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十九章:人到了领导者位置后,》

道德经《第十九章:人到了领导者位置后,》

第十九章:人到了领导者位置后,最容易出现自私、欲望膨胀等问题01领导者一旦追求“圣”“智”,就坏了绝圣弃智,民利百倍02不要费那么多心思去教化别人绝化弃虑,民复孝慈03放弃对巧利的追求,您身边的人才可以安心做事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中的“绝”是禁绝的意思;“巧”是那种珍贵的、精巧的东西。“弃利”的意思是放...

第十九章:

人到了领导者位置后,

最容易出现自私、欲望膨胀等问题

01领导者一旦追求“圣”“智”,就坏了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02不要费那么多心思去教化别人

绝化弃虑,民复孝慈

03放弃对巧利的追求,您身边的人才可以安心做事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中的“绝”是禁绝的意思;“巧”是那种珍贵的、精巧的东西。“弃利”的意思是放弃那种能带来大的利益的东西,比如说珍贵的宝石、黄金,等等。老子说,把这些放弃了,盗贼就不会出现了。好多人以为这话是对老百姓讲的,以为是老子告诉老百姓要放弃那些珍贵的东西,这样就没有盗贼了,社会就好治理了。

我认为这样理解《道德经》是完全错误的,是方向搞错了。老子这里讲的还是方法学的问题,怎么能让老百姓做到“盗贼无有”?领导者必须“绝巧弃利”,不要追求那些珍贵的“玩物”,因为如果您这样追求的话,老百姓就会跟着追求,民风就会改变,所以盗贼就会出现。当领导者放弃搜罗这些宝物,专心为老百姓做事,老百姓自然就不会追求它,也就不会去做盗贼了。所以,一旦把老子对谁说话这个问题搞错了,理解《道德经》就会有失偏颇。

比如,《淮南子》里记载过这样一则故事,古代有一个工匠,用象牙雕刻树叶,雕刻了三年的时间,雕好之后连树叶上面的毛都能看到,脉络也一清二楚,跟真树叶没有什么区别。国君一看了不得,好宝贝——追求这就没有谱了。列子在里面说:“大自然把树叶长成这样,您要大自然来花费三年长成一片树叶的话,天下就没有树叶了,这是违反自然的东西。”

今天我们看这东西真的这么宝贵吗?确实很宝贵,这位工匠确实花费了大量的心力。老百姓欣赏没有问题,但如果领导者欣赏这个东西那就坏了。很多皇帝喜欢珍宝,下面的大臣就不喜欢吗?他们会觉得国君喜欢我也喜欢。结果官员们立刻开始搜集各种珍宝,他们想,第一,可以送皇帝,讨好他;第二,自己也觉得这东西好。据说北宋大奸臣蔡京就喜欢吃某种鸟的舌头做成的肉脯,结果查抄他家的时候发现,他家里这种鸟舌头做的肉脯竟有好几仓库。

所以,老子说“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是对领导者讲的,做领导的一定要管好自己。我们学习《道德经》是要从思想上真正提高自己的境界,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是从道、德、法三个层面一起去下力气。

这种规律,我们普通人知道太有用了,比如教育孩子,家长怎么做其实对孩子非常关键。有些家长整天谈论谁谁发财了,哪个同学买别墅了……自己整天琢磨这种巧利的东西,却要求孩子去学《弟子规》,这有用吗?孩子会认为:你让我学这些东西,可是自己嘴里却不离名利,你告诉我的一定是假的。所以家长要先做到,孩子才会跟您学,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所以老子讲“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是告诫领导者一定要放下自己的私利,尤其不要追求那些珍贵的宝物和虚幻的名利,只有这样做了,老百姓才能遵纪守法,认真工作、生活。

其实,“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化弃虑,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三点讲的是同一个思想,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是互相感应的,要想让大家恢复纯真、质朴的状态,领导者一定要在道的层面把自己做好。接着老子说:“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意思是前边的三个境界,仅仅把它写成文字是远远不够的。写成文字,大家只能看到表象、结果。老子说,还要找最根本的原因。

