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李清照传记/李清照传记:打马图赋

李清照传记:打马图赋

打马图赋绍兴三年(1133),清照有诗句:“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原来,激荡在她心中的那一股爱国热情并没有由此沉寂,只是这种民族忧患意识显得更加深沉,一腔赤诚,都表现在诗句中。当年五月,宋高宗任命尚书吏部侍郎韩肖胄为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派遣出使金国,并任命给事中胡松年为试工部尚书,为副使同行,赴金国探望被囚禁的徽宗、钦宗二帝。本已定计的北...

打马图赋

绍兴三年(1133),清照有诗句:“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原来,激荡在她心中的那一股爱国热情并没有由此沉寂,只是这种民族忧患意识显得更加深沉,一腔赤诚,都表现在诗句中。

当年五月,宋高宗任命尚书吏部侍郎韩肖胄为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派遣出使金国,并任命给事中胡松年为试工部尚书,为副使同行,赴金国探望被囚禁的徽宗、钦宗二帝。本已定计的北伐因此中止,这是表面的名义,实际上不过是为了讨好于金人,可以和谐沟通。

六月初,韩肖胄、胡松年二人进宫向高宗辞行。韩肖胄道:“大臣各循己见,致和战未有定论。然和乃权时之宜,他日国家安强,军声大振,誓当雪此仇耻。今臣等行,或半年不返命,必复有谋,宜速进兵,不可因臣等在彼而缓之也。”意思是,大臣们各执自己的意见,与金的关系和战未定,所以,和议只是权宜之计,日后国家富强、军势大振的时候,定要报此国仇。现在他们出使金国,如果半年不回,一定是金人有所图谋,宋廷应该当机立断,挥兵北上,不能因为使臣未回而耽误了军机。

临行前,韩肖胄的母亲也对儿子说:“汝家世受国恩,当受命即行,勿以我老为念。”可见其世代忠烈。而清照的祖父和父亲皆出于韩家父辈的门下,曾得过韩家的提携,两人可算是世交。她得知韩、胡二公将出使金国,振奋精神,作诗《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两首以践行,来表达自己爱国的情怀。

诗中,清照讽刺了南宋当权者苟且偷生,宋高宗卑屈求和的奴颜面孔,有句:“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谁当可将命,币厚辞益卑。”国土可以不珍惜,国财可以买来暂时的安逸,所以,谁可以担当此任命,去金人面前屈膝求得安荣,而这个人出使时,送的礼需多,说话也要谦恭。

此处句句皆反语,相较于不久后高宗对被派遣金国的使臣所说的一番话:“卿等此行,不须与人计较言语,卑词厚礼,朕且不惮,岁币、岁贡之类不须较”,确实可笑之极,也见清照非同一般的胆识。

清照还在《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诗中随而赞扬了韩肖胄和胡松年等爱国有志之士,称其该为众人的榜样:“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胡公清德人所难,谋同德协必志安”。

她同时也为二位使臣置自己生死于度外的大忠大义而感动涕零:“皇天久阴后土湿,雨势未回风势急。车声辚辚马萧萧,壮士懦夫俱感泣。”此句甚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意味,指点江山,日月苍茫,仿佛一曲高亢苍凉的吟唱,在风中荡漾。使者们所乘的车马消失在远方,留下了对亲人的挂牵,带过一阵叹息,闻之者唯有沉默感泣,无以表达心中敬意。

她也恨,恨侵略者无情的铁蹄,踏碎同胞们安定幸福的家园。若不是金人的狼子野心,此时,她该是正与明诚延续着一份寻常温情,或许,还能厮守白头,共偕到老。诗中,她怒道:“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料庸何伤!”金人从来便如虎狼一般贪婪凶狠,使臣们要深入其穴,须得多加提防。

正因为豺狼的践踏,多少无辜乡民流离失所,离乡别井,甚至家散人亡。清照意念苍生,心生恻隐,再想起自己身如浮萍,深受其害,更是悲戚不已:“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

一句“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结束全诗,这是血泪奔迸的呼喊,更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激情。

晚年的清照依然在关心时局,依然担忧民族前途,依然愤恶仇恨残暴的侵略者,她依然慷慨激昂,依然豪迈不逊须眉,只是这一切在清照经历了种种劫难之后得以升华,显得更加理智,忧愤深广。

绍兴四年(1134)十月,伪齐的军队和金军合兵分道,直取临安。韩世忠退兵镇江府,南宋朝廷再一次逃窜,率三十余艘御船,舍下临安府,往泉州(今属福建)而去。

江浙一带的人们惊慌而逃,颠沛道途。清照后来在《打马图经》的序中详细叙述了当时的情景:“今年冬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江浙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卜所至。”江浙的百姓们,东西南北四处逃亡,山林的人想到城里,城里的人又想遁入山中,人人自危,时局陷入了一片混乱。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所在是危险的,只是忙着奔徙,没有目的,甚至没有希望……

