商纣王“托梁换柱”的传说。据传,商纣王的父亲帝乙有一次领着纣王及文武百官游览御花园,欣赏牡丹花,行至飞云阁处,见到阁上塌了一梁,心中很是不高兴。纣王见状,...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顺手牵羊》原文、案例解读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计名由来】本计出自《草庐经略·游兵》:“伺敌之隙,乘间取胜。”后人以顺手牵羊,形象化地比喻乘敌人的小间隙,攻击敌人的薄弱处,创造和捕捉战机的一种谋略。关汉卿所著的元杂剧《尉迟恭单鞭夺槊》的台词中,就出现了本计计名。《水浒传》第九十九回写道:“前面马灵正在飞行,却撞着一个胖大和...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树上开花》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树上开花》原文、案例解读

第廿九计 树上开花【计名由来】本计计名来自古时一些战例。所谓“树上开花”,在军事上一般是指,在敌强我弱且遭到敌军攻击压力的形势下,我军采取某些方法,制造种种假象来壮大自己的声势,以迷惑敌军,或将其引走,或将其击退,或将其歼灭。三国时期,...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势篇》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势篇》原文、案例解读

第五篇势篇【提要】前篇的“形”,主要是从战略和战役的攻与守,阐明如何观察和努力促成一种必胜的形势,以发起对敌军的战略总进攻。这篇的“势”,则着重分析在对敌军实施战略进攻中,如何从战役上运用奇正结合的原则,创造一种可以出奇制胜的态势。全篇...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始计篇》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始计篇》原文、案例解读

第一篇始计篇【提要】《始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是总揽全书的纲。它所阐述的是军事领域最基本的问题和法则,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它所阐述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贯穿于全书各个篇章之中。本篇内容大略可以分为四部分:1.讲述军事对于国家和人民...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声东击西》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声东击西》原文、案例解读

第六计 声东击西【计名由来】声东击西计,出自杜佑(735—812)所著《通典》第一百五十三卷《兵六》一章:“声言击东,其实击西。”其实,《孙子兵法》中早有“攻其不备”的思想。《淮南子·兵略训》更把“将欲西而示之以东”作为重要的“用兵之道...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上屋抽梯》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上屋抽梯》原文、案例解读

第廿八计 上屋抽梯【计名由来】本计计名出自一个典故。东汉末年,荆州刺史刘表的儿子刘琦因继母不容,恐遭陷害,向刘备求救。刘备要诸葛亮为他想出解脱之计。这天,诸葛亮来到刘琦家。刘琦哀求说:“继母屡次设法陷害我,欲置我于死地才罢休,眼下我的处...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擒贼擒王》原文、案例解读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计名由来】“擒贼擒王”一语在唐代以前的口语中可能已经使用较广,但最早见诸文字,或者说现今可见的最早且影响较大的文字记录,则是唐代“诗圣”杜甫的五言古诗《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从当时的历史背...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抛砖引玉》原文、案例解读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计名由来】“抛砖引玉”一语,在口语中较多见,其来源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相传唐代诗人赵嘏甚有诗名,求诗者盈门。诗人常建慕其名,想求其诗,却不得其门而入。赵嘏游苏州时,常建料他必游灵岩寺,便先于寺壁题诗两句。赵嘏来到寺中见壁上此诗尚未写完,就补了两句,成为一首绝句。后人因赵嘏补...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谋攻篇》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谋攻篇》原文、案例解读

第三篇谋攻篇【提要】从这篇开始到《军争篇》止,主要是议论在做出用兵的决策之后,人们必须首先思考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原则。本篇着重论述用兵打仗“必以全胜争于天下”,即力求“全胜”的战略思想和策略原则。全篇内容大体分为四部分:1.提出用兵作战应...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美人计败战计》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美人计败战计》原文、案例解读

第六套败战计第卅一计 美人计【计名由来】美人计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遣人……女乐二人,以荣其意而乱其政”。说的是公元前658年,晋献公派兵攻打虢国,而虞国是其必经之道。晋军欲向虞国借路伐虢,怕虞君不肯,晋献公采纳大夫荀息的建议,把晋...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连环计》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连环计》原文、案例解读

第卅五计 连环计【计名由来】本计计名见于元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三国演义》第八回也有《王司徒巧使连环计》。《兵法圆机》中说:“大凡用计者,非一计之可孤行……百计迭出,算无遗策,虽智将强敌,可立制也。”认为采用两个以上的计谋,环环相...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李代桃僵》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李代桃僵》原文、案例解读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计名由来】本计语出《乐府诗集·鸡鸣》。诗中说:“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林身相代,兄弟还相忘。”此诗的本意是比喻兄弟休戚与共的情谊。后人借“李代桃僵”的成语,指借助某种手段,以一事物的损失、...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苦肉计》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苦肉计》原文、案例解读

第卅四计 苦肉计【计名由来】苦肉计出自《吴越春秋》:要离自愿断右臂,取得吴王僚的儿子庆忌的信任,得以接近庆忌,最后杀死庆忌,为吴王阖闾除去一大障碍。这是典型的以自残自害的方式,取“信”于敌以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古时还有王佐断臂和周瑜打黄...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空城计》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空城计》原文、案例解读