老子讲“故令之有所属”。“属”是归属的意思,您要找到它的源头,仅仅把结果写出来,怎么能做到呢?老子说我们要讲根源、讲原因,也就是说有因有果,我们看到结果,还要找原因。这种找原因的过程,就是要找它的归属,也就是找它到底从哪来的。

04学会见“素”,才能保“朴”

见素保朴

05“少私而寡欲”能带给我们什么好处

少私而寡欲

人为什么会生病,跟患得患失有关

“少私而寡欲”的意思是,我们要尽量减少自己的私心,减少自己的欲望,这样才能够顺利地进行工作、生活。这是老子对我们的要求。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少私而寡欲”?

从健康的角度来讲,中医认为内伤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是正常人都会有的情绪,但不能过分,一过分就会伤害我们的身体,导致气血紊乱。比如过喜则气散,过怒则气丧,过忧则气聚,过思则气结,过悲则气消,过恐则气下,过惊则气乱。七情太过还会伤及五脏,过喜伤心,过怒伤肝,悲忧伤肺,忧思伤脾,恐伤肾,惊伤胆。

实际上,七情全都是因为过分在乎自己的利益,患得患失而产生的。

大家看“喜”字,人为什么会喜?古代篆书中的“喜”就像一个敲鼓的人,高兴、敲鼓的状态。为什么?战胜了别人,掠夺了什么东西就会喜。

我们之所以怒,是因为我失去了什么东西,或者是别人强迫我做什么,我的利益受损了,就会怒。篆书中的“怒”左边是个“女”,右边是手或者武器,合起来是“奴”字,下面是“心”,这种状态就是怒。

我们为什么会忧和思?是因为我们总想去获取什么,总去想怎么怎么样。

“悲”字的上面是像两侧飞的羽毛,下面是“心”,两侧飞的羽毛代表分开、失去,也就是我失去什么东西会悲。

恐和惊是什么东西突然侵犯了我的利益,我会恐惧和惊,都是我突然受到了干扰。

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都跟对自己的利益患得患失相关。如果您不患得患失,您的“七情”就不会那么过分,就不会伤害自己的五脏,您的气血就会平和很多,相应的,疾病也会少很多。这是从健康的角度来理解“少私而寡欲”中的“私”。

欲望一旦过度,首先伤害的就是身体

“欲”更是如此,欲望每个人都有,但是过度的欲望会让您受伤。食欲就是一种欲望,一旦过盛,就会伤害身体。比如我们这代人对肉都有很深的感情,欲望上来了,天天想吃,顿顿想吃,结果人到中年已经是巨胖,血脂超标,脂肪肝都来了,吃得身体一团糟。元代的著名大医朱丹溪就讲过,欲望一旦过剩,这人就糟糕了,他借用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提倡把欲望都克制掉,您的身体才能真正健康。

但是人家说“灭人欲”,并不是真的灭光,只是控制而已。因为私和欲会导致我们身体失调,老子告诉大家“少私而寡欲”——老子用词很谨慎的,他没说灭人欲,他说“少私”,是减少,没说清干净,而“寡欲”是尽量去除它,但是也没有说彻底灭干净。“少”和“寡”都是减少的意思,并不是说彻底清干净,老子讲得非常客观。

老子难道只是为了健康而讲这话的吗?不是。老子这话是对领导者讲的。

人到了领导者位置以后,容易出现自私自利、欲望膨胀的问题,这是人的本性。老子告诫领导者必须要进行“少私而寡欲”的修炼,您如果能把自己的私和欲克制住,把人性的弱点控制住,就能建立积极的组织文化,并在竞争中胜出,越做越好,这是“少私而寡欲”的原理,这里面是有很深的玄机的。


1 楚简作“视索保朴”,“视”,当为“见”近形同义借字,上古“视”、“见”近形。《说文解字》:“见,视也”,“视,瞻也,从见示声”。楚简之“索”系“素”同音借字。——王效先《老子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