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李清照传记/李清照传记:乡愁最是难挨

李清照传记:乡愁最是难挨

乡愁最是难挨秋日已经快要过去,白昼依然漫长。闲坐房中,清照却内心不安。她想为南宋朝廷做些什么,却又因身份与性别的限制而无事可做。她想起了东汉末年的王粲,那个文采飞扬的“建安七子”之一,纵然满腹才华,却因躯体羸弱而没能得到刘表的重用。一怒之下,王粲写下《登楼赋》,将自己的怀才不遇与思乡之情借助文字尽情抒发。清照觉得自己就像那个怀才不遇的王粲,只不过限制了王粲施...

乡愁最是难挨

秋日已经快要过去,白昼依然漫长。闲坐房中,清照却内心不安。她想为南宋朝廷做些什么,却又因身份与性别的限制而无事可做。她想起了东汉末年的王粲,那个文采飞扬的“建安七子”之一,纵然满腹才华,却因躯体羸弱而没能得到刘表的重用。一怒之下,王粲写下《登楼赋》,将自己的怀才不遇与思乡之情借助文字尽情抒发。清照觉得自己就像那个怀才不遇的王粲,只不过限制了王粲施展才华的是羸弱身躯,限制清照的却是性别。

然而,这般愁苦,又有何用?与其日日沉沦在悲痛之中,不如把握现在,也算不辜负大好年华吧?清照看似想开,其实却暗含了许多无奈,假装出来的豁达,比忧伤更令人心痛。

女子清照,为国仇家恨而满腔愤懑,那些可以改变国家命运的男人们呢?他们又都在做些什么?他们在贪图安逸,毫不在意国家的兴衰,只要有官可做,有安逸的生活可以享受,他们又哪里在乎南宋还是北宋?

其实,就连身为江宁知府的明诚,也与大多数官员没什么两样,他觉得自己为清照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却没有问一问清照,在她眼中,怎样的生活才算是幸福。

清照的心境,早已在前往江宁的路上被磨砺得坚韧无比,她沿途看到太多家破人亡的遭遇,没有了国家的庇护,他们便再也没有家园可以依附,这种无家可归的生活,唯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会懂。

看着官员们日日贪图享乐的嘴脸,清照简直气不打一处来。这样的明诚让她再也爱不起来,却又无力改变什么。一首《咏史》,写下了清照的嘲讽与不甘:“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若是南宋的官员人人都如同三国时期曹魏的嵇康,也许国家此刻会是另一种局面。当年,嵇康迎娶了曹操的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官至中散大夫,于是时人称他为“嵇中散”。嵇康人生中最大的乐趣是修身养性、弹琴吟诗,他最擅长的一首古琴曲,就是《广陵散》,至于那乌烟瘴气、尔虞我诈的官场与仕途,皆被嵇康深恶痛绝。

嵇康一生追求心灵上的崇高,他不愿受到任何约束,将自己的个性在琴曲中尽情释放,有幸听到嵇康弹奏《广陵散》的人,都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悠闲之感。

正元二年(公元255年),司马昭为大将军,专揽国政,欲礼聘嵇康为幕府属官,嵇康跑到河东郡躲避征辟。后来,好友山涛离开选官之职,举荐嵇康担任此职务,嵇康毅然与山涛绝交,并撰写《与山巨源绝交书》来表明自己的心志。他在文中主张“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刺中司马昭的要害。后因吕安案触怒了司马昭,且被钟会陷害,嵇康被下令处死。

刑场之上,有三千名太学生向朝廷请愿,恳请赦免嵇康死罪,并提出要拜嵇康为师。太学生们的举动更加让朝廷感受到嵇康的“可怕”,具有如此人格魅力,早晚有一天会成为朝廷的威胁。面对死亡,嵇康却显得大义凛然,他要求在临死前抚琴一曲。坐在高高的刑台之上,嵇康平心静气,弹奏了最后一曲《广陵散》,那琴音飘进每个人的心里。之后,年仅三十九岁的嵇康便慷慨赴死,世人感叹,《广陵散》从此失传了。