第卅二计 空城计【计名由来】空城计的计名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派魏延领各路兵马东进,攻打司马懿,只留万人驻守阳平。司马懿率二十万人与诸葛亮对抗,与魏延军错开了道路,毫无阻挡地直逼诸葛亮驻地阳平。司马懿军距阳平只有六十里了...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军争篇》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军争篇》原文、案例解读

第七篇军争篇【提要】本篇主要阐述在两军对垒中,为将者必须把握的基本战略和战术,但着重又论述“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迂直之计”。它是对正奇结合、出现制胜和虚实结合、以实击虚原则的进一步引申与概括。全篇内容大体分为四部分:1.提出两军对战...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九地篇》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九地篇》原文、案例解读

第十一篇九地篇【提要】本篇着重从人的心理因素和情绪因素论述如何因利乘便,利用地形,发挥人的战斗积极性,以克敌制胜。其中突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如何造成一种主观条件(严厉的军纪约束和训练)和客观条件(投之于险地),使战士们生发出一种决死心...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九变篇》原文、案例解读

第八篇九变篇【提要】本篇是前一篇——《军争篇》的继续和补充。《军争篇》全面论述了“迂直之计”。本篇则进一步论述在作战过程中,为将者要实行迂直之计,还必须根据地形和敌情的变化灵活处置,变通应敌,在特殊情况下即便是“君命”也“有所不受”,绝不可机械行事,贻误战机。文中分析了战场之上,经常遇到的种种需...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金蝉脱壳》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金蝉脱壳》原文、案例解读

第廿一计 金蝉脱壳【计名由来】金蝉脱壳原是一种生物现象,指蝉类昆虫在其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种蜕变,也就是人们在树林中能经常见到的,秋蝉体脱壳而出,却将蝉衣留在枝头。古人便用这种现象来喻指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借尸还魂》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借尸还魂》原文、案例解读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计名由来】计名“借尸还魂”可能源于一个有关“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得道成仙的传说。相传铁拐李原名李玄,曾遇太上老君得道。一次,其魂魄离开躯体,飘飘然游玩于三山五岳之间。临行前,他曾嘱咐徒弟看护好他的躯体,但李玄魂魄四处游...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借刀杀人》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借刀杀人》原文、案例解读

第三计 借刀杀人【计名由来】本计内容在春秋战国的史书中多次可见,而“借刀杀人”一语,则见于明代戏剧《三祝记》“这所谓借刀杀人,又显得恩相以德报怨,此计何如”一句中。这出戏是写范仲淹的政敌让他任军队统帅——环庆路经略招讨使,去平息西夏人元...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假道伐虢》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假道伐虢》原文、案例解读

第廿四计 假道伐虢【计名由来】假道伐虢,事见《左传·僖公二年》。事情是这样的:春秋时期的大国晋国想要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为此,晋国大夫荀息向晋献公献计说:“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意思是说,请用屈地出产的良马...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假痴不癫》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假痴不癫》原文、案例解读

第廿七计 假痴不癫【计名由来】本计计名是从民间俗语“装疯卖傻”“装聋作哑”等转化而来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回避某种矛盾,或者为了度过某种危难,或者为了对付某个实力强大的对手,在一定时期内,故意装作愚蠢、呆痴,行“韬晦”之计,以求保存...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火攻篇》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火攻篇》原文、案例解读

第十二篇火攻篇【提要】本篇专门论述向敌军进行火攻的各种问题,诸如火攻的对象、作用、条件、方法,以及在火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全篇内容大体分为四部分:1.提出火攻的对象有五,即“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2.分析火攻应...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混水摸鱼》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混水摸鱼》原文、案例解读

第廿计 混水摸鱼【计名由来】“混水摸鱼”一词,起初可能是渔民们从捕鱼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后来逐渐被移植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被兵家和军事指挥员们用来作为表述某种军事谋略的军事术语。其原意是把水弄混浊了,鱼儿会晕头乱跑,此时摸鱼,往往...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关门捉贼》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关门捉贼》原文、案例解读

第廿二计 关门捉贼【计名由来】关门捉贼是流传已久的民间俗语,其意不言自明。它与另一民间俗语“关门打狗”的意思相近。后来人们把日常生活中的这种小智谋移用于战争,便有了不同凡响的意义。在军事实践中,它与军事家常用的围歼战、口袋阵等大体上是一...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隔岸观火》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隔岸观火》原文、案例解读

第九计 隔岸观火【计名由来】本计名最初见于唐代僧人乾康的诗:“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而其思想,则早见于《战国策·燕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蚌张开壳晒太阳时,长嘴鸟去啄它的肉,被蚌夹住了嘴,双方争持不下,结果被渔翁一起捉...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釜底抽薪·混战计》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釜底抽薪·混战计》原文、案例解读

