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1日星期六
首页/宋朝/赵鼎《鹧鸪天 建康上元作·客路那知岁序移》原文与赏析

赵鼎《鹧鸪天 建康上元作·客路那知岁序移》原文与赏析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据《宋史》赵鼎传,赵鼎南渡后累官到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一度罢官,以后又知平江府,不久又改知建康府,又移知洪州府。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赵鼎奉命知建康府(今江苏南京)。在高宗绍兴二年(1132)九月,到任在十二月;转知洪州在...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据《宋史》赵鼎传,赵鼎南渡后累官到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一度罢官,以后又知平江府,不久又改知建康府,又移知洪州府。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赵鼎奉命知建康府(今江苏南京)。在高宗绍兴二年(1132)九月,到任在十二月;转知洪州在三年三月。这样,赵鼎知建康府时在那里过了一个上元节。但这首词却不是在这个上元节写的。因为这时赵鼎身居地方官重任,据《系年要录》载,那时孟庾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韩世忠任江南东路宣抚使,都驻军建康,鼎以“刚正之风”,协助整肃二府军纪,使“民既安堵”,“商贾通行”;威望颇重,政绩甚著,与词中的“客路”之事和孤独之感都不相合。味其情感,疑是建炎元年(1127)他从北方到仪真之后,又自仪真到建康,二年上元在建康所作。

上片,写初到建康。“客路”二字,表示行程暂歇、征尘才拂之概,是初到口气。作者这次到建康,不是游览,不是一般行旅,是因北方国土沦陷,仓皇流亡而来的。心情痛苦,旅况艰难,“那知岁序移”,便不是纯粹夸张。第二句写看到枝上小桃初开,才晓得冬去春来,节序已换,叙事中既烘托作者心情,又点缀建康春意,微微渲染词的色调;“忽惊”二字,尤能曲传由茫然到陡觉的神情,有助于表达逃难作客的境况。“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从自己写到建康。建康在东南江滨,结合中原流亡者的心情,故称之为“天涯海角”。隋、唐、北宋,都城都在北方,建康比较冷落,读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等词,就可约略窥见,故称之为“悲凉地”,当然“悲凉”二字也是结合着作客者的心情的。眼前“悲凉”,“全盛”只在“当年”,即是建康的“六代豪华”的时期。“记得”此事,徒伤客子之情,何况可伤的又不止建康一地?

下片,上元忆旧。“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有花,有月,有宫殿。“五云飞”,五色云流动,形容上元夜花灯光采夺目。这是写建康吗?不是。这是回忆过去汴京上元夜灯月交辉的盛况。“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用《列子·黄帝》所写黄帝梦游华胥国的典故,以指北宋繁华已像梦境般地消逝,人们从表面升平中“一觉”醒来,虽惊心动魄,而天下事已不可挽救,亡国的命运已无法避免。面对建康今日的上元,回顾汴京往日的“东风”,自北到南,抚今思昔,不胜盛衰兴亡之感,自然要泪落“满衣”了。上三写景,尽作绚丽;下二句写情,倍感悲凉,以对比突出意境。

这一首词以建康节日所见所感,寄寓北宋亡国之痛,用笔轻淡而含情深挚,与作者的《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一词,思想感情相近而笔调有异。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