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宋朝/辛弃疾《念奴娇 书东流村壁·野棠花落》原文与赏析

辛弃疾《念奴娇 书东流村壁·野棠花落》原文与赏析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划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在辛词中,虽然豪放词占绝大多数,但他也有少量的婉约风格的词作。这首《念奴娇》便是此类作品中的名篇,亦是辛词中抒情性较强...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划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在辛词中,虽然豪放词占绝大多数,但他也有少量的婉约风格的词作。这首《念奴娇》便是此类作品中的名篇,亦是辛词中抒情性较强的佳作。

辛弃疾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春天,从江西调往京城临安任大理少卿,途经东流县(在今安徽),写了这首词,题在东流某村墙壁上。这是写怀念一个歌女的作品。古人 写诗作词,常用赋比兴的手法。辛弃疾这首词,主要是用赋和比的手法。

上片述说作者故地重游,回忆当年曾与一个歌女在这里分别时的情景。而今他重来此地,已是人去楼空,物是人非,深有冷落和孤寂之感。前两句点明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是在暮春。花开花落,这本来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但由于人们的身世、经历和情怀的不同,它也会引起人们的不同联想。对于那些饱经世事的人们,它往往能勾起对往事的回忆。这里,作者通过“野棠花落”,一方面是表现时光的流逝,而更主要的则是感叹美好事物的消失。这样词一开头就蒙上一层怅惘的思绪,为下面抒情怀人创造气氛。

三、四两句,与前两句一样,是采用赋的手法,在感情表现上比较平和。但这两句,已经接触到作品的主题,是写作者故地重游的孤寂和冷落之感。词人住在客馆里,夜里寒冷的春风,惊醒了他的梦境,他躺在床上看见云母屏风,就感到寒气逼人。“一枕云屏寒怯”句,是心理描写,它反映词人的心理状态,是颇为成功的。令人深思的是,作者为什么这样留连梦境呢?下面三句就作出了回答。

“曲岸”三句,是回忆的镜头,似乎使我们看到:当年作者离开此地时,他把所乘的马匹系在垂杨树上,于是就和那个歌女相聚在一条弯曲的小河边,美丽的歌女举起酒杯,为他饯行,祝他一路平安。这好像是一幅优美的送别图,洋溢着诗情画意。“经别”,是说随便地就分别了。“轻”,一作“经”。若作“曾经别”,就没有作“曾轻别”好,含有惋惜之意,感情色彩较浓,内容比较丰富。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两句,又使作者从对昔日的回忆中,转到今日的现实中来。他满腹离愁别恨,无处诉说,只有把燕子当作知音。他看见当年那个歌女居住的楼房,已物是人非,不知她去向何方。好像只有年年到这里飞来飞去的燕子,还能叙说出他们过去深厚的情谊。这是一种推进的笔法,使作品的思想感情,逐渐推向高峰,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极端痛苦。这两句的构思含蓄蕴藉,颇有余味。但调子比较低沉,流露了感伤的情绪。苏轼也曾写过“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的名句。辛弃疾在写这两句词时,可能受到苏词的启迪,不过作者还是花费一番匠心的,仍然有其独创性。所以,谭献用“俊逸清新,兼之故实”(《谭评词辨》)来评价这两句词。

下片紧接上片的构思及其感情的深入发展,用夸张的手法,贴切的比喻,表现作者思念那个歌女的极其复杂的心情。

“闻道”三句,作者说闻道行人曾见,这并不是他随便听来的消息,因为他特别思念那个歌女,他来到此地之后,想必是到处打听她的下落,然后才得知她还仍然居住在这里。所以这里的“闻道”二字,与一般的道听途说不同,其中饱含着浓厚的感情。“纤纤月”,原指柔和的新月,后来用它形容和比喻女人的眉毛,代指美女。唐代罗虬《比红儿》诗:“初月纤纤映碧池,池波不动独看时,凝情尽日君知否,真似红儿罢舞眉。”他也是把“纤纤月”比作眉毛。而辛弃疾在词里直接用来比喻那个歌女。这里作者还省略了这样的意思:即使她还住在此地,但她已经成为别人家的人,我们是不可能再续旧情了。

紧接上面省略的意思,作者又写出“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两句,这是作者经过千锤百炼而锻造出的警句。它采用形容、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明作者的旧恨新怨之多,就像春天滚滚东流的长江之水,无穷无尽;又像天空中高耸的云山,千层万叠。异常明显,这里表现出了作者无法抑制的强烈痛苦,感情达到了最高潮。辛弃疾所谓的“旧恨”显然是指昔日与那个歌女轻易分别,而“新恨”,当是指今天难与她重续旧情而言。

“料得”三句,是假设句,纯属幻想镜头。它的意思是说:即使明天在宴席上,看见那个歌女,也像镜中之花一样,可望而不可即了。言外之意是说,思念得这样痛苦,想得这样许多,又有什么用呢?表现出作者极其复杂的矛盾心理。“镜里花难折”的比喻,含意深刻,形象鲜明,生动准确,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的苦闷心情。

最后两句,作者把感情的闸门嘎然关上,猛然刹住那汹涌澎湃、一泻无穷的旧恨和新怨的思潮,却笔锋一转,去写那个歌女的思想活动了。它是作者的一种想象,思绪还是接着上面三句写来,表面上是写歌女的问话,实际上还是写自己沉浸在思念的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作者用这两句结束全词,的确收得巧妙,有临崖勒马、力挽狂澜之势。如若不是辛弃疾这样的词坛老手,就很难有此等功力。

这首词从开头到结尾,都在抒发强烈的感情。开头“野棠花落”四字,是借写景拉开抒情的序幕。最后又用“近来多少华发”一句,以假设的问话,抒发作者思念的愁苦之深。从全词看来,作者感情的抒发,是由借景抒情到直接抒发感情,由幻想到现实,由浅到深,笔笔入情,层层深化,如层波叠浪,卷地而来。作者以抒情起笔,又以抒情收笔,其中没有一句是对风景物情的无关紧要的描写,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典型的抒发怀念之情的词作。其中“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镜里花难折”等名句,除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以外,还有含意深刻、比喻生动的特点,因此能够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脑海之中。

应当指出的是,在封建社会里,知识分子家里有歌妓、姬妾陪伴,那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是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所以,对辛弃疾这样的爱国词人,也不能用今天的道德标准去苛求于他。

有人认为,联系辛弃疾始终不渝坚持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理想,及其受议和派打击,志不得伸的愁苦,此作可能寄寓着他欲言难言的政治思想。如梁启超说:“此南渡之感。”(《艺蘅馆词选》)此论,亦可备一说。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