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星期五
首页/道家/祸莫大于不知足

祸莫大于不知足

祸莫大于不知足◢典藏原文◣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懵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指点人生◣人的欲望有如无穷的沟壑,因而得寸进尺,得陇望蜀。一个贪得无厌的人,你给金银他还怨恨得不到珠宝,你封他县令他还怨恨你没封他宰相,即使是做了宰相,他还想当皇帝。为了满足贪欲,他势必利令智昏,敲诈勒索,虚伪欺骗,进而不择手段,残害无辜,最...

祸莫大于不知足

◢典藏原文◣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懵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指点人生◣

人的欲望有如无穷的沟壑,因而得寸进尺,得陇望蜀。一个贪得无厌的人,你给金银他还怨恨得不到珠宝,你封他县令他还怨恨你没封他宰相,即使是做了宰相,他还想当皇帝。为了满足贪欲,他势必利令智昏,敲诈勒索,虚伪欺骗,进而不择手段,残害无辜,最后自掘坟墓,自酿苦酒。

老子说过:“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换句话说,能知足才知不足。知足与不知足是一个量化的过程,我们不会把知足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也不会把不知足固定在某一个需要上。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经历,知足与不知足总会相互转化。穷苦的青年人还是不要知足的好,惟有这样,生活才会改观;暴发户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多一些也许可以提升生活质量。

生活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如果快乐是建立在物质享受上,那总会感觉生活里尽是美中不足。就算有再好的享受,也不能让人永远感到幸福,反而容易使人疲倦。再好的美食,也会让人生腻。如果不满足平常的粗茶淡饭,什么都要追求高品位,那生活里就很难得到满足,烦恼也就随之而来。人每天都要吃饭,但如果只惦记着人间绝少的美味,当前的饭食就淡而无味,这不是自寻烦恼吗?

富贵寿善,美味佳肴,声色犬马固然常使人快乐,然而为了得到这些,得到了为了保住这些或唯恐失去这些,人们必然劳神累心,思虑不已,以至寝食难安,如此又有什么快乐可言?追求金钱财富的人,在财富到手以后仍然能从财富中找到乐趣的人,实在是微乎其微,相反它有时还会给人带来麻烦与灾祸。道家教人用知足知止和随顺自然的心态来看待富贵与贫贱。富贵来了不必惊喜忘形,富贵去了也不必悲哀落魄。不必为了富贵而患得患失,使自己活得又苦又累,更不能为了贪恋宫贵而违背道德,使自己成为千古罪人。

有个去海岛度假的富翁劝诫一位同在海边晒太阳的渔夫多去打些鱼。渔夫问“为什么要辛苦呢?”富翁说:“这样能慢慢买一条大船,再努力攒上一大笔钱。”渔夫又问:“那又能怎么样呢?”富翁说:“然后你就可以在海边悠闲地晒太阳啦!”于是,渔夫就反问富翁:“我已经在晒太阳了,为什么还要那样做呢?”

一个人知道满足,心里面就时常是快乐的,达观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相反,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就会时时感到焦虑不安。但“知足”不是没有追求:“知足常乐”更不是平庸的表现。人是应该有更高的追求,但这与知足并不矛盾,实现了一个目标后,可以准备下一个,但不能在这个还没实现时就想得更多,那就沦为了贪婪,事实上,知足才是最好的追求动力。

知足不同于自满,虽然从表面上看来,它们都是对自身情况感到满意的反应,但事实上,由于出发点和外在表现的不同,它们往往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而从根本上说,知足也罢,自满也罢,与外在客观条件并不一定有相互的关联,一个人自觉得生活到这个程度,于愿已足,并不代表他的生活真的一定就无懈可击,样样可打满分,主要是他能衡量自身的能力,正视客观的条件,不妄想不贪求,也不去与他人比高下,能够以宽容坦荡的心去对待生活,使自己的人生不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顺命随缘地和平渡过。