历史总是有些许相似之处,清照觉得此时的南宋就如同西汉末年。王莽称帝,改汉朝为“新朝”,莫非金国人扶植的“大楚”也要成为南宋的“新朝”?每当想到此处,清照便无法坦然自处。

忧愁令清照憔悴,她的心事已经被国破家亡的阴影填满。这样忧愁的时光,一分一秒都很难挨,浓浓的乡愁更是时刻萦绕在清照心头,无处排解。

宋朝最高当权者宋高宗,正在忙着向南方仓皇逃亡。其实,与成为金人俘虏的宋徽宗和宋钦宗相比,宋高宗还是幸运的,至少他没有被剥夺自由,并且身居皇帝之位。虽然江南吴淞江水的寒冷令他无法忍受,但至少他无需去北地边陲忍受苦寒与恶劣的环境,更不会遭受金人的折磨与羞辱。即便如此,宋高宗依然没能担负起收复河山的重任,除了偏安一隅,他无所作为。

渐渐地,清照已经不奢求朝中能有一位像嵇康那样甘愿慷慨赴死的官员,哪怕有一个如东晋时期王导那样的人出现,南宋朝廷也不会懦弱地瑟缩在江南一角。

王导是东晋时期的宰相,当年西晋灭亡,皇亲贵戚与朝廷官员也如同清照所处境遇一般纷纷南渡逃亡。东晋政权如同南宋政权一样,在江东建立起来。当时一同南渡的,还有许多名士,他们时常相约在一起饮酒对诗,又在一处相互感叹风景犹在,山河易主,甚至情不自禁落下眼泪。唯有王导厉声道:“身为晋朝子民,应当同心协力,辅佐王室,向北收复故土,怎能如此懦弱涕泣?”

王导的一番豪言壮语,的确起到了振奋人心的作用。如果此刻也能有人发出这样一番言语,不知是否会打动那些当权者,让他们打起精神有所作为。

清照的种种不安,都是建立在当权者的胆小怕事之上。其实,朝中一些官员的确试图劝说宋高宗返回开封,夺回故土,只可惜,宋高宗的雄心只维持了短短一段时间,之后便因为对金人惧怕而渐渐气馁,重走宋徽宗与宋钦宗对金人妥协退让的老路。还未交战,就已宣告失败,清照为此心急如焚,这般恨铁不成钢的忧虑,唯有爱国之士才能真正体会。

按照常理,父母离世,子女需守孝三年,可明诚三兄弟却在母亲离世之际相继被重新启用,其中原委,除了宋高宗对明诚兄弟的信任,还由于当今的朝堂已经没有太多人才可用。

一切看似回到从前,唯有清照心中明白,眼前的安稳不过都是假象。她是从战火中逃出来的人,深知家园失陷之后的仓皇与无助。她不知道眼下的平静生活还能维持多久,对于这个国家,她有着太多的怨恨与希望。

只有当江南大雪纷飞,清照才能找回些许的兴致。每当落雪之时,清照便会戴上斗笠,披上蓑衣,登上城楼,远望白茫茫的大地。一片洁白的世界,总是能带给清照作词的灵感,若是有幸得到一个好句,清照便会返回家中与明诚分享,还像从前那般让明诚作词与自己唱和。

然而,大多时候,明诚都是答不上的,他的心思早已不在吟诗作赋上面,朝廷的公务才是他最在意的事情。因此,每当清照说出一个好句,明诚便要冥思苦想半日,最终还是无法应答。为此,明诚也着实地苦恼了一段时日。

在外人看来,清照登高吟诗,仿佛是附庸风雅。其实,清照远眺的,正是故乡的方向。那里已经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她不知此生是否还能回到那里,只能让情思飘过万水千山,向故土倾诉自己的眷恋。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