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三章-《道德经》》

道德经《第三章-《道德经》》

第三章:《道德经》——讲领导者法则的伟大之书01为什么领导者最好不要特意宣称自己喜好某种道德标准不尚贤,使民不争“不尚贤,使民不争​‍‌‍​‍‌‍‌‍​‍​‍‌‍​‍‌‍​‍​‍‌‍​‍‌​‍​‍​‍‌‍​‍​‍​‍‌‍‌‍‌‍‌‍​‍‌‍​‍​​‍​‍​‍​‍​‍​‍​‍‌‍​‍‌‍​‍‌‍‌‍‌‍​。”这句话是老子对领导者讲的,告诉领导者不要表露自己...

第三章:

《道德经》

——讲领导者法则的伟大之书

01为什么领导者最好不要特意宣称自己喜好某种道德标准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尚贤,使民不争​‍‌‍​‍‌‍‌‍​‍​‍‌‍​‍‌‍​‍​‍‌‍​‍‌​‍​‍​‍‌‍​‍​‍​‍‌‍‌‍‌‍‌‍​‍‌‍​‍​​‍​‍​‍​‍​‍​‍​‍‌‍​‍‌‍​‍‌‍‌‍‌‍​。”这句话是老子对领导者讲的,告诉领导者不要表露自己有某种崇尚贤德的倾向,否则,民众就会起争执之心,为了这个名分、这种虚名就会去争​‍‌‍​‍‌‍‌‍​‍​‍‌‍​‍‌‍​‍​‍‌‍​‍‌​‍​‍​‍‌‍​‍​‍​‍‌‍‌‍‌‍‌‍​‍‌‍​‍​​‍​‍​‍​‍​‍​‍​‍‌‍​‍‌‍​‍‌‍‌‍‌‍​。这跟我们平时“树立道德楷模,然后让其他人跟着学”的思路不一样​‍‌‍​‍‌‍‌‍​‍​‍‌‍​‍‌‍​‍​‍‌‍​‍‌​‍​‍​‍‌‍​‍​‍​‍‌‍‌‍‌‍‌‍​‍‌‍​‍​​‍​‍​‍​‍​‍​‍​‍‌‍​‍‌‍​‍‌‍‌‍‌‍​。其实,可能《道德经》里的很多观点,都跟我们平时接触的管理思想不同,甚至正好是相反的。

老子认为,领导者的行为和被领导者的行为,两者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领导者的喜好,会直接影响整个团队成员的喜好。为什么老子提倡领导者不要宣称自己喜好某种道德标准?老子认为,我们所宣称的美德都是相对的,这世界根本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果领导者认为某种行为就是贤德,并推举出来一个模范的话,等于是肯定了少数人,否定了大多数人。结果可能是,大多数人并不一定真就向他学,还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

举个例子,我上中学的时候外语不好。为什么呢?我记得当时上外语课,老师就喜欢我们班里一个孩子。每次提问,别人都举手了,他只叫那个孩子回答问题,别人举手都白举。他每次提问都叫这一个孩子,结果后来我们都泄气了,我举手也没用,老师也不叫我,每次都是摆设。最后,我的自尊心大受打击,觉得这课上得没意思。所以,我对英语渐渐就失去兴趣了,直到后来高考前拼命学,才把英语追上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这就是老师“尚贤”的结果。

在学校里,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特点,如果老师就捧一个孩子,别的孩子总是得不到您的鼓励,就会走向反面。所以,当时我们班级有些孩子就跟坏孩子接近,慢慢行为越来越出格,我觉得这跟老师当时评价学生的单一标准有很大关系。这种情况在学校里是如此,在公司里也是如此。

老子认为,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每个人都值得肯定。所以,老子在后面讲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有用,没有弃物——“物无弃物”。您非拿一个标准衡量所有人,一个人是天才,其他人都是笨蛋。这样肯定一个人,否定大多数人,一定不是正确的管理之道,大家切记。

所以,如果一个领导总说某某员工是最有用的,他的才干是最强的,那么其他人可能就会觉得自己努力也没用,于是干劲就会慢慢消磨掉。所以老子说,领导者不要宣称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人,也不要用单一标准来评价所有人,让每个人都各尽其才,这才是正确的管理之道。