清照在序中也自述了写《打马图经》的前因:“易安居士亦自临安溯流,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第。乍释舟楫而见轩窗,意颇适然。更长烛明,奈此良夜何?于是乎博弈之事讲矣。”

清照也随着逃难的人群,乘船顺流至金华,租住在一个陈姓人的屋子里。暂得安定,遂写得《打马图经》与《打马赋》,把打马的棋戏铺陈得淋漓尽致,以棋拟士兵,棋盘为战场,打马之雅戏为题,对垒博弈,实写自己主战的政治主张,典中见论,寓有深意,也深刻体现了她的爱国热情。

打马与围棋一样,是排兵布阵的策略对决,清照能寓教于乐,通篇《打马赋》写得含蓄隐晦,却尽表现出她慷慨豪迈的爱国情志。其中以“说梅止渴,稍苏奔竞之心。画饼充饥,少谢腾骧之志”,讽刺南宋朝廷抗战政策空无实效,又以“将图实效,故临难而不回;欲报厚恩,故知机而先退”,嘲弄宋廷偏安一隅、一味求和的昏庸卑懦的行为。

赋中,清照多方用典。三尺棋盘,其实深含着许多用兵策略,千军万马对弈,除了需要战法,还需要成熟稳定的心理素质。“或出入用奇,有类昆阳之战。”有人走棋,出入奇妙,有似汉代刘秀特发三千精兵歼袭王莽百万雄师的昆阳之战,出奇制胜,可谓成功之道。

“或优游仗义,正如涿鹿之师。”有人走棋,悠闲自得,胜的是以正压邪,正如当年黄帝擒杀蚩尤的涿鹿之战。金人蛮横残暴,必为天理所不容,清照相信,宋廷终能大胜,收复失地,一雪国耻。

“或闻望久高,脱复庾郎之失。或声名素昧,便同痴叔之奇。”有的下棋者声名甚高,受众人吹捧,却也会像东晋庾郎重复失手而坠马。有的下棋者并没有什么名气,所有人都把他当成是晋代痴呆的王湛,反倒这样的人却是治国运兵的奇才。要打败金人,收复国土,更该慧眼识英雄,起用贤才,团结在一起,共赴国难,破敌立功。

“今日岂无元子,明时不乏安石。”南宋不乏桓温(字元子)和谢安(字安石)这等良将贤臣,关键在于当权者的抗战态度了。清照审时度势,借典发论,也表现出她胆识非凡,更胜须眉。

辞赋的篇末一段,总结了全篇的要旨:

佛狸定见卯年死,贵贱纷纷尚流徙。

满眼骅骝杂騄駬,时危安得真致此?

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佛狸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的小名,曾南下伐刘宋,后来被迫还师,有民间小谣道:“虏马饮江水,佛狸死卯年。”卯年指太武帝南侵的第二年,这里泛指来年,拓拔焘后来被自己的宦官害死了。此处表明的是南宋必胜金人的信心,相信侵略者亦将横死的下场。清照对金人踏破乡土的切齿仇恨也跃然于纸上。或许,她心里是明白的,北伐胡虏、收复山河,对于现在怯懦的南宋朝廷来说,谈何容易?

“骅骝”和“騄駬”是一日可驰千里的骏马。打马棋盘上,放眼尽是善战的良驹,正如岳飞、韩世忠等骁勇将才,忠心为国,却不得施展才能,一酬壮志,所以时局才会落得如此危险。上至君王重臣,下至平民百姓,都纷纷逃乱。

“时危安得真致此”,是直接套用了杜甫《题壁上韦偃画马歌》中的句子:“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感于危世,清照亦取其意,同时讥讽宋高宗等人的逃跑妥协政策,不识善用良才,只能像鼠辈一样逃窜。

“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清照自叹年事迟暮,已不复当年的壮志雄心,满腔豪气只能寄托于打马的游戏了。纵然如此,却不减她心中忧世伤国的爱国情怀。但愿有生之年,还能渡过淮水,回到心心念念的故乡去。凯歌仿佛在耳,却是何年何月能得偿所愿呢?

洋洋洒洒一篇《打马赋》,描绘出一副金戈铁马的列阵图,响彻着鼙鼓之声,行文构思独特巧妙,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有评价:“易安落笔即奇工,打马一赋,尤为神品,不独下语精丽也。如此人自是天授。(《神释堂脞语》)”

清照气壮山河的爱国诗文,还有一篇《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这是清照寓居金华时的作品,八咏楼是金华的风景胜地。她慕名登楼,眼见这大好风光,却有可能在日后毁于金寇之手,顿时心生惆怅,尽显清照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之情。

这一篇篇爱国的诗赋,是属于清照创作浓墨重彩的一部分。民族尊严和气节就像一个烙印,牢牢地刻在她的灵魂里,深沉厚重,热切执着,至老,至死,也不会被磨灭……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