第四套混战计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计名由来】“釜底抽薪”计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战国时代成书的《尉缭子》。该书的《战威第四》中说:“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虚则走”,“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散,虽形全而不为之用,此道胜也”。这...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反客为主》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反客为主》原文、案例解读

第卅计 反客为主【计名由来】本计计名出自何典,目前说法不一,从现有资料看,大体有三种可供参考:一是据《李卫公问对》载:“臣较量主客之势,则有变客为主、变主为客之术。”二是杜牧注《孙子兵法》载:“我为主,敌为客,则绝其粮道,守其归路。若我...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反间计》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反间计》原文、案例解读

第卅三计 反间计【计名由来】《孙子兵法·用间篇》中说:“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意思是说,反间这种计谋,就是利用或收买敌方派来的间谍,使其为我所用。《长短经·五间》中说道:“陈平以金纵反间于楚军,间范增,楚王疑之,此用反间者也。”可见...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调虎离山》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调虎离山》原文、案例解读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计名由来】“调虎离山”一语可能源于《管子·形势解》。该篇中有一段这样的话:“虎豹,兽之猛者也,居深林广泽之中则人畏其威而载之。人主,天下之有势者也,深居则人畏其势。故虎豹去其幽而近于人,则人得之而易其威。人主去其门而...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地形篇》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地形篇》原文、案例解读

第十篇地形篇【提要】本篇主要论述为将者如何利用地形之利,以克敌制胜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即“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为将者必须从战场实际情况出发,按“战道”即战争规律办事,“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人是保”,以...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打草惊蛇攻战计》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打草惊蛇攻战计》原文、案例解读

第三套攻战计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计名由来】计名“打草惊蛇”,原是借用了一句民间俗语来喻指某种军事谋略。其原意是蛇在草丛中,草被扰动,蛇便受惊而走。也有人认为,“打草惊蛇”一语源出宋代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渎物为务,会部民连...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趁火打劫》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趁火打劫》原文、案例解读

第五计 趁火打劫【计名由来】本计出自《孙子兵法》“乱而取之”的思想,计语最早见于明代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中。唐玄奘法师离开大唐,去西天取经。一天晚上,他和大弟子孙悟空来到一座庙中投宿。这座庙有上下房间共七十多间,僧客二百多人。庙中老方...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暗度陈仓》原文、案例解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暗度陈仓》原文、案例解读

第八计 暗度陈仓【计名由来】本计全称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秦末,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天下,进行为期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首先攻入咸阳,自立为关中王。项羽军事力量强大,刘邦把咸阳和关中让给了项羽,自己到了...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作战篇》解读

作战篇《作战篇》紧随《计篇》之后,是《孙子兵法》十三篇中的第二篇。张预解释孙子如此排序的理由是:“计算已定,然后完车马、利器械、运粮草、约费用,以作战备,故次《计》。”吴九龙说:“作战,即始战、战争准备,非指一般战阵之事。”可知该篇的研究重心已由庙算环节,进入到战争物资的准备阶段。作,意即“始也...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走为上》解读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走为上”,是指敌我力量悬殊的形势下,为了保存实力,采取有计划的主动撤退,避开强敌,寻找战机,以退为进。这在谋略中也应是一种上策。这句话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所谓“三十六策,走为上计”,并不是说“走为上”是“三十六计”中最明智的计策,而是如“按语”...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指桑骂槐》解读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指桑骂槐”,谓指的是桑树,骂的是槐树,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是骂那个人。与指着张三骂李四、指东骂西是一个意思。实际也是“杀鸡儆猴”的方法,即抓住个别坏典型,从严处理,就可以震慑其他人。《三十六计》中将它演绎成间接训诫部下,以使其敬服的谋略。将帅们为了在下级面前树立自己的威...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远交近攻》解读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远交近攻”,意思是说和那些远离自己的国家交朋友,攻击或占领与自己邻近的国家。语出《战国策·秦策》。这是战国时期范雎为秦国制定的一条外交策略。后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秦策》云:“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意思是说:大王不如和那些远离自己的...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欲擒故纵》解读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欲擒故纵”,“擒”,捉。“故”,故意。“纵”,放。意思是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比喻为了更好地控制,故意暂且放松一步。打仗的目的是为了消灭敌人,夺取地盘。如果逼得敌人太急,“穷寇”就会狗急跳墙,垂死挣扎,反而会使己方损兵失地,这是不可取的。放敌人一...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用间篇》解读

用间篇作为《孙子兵法》全书的最后一篇,它在内容上与第一篇《计篇》遥相呼应。如果说《计篇》强调先计后战,要求从“五事”“七计”的角度,一一比较敌我双方的优劣强弱,做到“知彼知己”。《用间篇》的论述重心在于“知彼”,从探知敌情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使用间谍的角度,说明“知彼”对于军事斗争的重大意义。《...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以逸待劳》解读

第四计以逸待劳“以逸待劳”,意思是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等待来进攻的敌人疲劳之后再出击。语出《孙子·军争篇》,原作“以佚待劳”,佚(yì),同“逸”。《军争篇》曰:“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意思...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