老子的这句话里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告诉我们,领导者不要总宣称自己喜欢什么标准,而应该是制定规矩,然后自己去做,用行为去感化大家,让大家在无声中跟着您学习。所以老子总说“不言之教”,他特别推崇用行为去感化大家。大家跟着您一起做,在做中就掌握了整个工作的规律,就纳入了整个工作运作的步骤里面,最终成为有用之才。

02不要为自己的欲望、喜好贴上珍贵的标签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这句话还是对领导者说的,告诉他们不要去推崇某种特别难得的、贵重的东西;如果领导者真的特别珍爱这个东西的话,下面的人就可能会为了它生出盗心。

老子在前面一直做铺垫,告诉我们所有的事情都是相对而言的,有参照物才有高和低、前和后——贵和贱也如此,所有东西的贵和贱都是您贴的标签。

老子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者,不要因为自己的欲望、喜好,就给这些东西贴一个珍贵的标签去追捧它,这样下面的人会跟着学的。所以,这里面还体现了一个法则,就是领导者做什么,下面的人就会跟着效仿——这是一个互动关系。

举个例子。十几年前,我到一个港口去办事,发现这个港口的人无论在什么饭店里面,都喝一种叫“全兴”的白酒。我很纳闷:全兴酒怎么在这个港口做广告做得这么好呢?后来一问才知道,这个港务局的局长喜欢喝全兴酒。于是下面的人都跟着学,都推崇它。

所以,老子说任何一个组织系统里的领导者,在这个系统里不要提倡或者喜爱什么难得的东西。《后汉书》中也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一说。您这一提倡,所有人的心思都会离开他该做的事,去追求这种东西了。

有的领导者特别朴素,员工就跟着平实。比如,双汇集团的董事长万隆先生,就特别低调。他住普通住宅,每天锻炼身体,街坊邻居都能看见他。他这么低调,他公司里的员工就特别低调,大家都把心思放到工作上,没人追求“难得之货”。

但有的公司就不这样。有的公司老板就喜欢赌博,甚至员工汇报工作,都要到赌场汇报。在这种情况下,员工知道老板的心没在企业上,而且会觉得老板一赌就是几千万,太有钱了,就会把心思放到钱上,会跟公司争利。这个时候就开始出问题了。这样的企业就没有发展前途。

所以,领导者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平实些,因为员工都看着呢​‍‌‍​‍‌‍‌‍​‍​‍‌‍​‍‌‍​‍​‍‌‍​‍‌​‍​‍​‍‌‍​‍​‍​‍‌‍‌‍‌‍‌‍​‍‌‍​‍​​‍​‍​‍​‍​‍​‍​‍‌‍​‍‌‍​‍‌‍‌‍‌‍​。

03领导者不要轻易把自己的欲望暴露出来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帛书乙本的内容。通行本是“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我认为加“心”和不加“心”,解读差不多。因为老子前面讲的是“使民不争”“使民不为盗”,所以帛书乙本的“使民不乱”应该是比较顺畅的。

“不见可欲”的“见”是表现出来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表现出来我自己需要什么、我的欲望是什么,才能使民不乱。

老子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领导者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其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引起下面人的效仿,所以领导者要保持一种安静的状态——无为。

唐太宗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夫安人宁国,唯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意思是,让老百姓安定,让国家安定,责任在领导者。如果领导者无为的话,老百姓就高兴;如果领导者的欲望太多的话,老百姓就苦了。因为领导者欲望多就会想捞取;一捞取,老百姓就会被搜刮,就苦了。所以唐太宗知道无为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唐太宗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对无为的认识是超过古代很多学者的。

唐太宗从不轻易暴露出自己的欲望,其实,他也有喜欢的东西,比如喜欢养鸟。据记载有一次,他正拿着一只小鸟玩儿,突然太监来报,说魏徵汇报工作来了。唐太宗一听急了,不行,不能让其他人发现自己喜欢养鸟啊!尤其这个魏徵,喜欢批评人,他经常给皇帝进谏,批评皇帝,点评治国方针,等等。情急之下,他把鸟放到自己的怀里,拿衣服裹住,不让人看到。

