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0日星期一
首页/经典诗词赏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文、背景故事、赏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文、背景故事、赏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我觉得读唐诗,咱们不要忘掉了这个人物,张若虚。当年的吴中四才子,跟贺知章一起。他的《春江花月夜》,这个必须要知道。《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加在一块,这一幅图画,整个一首诗全包括了。后来我读《红楼梦》里面那些名句时,马上就会想到《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七言长诗,它是乐府里面无调的歌曲,据考证是由南朝陈后主陈书宝所写,后来隋朝的杨广也有大概那么七八首,有的说是二十四首。后来最有名的,反而是张若虚,他的这一首《春江花月夜》,跟最早的陈书宝的乐府无调的歌曲有所区别了,它就是一种歌行体,长诗,总共36句。

张若虚比李白还要稍大一点,正好是生活在盛唐的时期。他秉承了吴中才子的这种风流,这种才华。他的一些创作的轨迹、人生的一些故事,我们现在都不可考了,因为他留下的东西不多。但是我觉得,有一首好诗足够了。丁玲说过,一个好的作家,一个诗人,你想每一篇都是精品,那是不可能的。民间有个说法,叫好戏唱一曲,最多加演一场。

我觉得张若虚,仅凭这一首长诗,足以奠定他在中国诗歌史、中国文学史和世界诗歌史、世界文学史的地位。短短的36句,尽管我们把它作为长诗来看,在我看来,36句并不长,但其中的思想的容量非常大,还有许多宗教的东西,咱们马克思主义者,不信宗教,但可以把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关注、来研究。《春江花月夜》里面有佛教的境界,禅宗在隋唐时期是得到了登峰造极的这么一种传播。比如说到唐僧去西天取经等等,《西游记》是把它当神话写,实际上还是有历史事实的。同时,比如说李白,他学道,而且他的“道行”还很深,按照当时他的境界来讲,他已经是得道升仙级的人物了。《春江花月夜》这首长诗里面,把各种各样的思想、禅机,空灵、佛家的这种思辨性的东西,宗教的那种思索的、对于天地人神的怀疑、思考、追问融合在一起,由于当时人们认知能力有限,对于自然风景,对于苍天大地有无奈,有感叹,有追问,有思索,有怀疑,从多层面做了丰富性的思想上的探索。我想闻一多先生说他是顶峰中的顶峰,里面应该包括对他思想的丰富性、多样性、深刻性的一种赞扬和肯定吧。

《春江花月夜》在艺术上也是有创新的。短短的36句,里面包含了赋、比、兴这种传统诗词的手法,以及比喻、象征、顶针、互文等,包括对仗,当然他这个对仗就不是咱们格律诗的对仗,而是流水对等。我觉得这种艺术上的成就是非常高的,因为他这首诗完全脱离了六朝以来,宋齐梁陈这些极度浮华、虚骄又有点凄凉的宫廷体,把这些淫辞滥调一扫而空,写出了非常真的、非常美的、非常自然的,回归情态、回归真诚的这种感情,实际上是对艺术最高境界的回归。

我想,文坛没有高下之分,他们这种贡献,是让诗摆脱了形式主义的束缚,让诗回归到艺术的本身,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划时代的。从诗体上讲,我觉得很值得研究。我刚才说了,它本来是来自乐府,乐府是民间和官方的互动。我想,应该最早还是取自于民间,随着官方诗人的加工,形成了它固有的风格。我们有两个皇帝在掺和这个事,一个是陈书宝——陈后主,那也是一代词宗。他创了这种体,并进行了加工总结,我想从艺术上、从形式上是到了很高的境界。另一个是杨广,其实我们现在把杨广妖魔化,他也是诗词方家,通音律。那么经过这么一个改造的话,《春江花月夜》这种体裁,从形式上,它是一种杂交,至少有三种血统。一个是江南的民歌体,江南采莲采茶,我们江南的民歌体可丰富了,我想这是源头。第二是宫廷的,这种叫作六朝的宫廷体。它的好处就是能够极其华丽、极其工整。第三就是,经过六朝到隋唐,将近500年的转变,正好是古体诗向格律诗过渡。

所以我认为,这首诗,从文体形式,对我们古典诗词的影响很大,它可以说是在吸收和创新过程中,还没有定型的一种创新体,既不是民歌体,也不是乐府宫廷体,也不是后来唐代定型的格律体。正是这种三不像,反而有利于它的创新。比如说我们的七律,就是八句了,七绝就是四句,所谓四言八句。由于这种严格的格律限制,它不可能写这么长。所以我觉得第二条,在艺术形式上,在诗歌的创新上,这首长诗是功莫大焉。

咱们古典诗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就是音律的审美。音律学很重要,我们格律诗词要求讲平仄,讲对仗。古诗,包括乐府体、民歌体不要求平仄,也不要求对仗,但是押韵是一定要求的,押韵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词最基本的基本功,是最重要的要件。当然押韵有变化,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要求。具体到《春江花月夜》这首长诗,它的转韵也很有特点,是四句转一次韵,比如说它前面都是平声韵,后来仄韵收起,韵脚非常自然,非常流畅,转而无痕,你找不到痕迹。本来,如果不是一韵到底的话,咱们读起来总是有点拗口。但是这首长诗,咱们读的时候感觉不到,它是偷偷的,已经是偷梁换柱,把那个韵给换掉了,而且非常顺畅。那么就是说,咱们张若虚,不仅是诗词大家,他也是音韵高手,我就觉得,这是绝高之手,这个很有艺术。本来说我们古典诗词的韵讲究同调相压,这是常态。而这首诗异调相压,属于例外。既有守正的部分,也有突破的部分,张若虚能够信手拈来,进出自如,既保持创新的这个锐度,也保留了守正的这种传统。所以从音韵学的角度来说,《春江花月夜》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范本。

我们读唐诗,往往注意它是格律诗,但是实际上初唐一代,不仅格律诗写得好,古体诗成就也非常高。“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就不是一首格律诗。我觉得文体形式可以有多样性,既可以填词,严格地按词牌,又可以写格律诗,写七律。从文体创新的角度,应该多写像《春江花月夜》这样不拘一格的古体诗。它唯一的、比较严格的、比较刚性的要求,就是要求押韵。但即使是押韵,它也有例外,像我刚才讲的同调相压是常态,异调相压是例外。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