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杨炯·从军行》原文、题解、注释、赏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能够规范熟练地诵读所有内容,并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咏柳、回乡偶书、春江花月夜、登幽州台歌、望月怀远、凉州词(王翰)、登鹳雀楼、凉州词(王之涣)、春晓、过故人庄、从军行、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相思、山居秋暝、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送孟浩然之广陵、客中作、行路难、将进酒、赠汪伦、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黄鹤楼、别董大。
教学重点与难点:五言诗、七言诗的诵读格式和表达技巧。
杨炯·从军行
杨炯 (650-693),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所作《王勃集序》,对王勃改革当时淫靡文风的创作实践评价很高,反映了“四杰”有意识地改革当时文风的要求。今存诗33首,五律居多。杨炯与王勃、卢照邻共同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其诗也如“四杰”其他诗一样,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què),铁骑(jì)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zhǎng),胜做一书生。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以军旅战争之事为题材。2.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从边境到内地,沿途高筑烽火台,有敌情就在台上点火示警。3.照西京:报警烽火已经照达西京(长安),表明敌情严重。4.不平:难以平静。5.牙璋:调兵的符牒。两块合成,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这里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6.凤阙:汉武帝所建建章宫上有铜凤,故称凤阙。后来常用作帝王宫阙的泛称。7.铁骑:精锐的骑兵,指唐军。8.绕:围。9.龙城:汉时匈奴大会祭天之处,故址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东侧。这里泛指敌方要塞。10.“雪暗”句:大雪弥漫,落满军旗,使旗帜上的图案暗淡失色。11.凋:原意是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12.百夫长:泛指下级武官。
【串译】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自然无法平静。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骑兵们就直捣龙城。大雪弥漫使军旗褪了颜色,狂风吹刮的声音中夹裹着鼓声。我宁可做一名百夫长去冲锋陷阵,也比一书生要强得多。
【赏读提示】这首诗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作者的艺术功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读书人向来是一个极富激情、极易冲动的群体,但他们比其他人更能理性地、清醒地看待时势。大国不存,小家安在?心中的慷慨因国家的危亡油然而生;安坐南窗也已无心埋头读书;往日心仪的功名利禄在边关战事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投笔从戎,百夫长足矣!
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诵读时应抓住这一特点,放宏大内容于尺牍之中,有约束但又尽可能无限量地伸展开去,敢于表现,敢于造次,犹如“戴着镣铐跳舞”。最后如洪钟大吕一般的激情喷射,将“书生”换做“百夫长”,振聋发聩,情绪抵达高点。攀升后的收煞是强势蹲尾,需注意前几句的铺垫和积累。如做得不够,结尾就会有“突兀”之嫌,有欠协调。
【推荐名句】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