魏徵进来后,看到皇上的怀里有东西在扑腾,就明白了,于是,魏徵汇报完工作后故意不走,继续跟唐太宗聊天。唐太宗着急,但他没办法,只能忍着。魏徵一边聊,一边拿眼瞟,直到唐太宗怀里的东西不动弹了才走。这时,唐太宗从怀里把鸟拿出来,非常沮丧地发现,鸟已经被闷死了。

一个国家的皇帝,之所以连养一只鸟都这么小心翼翼,是因为他知道一个道理——不要把自己的欲望暴露出来。别看它事小,但是要一点点往外传的话,全天下的人可能都会开始养鸟了——作为一个领导者,唐太宗特别清楚有多少人在揣摩自己的心思。

举个反面例子。宋朝的高俅仅凭踢得一脚好球就能够封官晋爵。其他人也就学他,慢慢地,大家就都放弃了本职工作,挖空心思去琢磨皇帝喜欢什么、该怎么去讨好。这样,奸臣就慢慢地汇集到了皇帝周围,所以当金兵进犯的时候,宋朝军队溃不成军。

在公司里也是如此。您做了领导就会发现,周围有一群人在猜测您的心思,琢磨您喜欢什么,然后希望借此来接近您、讨好您。其他人看到这种事,就会觉得人人都能靠讨好领导来获利,那工作有什么用呢?很多人就会丧失工作积极性。

所以,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见可欲,使民不乱”,也就是领导者应该保持一种冷静的、清醒的状态,把自己的欲望放低,不要轻易暴露出来。这样对管理公司是有好处的。

04别实际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这句话的意思是,“有道”的领导者治理一个系统,会让被领导者心空,肚子饱。有人说,这不是愚民政策吗?

其实老子用心和腹做对比,讲的都是一件事。心和眼睛代表的都是欲望,欲望永远是无穷的;腹代表生活所需的根本的东西,肚子吃饱了就不会有更多的欲望了。

举个例子,您说这牛肉做得好吃,吃一碗可以;给您十碗,您能吃下去吗?不可能。因为肚子自己清楚,吃饱了,再吃就撑死了。但是心却截然不同,有十万元,想一百万;有一百万,想一个亿。住一个单间的,想三室一厅;住三室一厅的,想别墅;住别墅的,想有十套别墅……

我想起郭德纲讲的相声——好家伙,我们家厨房从这头走到那头要走十公里,我们家房子大不大?家里边开公共汽车,这么大!欲望就是这样,满天下都是我的才好呢!

所以,“虚其心,实其腹”的真正含义是,让被领导者尽量减少欲望,生活达到温饱,能吃好、喝好、睡好,就可以了,但是欲望要尽量减少一些。

很多学者说,这是老子在愚民。其实我觉得没这么简单。我分析这句话,其实是对每一个人好。这么说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中,把握好到底什么是需要的、什么是多余的,是一件非常需要智慧去考量的事情。

我觉得,每个人发展事业到了一定年纪,比如中年之后,都要想的问题是:我自己身体的能量和我未来要成就事业的愿景到底能不能相吻合?其实,很多人在这个时候身体日渐衰退,比如上五楼气都喘不上来,每天晚上失眠,吃完饭肚子就胀,然后血压高了、血脂高了,身体出现了种种衰老的征兆,等等。

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事业可能却越做越好,欲望开始膨胀,想着,我现在一年能挣几百万了,明年的目标是做到一个亿,争取再过几年做到全国第一!很多人会为了这种欲望拼命做事。您身体的健康越来越走下坡路,欲望却越来越大,好多人在这个时候忘记了两者的平衡,结果出问题了。

其实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能量还有多少。如果我们能够做减法,能够学会保有与自己现在的身体能量相匹配的事业,就是一种智慧​‍‌‍​‍‌‍‌‍​‍​‍‌‍​‍‌‍​‍​‍‌‍​‍‌​‍​‍​‍‌‍​‍​‍​‍‌‍‌‍‌‍‌‍​‍‌‍​‍​​‍​‍​‍​‍​‍​‍​‍‌‍​‍‌‍​‍‌‍‌‍‌‍​。事业随缘去做,赶上机会了,公司的结构优化了,可能会做得更好;如果您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了,可能事业会做得更大。这就要平衡自己的心和腹的关系。

