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9日星期三
首页/经典诗词赏析/《钱塘江·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宋词赏析

《钱塘江·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宋词赏析

钱塘江·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江河湖海,皆是自然的慷慨馈赠,人们喜欢观赏风平浪静的湖面,希望能够带来内心的平静,也喜欢荷花、莲花竞相开放的美景,在湖光山色中尽享安乐祥和的生活。人们同样喜欢宽阔的海面,一切烦恼仿佛能够随着海水漂向远方,内心得到释放,灵魂得到解脱,对着幽静的大海,人们惯于敞开胸怀,放开心中的执念,时间也随之慢下来,心灵似乎找到停泊的港湾,悠...

钱塘江·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江河湖海,皆是自然的慷慨馈赠,人们喜欢观赏风平浪静的湖面,希望能够带来内心的平静,也喜欢荷花、莲花竞相开放的美景,在湖光山色中尽享安乐祥和的生活。

人们同样喜欢宽阔的海面,一切烦恼仿佛能够随着海水漂向远方,内心得到释放,灵魂得到解脱,对着幽静的大海,人们惯于敞开胸怀,放开心中的执念,时间也随之慢下来,心灵似乎找到停泊的港湾,悠然自得。

钱塘江的潮举世闻名,它是激情的化身,如同人与自然达成的协议,每年到了固定的时候,它便会出现,几日之后便又归于平静,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它刺激每一个观众的神经,人们无不被这强大的声势所折服。

风起之时,浪涛汹涌,江水便似换了一番模样,激昂的波涛犹如愤怒的战马,呼啸着奔向岸边,在天与地之间掀起高高的浪头,仿佛是上天在发怒,咆哮着施展威力。

钱塘江观潮的风俗古已有之,在汉、魏、六朝时期已经蔚成风气,唐、宋时期更为壮观。相传农历八月十八是潮神的生日,所以潮峰在这一天最高。钱江涌潮的潮头可达数米,声如雷鸣,排山倒海,万马奔腾一般,甚为壮观。苏轼有:“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钱塘江观潮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要选择最佳的地点,在合适的时间,才能看到最“淋漓尽致”的钱江潮涌景观。

唐代不少大诗人专程去观赏钱塘江怒潮,留下了赞美的诗篇。孟浩然的“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让潮水的雄奇伟丽一下走到了我们眼前。李白的“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尽显潮水激荡的宏阔之势。刘禹锡的“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生动地描绘了潮涨时奔腾急湍,潮退时触山撞击的情形。而“郡亭枕上看潮头”则是白居易认为的“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的一则重要无比的缘由……

到了宋代,钱塘观潮之风更盛,弄潮活动更具规模。在南宋时期,朝廷规定这一天在钱塘江上校阅水师,后成为观潮节。在《酒泉子·长忆观潮》这首词中,潘阆对他观潮的回忆盛况展开描写。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常常想起曾经在钱塘江观潮时的情境,满城的人们都争相来到江边,所有人都举目远眺。潮水来袭之时,就像要把这海中所有的海水倒空一般,浪涛向着人们的方向冲来,发出震天的声响,犹如万面战鼓一齐敲响似的。

浪涛中的弄潮健儿们,坚毅挺立在汹涌的浪头之上,手中紧紧握着的红旗迎风飞舞,却丝毫没有被水花打湿。归来之后,好几次梦到了曾经观潮的壮观场面,那震撼人心的场景如此真实,即使从梦中醒来,依然觉得心惊胆战,周身冰冷。

词中先写到,为了观潮,为了目睹这一年一度的壮观场面,人们几乎倾城而出,赶到岸边,还有外地闻名而来的人,在沿岸形成了人山人海之势。人们抢占有利的观潮位置,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这件事的追捧,也说明钱塘江潮涌的场景多么吸引人。

人们在江边翘首以待,终于,浪潮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由远及近,白色的浪组成一道高墙,迎面而来,声势浩大,让人叹为观止。浪之大,让人怀疑是否是将大海的水都倒空,全都集中在高高的浪潮之中。浪大声更响,天地间渐渐响起轰隆隆的声音,声音越来越响,犹如上万面战鼓同时擂动,震天撼地。