那些骄傲的人,真的都是那么自信、骄傲,对自身的一切都心满意足,自认高人一等吗?如果你肯仔细分析,也许会吃惊地发现,事情恰恰相反。

依据心理学上的说法,那种处处要表现自己的不凡,就怕谁人不知他的出类拔萃和光荣历史,无法克制地要以骄傲的面孔示人的人,常常是心理上欠缺安全感、满足感、或自怜狂在作祟的人。因为缺少安全感、满足感,便相对地失去了自信,因此便急于要在别人的赞美或惊叹声中找回信心,证明确实如自己所希望和所幻想的那样不同凡响。骄傲、自满、目中无人,是由于反常心理在后面推动,不但给人极坏的印象,也是一种十分可悲的病态心理。

知足常乐的人很容易被人们认为是胸无大志。因为这些人往往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时今日,不去争,不去怨,不去嫉妒、伤害他人,乐观地生活着,这样就导致别人以为他们没出息、没能力。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观点,知足并不代表不进取,无大志,它只是我们生活的一种态度而已,是一种看透世事无常后的大彻大悟罢了。

能够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做过了自己所喜欢的事,丰衣足食,爱己所爱,没有虚度这岁月年华,心灵从容富足,那么无论贫富贵贱,都足以安心了。生长于贫困之家与生长于富贵之家,人生中的得意与失意,都不可看得太重。如果以不义的手段取得财富和尊位,好像浮云一样,既不会长久,也不值得看重。这是先哲孔夫子的一番话。他还说:人都有利心,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去贫贱、求富贵都必须以是否符合“义”为前提,“重义”应该是人的本分,因为欲望是无止境的,如果不顾一切手段,谋求富贵,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荀子说:如果去争夺财货,而不知道辞让,只是商人盗贼罢了。以这样的姿态去挥霍自己的精力与生命,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一种亵渎。

哲人庄子讲过一个支离疏的故事。南方楚国有一个人叫支离疏,他的形体是造物主的一个杰作或者说是造物主在心情愉快时开的玩笑,脖子像丝瓜,脑袋形似葫芦,头垂到肚子上而双肩高耸超过头项,颈后的发髻蓬蓬松松似雀巢,背驼得两肋几乎同大腿并列。

然而支离疏却暗自庆幸,感谢上苍独钟于他,平日里乐天知命,舒心顺意,日高尚卧,无拘无束,替人缝衣洗服,簸米筛糠,足以糊口,度日;当君王准备打仗,在国内强行征兵时,青壮汉子如惊弓之鸟,四散入山中。而支离疏呢,偏偏耸肩晃脑去看热闹,他这副尊容谁要呢,所以他才那样大胆放肆。当楚王大兴土木,准备建造王宫而摊派差役时,庶民百姓不堪骚扰,而支离疏却因形体不全而免去了劳役。每逢寒冬腊月官府开仓赈贫时,支离疏欣然前去领取三种小米和十捆粗柴,仍然不愁吃不愁穿。

知足使人平静、安详、达观、超脱;不知足使人骚动、搏击、进取、奋斗;知足的智慧在于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的智慧在于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可行而勉为其难,势必劳而无功;若知可行而不行,则是堕落和懈怠。这两者之间实际上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度就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只有在合适温度的条件下,树木才会发芽,而不至于把钢材炼成生铁。《渔夫和金鱼》,中的那个老太婆是不懂得知足的最大失败者,她就是没有把握好知足这个“度”。在知足与不知足之间,应更多地倾向于知足。因为它会让我们心中坦然,无所取,无所需,就不会有太多的思想负荷。在知足的心态下,一切都会变得合理、正常、坦然,我们还会有什么不切合实际的欲望和要求呢?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人生的个体户是无法获得满足的,而能否获得富足生活并不完全在于努力的成功与否,大量未卜先知、外在的、不可捉摸的因素决定着努力和成败。知足是一种境界,它不在于身外获得多少,而在于内心感受如何,不知足的人即使拥有金山银海,亦不会感到生活富有;知足的人则只要得到了粗衣疏食,心理上便已感到满足。因为人的生命必然走向死亡,所以,我们对待个人的一切,以一种平和的心态,以一种知足的态度,就会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富有。

保持永远的知足、永远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不但有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亦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人类历史的所有进步都是在强行者们的不懈努力之中完成的。

◢微言大义◣

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满足的快乐的。知足是一种境界。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在知足的人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趟不过去的河,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台阶,而绝不会庸人自扰。不与人比,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不用处心积虑地算计别人,懂得知足,那么你就会拥有真正而长久的快乐。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daojia/20230315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