看上去老子在讲管理,告诉领导者怎么治理国家,实际上,这个道理拿到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智慧,而且对我们管理企业、管理自身的启发也会很大。

比如我看到数据说,日本百年以上的企业有两万多家,中国只有十家,这个差距非常大。这就缘于日本的匠人精神,就是认真做好一件事,一直坚持做下去,把这个东西做成精品,于是就做成了百年老店,基业长青。这种扎扎实实做事的精神就是“腹”,就是维护本行业最根本的东西,这种精神需要我们去学习。

另外一种就是欲望太多的企业,刚刚把本行业做好,就忘记“腹”了,忘记立足之本了,开始要多元化经营:我要生产手机,我要生产电脑,我要生产电视……

您能保证每一个产品都能跟上整个世界发展的潮流吗?不可能的,弄到最后可能每一样都不是精品,导致最后消费者忘记您到底生产什么了,企业就会陷入经营的困境——这是很多中国企业犯的错误。

所以老子讲的“虚其心,实其腹”,并不是愚民,而是告诉大家一种平衡的智慧。如果理解了这个道理,对您的生活和工作一定会有启发的。

05欲望放低,事业才会更高

弱其志,强其骨

老子认为“圣人之治”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是老子心目中理想的管理状态。

“志”就是心的方向,就是我心里向往的方向。“弱其志,强其骨”跟“虚其心,实其腹”是一样的,就是降低大家的欲望,然后使他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怎么才能做到这点呢?领导者通过把自己的欲望放低,感化被领导者,被领导者就会把欲望放低,去把该做的事做好。在企业管理中也确实如此,如果欲望无限增长的话,对企业来讲,未必是好事。

举个例子,某乳制品品牌当时提出的口号是,要做全世界乳业第一品牌。可是没有那么大的牧场,没有那么多的奶牛,怎么办呢?员工想完成领导的意愿,就开始想怎么勾兑……等到真的出问题了,企业的声誉也无法挽回了。即使现在对乳制品的质量监控已经到了一个极其严格的程度,但是大家已经对这个企业失去信任了,也不会再买这个品牌的产品。这就是忽略了经营本质的东西,把欲望扩太大了,结果导致企业出了问题。

再比如说苹果手机,它没有盲目投资做其他东西,而只是认真做好一件事,所以苹果手机仍然受到大家的追捧。乔布斯总说,不要做市场调查,没有必要。把产品做到极致,大家自然会追捧您的。这其实是一种有智慧的状态。

现在很多企业里,员工最缺乏的就是匠人精神。匠人精神的核心就是让员工把欲望都放低,认真做事,好好干活。如果员工自己事没做好,但是欲望特别多,公司会有前途吗?

06先打牢物质基础,人才能去掉多余的欲望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老子说圣人怎么治理天下呢?“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然后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恒使民无知无欲也。”意思就是一直使民众处于一种“无知无欲”的状态。也就是说,不对获得虚名的技巧和那种华而不实的学识起什么欲望。这话一说完,所有人都说老子这是在愚民,甚至有些学者也这么认为。

老子是不是愚民呢?是在愚民,但是他的愚民跟别人不一样。

老子前文说了要“虚其心”,然后“实其腹”,再是“弱其志,强其骨”。“骨”是撑起生命的骨干性的东西,就是生活最基本的条件,让您强壮,让您充实。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生活条件都满足了,您的欲望才可能慢慢消减下来。所以要这么理解“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因为让大家“实其腹”了,所以才能“虚其心”;因为让大家“强其骨”了,所以才能“弱其志”。

举个例子,中医讲阴阳,这阴阳总是搭配在一起的。就像一个人生病的时候,身体变热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外邪来了,身体开始越来越热,发烧了,咽喉红肿了,这个热是多余的。比如,阴阳原来各有一百份,这时候外邪来了,使阳多出五十份邪热来,阴却不变,就显得热多余了。这时候中医的方法是清热,要减去五十份的阳。