从视觉到听觉,潘阆用两句词还原了曾经的钱塘江浪涌,即使从未目睹过的人,也能从中感受到它的气势,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如此景象,可谓天下壮观,人间少有。而弄潮儿的出现,让浪潮的画面更加丰富。几位身手不凡的弄潮儿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他们英勇无畏,以矫健的身姿挑战自然的权威。他们迎着江潮而去,任凭对方如何“强壮威武”,弄潮儿丝毫不畏惧,在惊涛骇浪之中穿梭,如履平地般轻松应对。

古代,人们称朝夕与潮水相伴、周旋的水手为弄潮儿,他们爱挑战,专门迎着风浪嬉戏,彰显他们身手灵活。唐人李益曾在《江南曲》中写道:“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八月十五的钱塘大潮,吴地少年善游水者数百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刺满花纹,手持大旗,争先恐后,迎着潮头,在万丈波涛中出没腾飞,做出各种姿势,旗帜却一点儿没有沾湿。

即使面对如此强大的自然之力,这些“高人”依然可以从容驾驭,这是一种怎样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岸边的人不由自主地为这些踏浪翻波的弄潮儿齐声叫好。在巨大的浪潮前,他们不低头、不畏惧,迎浪而上,这就是“人定胜天”的体现。

当时,以卖药为生的潘阆,一路流浪到杭州,巧遇了钱塘江潮涌的景象,那滔天巨浪澎湃而至的场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离开后的时光里,多次在梦中重回那个场景,仿佛自己成为那群弄潮儿中的一员。梦里的他扎起头发,身着花纹,手里拿着象征吉祥如意的红旗,双眼紧盯迎面而来的巨浪……一次又一次经历那个惊心动魄的场面,也一次又一次被惊醒。

潘阆是宋代初期的著名文人,也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曾两次参与谋反,事败后假扮僧人脱逃,辗转到杭州、会稽卖药为生。最后得到宽释,还当了个小官。除此之外,潘阆的字也相当潇洒,一说潘阆字梦空,另一说字逍遥,两个字都含有洒脱出尘的意味。潘阆性格乖张,但对诗歌创作却十分执着,在这方面很自负,他擅写诗文,其风格近似于孟郊、贾岛,于词作上的成就也颇为出色。他的诗词彰显个性,自然率直,潇洒奔放。

潘阆诗才不俗,世人虽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对他的诗词作品却多予好评。

当时,苏州才子许洞,恃才傲物,向来不喜与僧人、隐士之类的人交往,但他却与潘阆私交颇好,还为其作诗《赠潘阆》:“潘逍遥,平生才气如天高。仰天大笑无所惧,天公嗔尔口呶呶。罚教临老投补衲,归中条。我愿中条山神镇长在,驱雷叱电依前赶出这老怪。”诗中,可见许洞对“老怪”才华的赞许和肯定,以及两人的深厚友谊。

黄静之在《酒泉子》词跋中云:“潘阆,谪仙人也,放怀湖山,随意吟咏。词翰飘洒,非俗子可仰望。”看似随意吟诵之句,却潇洒风流,似仙人游荡至群山峻岭之间,举杯念山水。

他也曾在《叙吟》中说自己:“高吟见太平,不耻老无成。发任茎茎白,诗须字字清。搜疑沧海竭,得恐鬼神惊。此外非头念,人间万事轻。”

这首词的词牌名应为“忆余杭”,是潘阆的自度曲,因忆西湖周边的诸多风景而作,故名“忆余杭”。后世,将其编入《酒泉子》,实误。苏轼非常欣赏,把词写在了云屏风之上,石曼卿也曾命人按照潘阆的词意作画。这组词现仅存十首,《长忆观潮》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首。这首词在描写了钱塘江的雄伟壮观,慨叹大自然的磅礴之势的同时,也表达了人定胜天的信念,具有积极的人生意义。

关于观潮的壮观场景,有众多词作描述,每个词人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记录了这场自然“盛宴”。

例如,苏轼的《八月十五看潮五绝》中有:“万人鼓噪慑吴侬,犹是浮江老阿童。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又如,辛弃疾的《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朝又暮。诮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江涛疾进,伴随着轰鸣的响声,犹如千军万马一般席卷而来,势不可当。

钱塘江的浪潮每年都会如约而至,去钱塘江观潮也成为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活动。中秋前后,人们便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大家不再满足于从诗词中感受它的气势,而是渴望真正与它面对面,切身去体会大自然的力量。人们与上天之间的约定依然还在,这是自然的馈赠,让人们始终对它保持敬畏之心。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