另外一种情况是,阴阳都是一百份,阴虚了,变成五十份了;阳跟阴比就多出来五十份。因为阴不足以配阳了,这个多出来的阳就会变成多余的热,就相对显得热了。这时候中医的方法是滋阴,要补五十份的阴。补上以后,人就不会显出偏寒或者偏热了。

阴好比是老子讲的物质基础,吃饱饭,有房子住,有衣服穿,等等;阳相当于人的欲望。老子一方面滋阴,把物质基础补足;另一方面又清热,去掉欲望——这在中医里叫滋阴清热。所以老子是讲让您物质基础变得富足,然后才能去掉欲望。

历朝历代,大家在解《道德经》的时候,特别关注让人去掉欲望这一点。这就跟中医里面讲的清热差不多。但是,假如我治病就只会清热,是不行的。因为这个人阴不足,清完热了,阴阳还是不平衡​‍‌‍​‍‌‍‌‍​‍​‍‌‍​‍‌‍​‍​‍‌‍​‍‌​‍​‍​‍‌‍​‍​‍​‍‌‍‌‍‌‍‌‍​‍‌‍​‍​​‍​‍​‍​‍​‍​‍​‍‌‍​‍‌‍​‍‌‍‌‍‌‍​。所以我们同时要给他滋阴。

在《道德经》里,“清热”和“滋阴”这两个思路是并存的。如果单独就讲“清热”,让人去掉欲望,忘记了“滋阴”,忘记了让大家生活富足、物质得到满足,就把《道德经》理解偏了。

07如何让被领导者不敢违背道,不去违背道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里的“知”应该是技巧,这句话的意思是,使那些为了获取虚名、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使用各种技巧的人,不敢这样做,不去这样做。这句话绝对不是告诉领导者,要用武力、用强力去让大家不敢去做。

我解释的核心在“敢”字上。我们通常说勇敢,“勇”和“敢”实际是两个意思。

“勇”是什么意思呢?“勇”字在古代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勇”;还有一种是“恿”,指气在体内流通的管道。我们的气在体内走,体内的气充足了以后,这个人就会有力气,这种状态叫“勇”。所以“勇”是形体的丰盛,就是气足了,人就有劲。

“敢”是什么意思呢?“敢”字左上边是一个“人”,右边的“手”去动它。引申为在低位的人去触动在高位的人,也就是“以卑犯上”。所以敢更是一种胆量。

老子的这句“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意思是使被领导者没有胆量去违背、违逆领导者的意愿。为什么您能做到不让被领导者逆着您的意愿走呢?您难道是用武力让他没有胆量去逆着您的意愿吗?肯定不是。对于意愿,您用武力压制是不起作用的。那应该怎么做呢?这就需要领导者不尚贤,不标榜自己有多么高明;不把那些珍贵的东西看得很重,抬高它的价格;不表现出自己的欲望。

老子认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就像一个家庭里家长跟孩子的关系一样,家长要求孩子必须怎么做,孩子如果不愿意做的话,他会逆反的,他会朝家长所要求的相反方向去发展。

到底应该怎样教育?最好的教育是家长先做到。因为您和孩子处于同一个环境里,您的气场会影响他的气场,您的行为也会影响他的行为。家长先做好了,孩子自然而然就跟着做好了。

如果您对父母不好,一说话就讽刺,一说话就抵抗,经常对着老人呼来唤去,您想让孩子长大后对您孝顺,对您客气,可能吗?这孩子心里绝对不会愿意的。

所以只有您孝敬父母,对老人好,孩子才会开始跟着学习。这叫什么?两者的感应关系。老子一直在强调两者的这种感应关系。“行不言之教”的意思是,不要用言语去教育,而是用行为去感化。

总结一下,“恒使民无知无欲也”,是让被领导者的物质丰盛,然后通过这种方式去掉他们多余的欲望。“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是让领导者先做到,然后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被领导者,让他们不会忤逆违抗您,而是跟您达到一致的状态。这样就会进入老子接下来说的“则无不治矣”——这样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了;没有管理不好的国家,没有管理不好的组织,也没有管理不好的公司。

一部《道德经》,不同人有不同的讲法,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老子到底是在说什么。老子是在讲领导者法则,老子并不是一个消极避世的代表人物。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