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9日星期三
首页/道德经/现代日本对《老子》的受容

现代日本对《老子》的受容

现代日本对《老子》的受容——以加岛祥造的著作为中心谷中信一引言在20世纪90年代之初,日本社会面临所谓“泡沫经济崩溃”的重大转折点之时,中野孝次(1925~2004)的《清贫的思想》成为畅销书。作为同类著作,可以说加岛先生的著作是紧随其后的。这些著述的宗旨都在于论述置身于被文明荼毒的竞争社会,在物欲横行的生存状态下,人们是不可能幸福的,并试图唤起日本国民找回...

现代日本对《老子》的受容

——以加岛祥造的著作为中心

谷中信一

引言

在20世纪90年代之初,日本社会面临所谓“泡沫经济崩溃”的重大转折点之时,中野孝次(1925~2004)的《清贫的思想》成为畅销书。作为同类著作,可以说加岛先生的著作是紧随其后的。这些著述的宗旨都在于论述置身于被文明荼毒的竞争社会,在物欲横行的生存状态下,人们是不可能幸福的,并试图唤起日本国民找回被忘却的生活心态。他们引以为是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呢?中野先生试图从日本历史上的文人中找到其典范,而加岛先生则求之于《老子》的思想,两人都认为日本人应有的生存状态应该存在于过去的传统和古典中。

中野先生是德国文学专家,他在当大学教授讲授德国文学的同时,还做了很多翻译工作,并且作为作家从事着创作。《清贫的思想》是他67岁时的作品,也是其作品中最受读者青睐之作。由于此书,中野孝次的名字也为全日本所知。与中野相似,加岛先生作为英国文学的专家,在大学执教的同时,也做了大量的翻译工作;在其退职之后,且已年高84岁时,出版了《无所求》而赢得了众多读者,一跃成为畅销书。

中野身为次男,出身皇宫建筑的木匠之家。而加岛则是一个神田商人的最小儿子。两人的出身和成长环境皆与所谓知识分子阶层相去甚远。另外,为西方文学研究耗尽半生的两人更为相同的是:他们晚年都仿佛是一种回归,不约而同地着迷于日本和东方思想;并且,都将其所获成果不是公诸学界,而是向社会发表。

正当整个日本社会在被吹捧为“Japan as Number One”(日本第一)的“泡沫经济”中欢呼雀跃时,却在股票和地价突然跌落的瞬间看见了叵测的黑暗,此际,中野的《清贫的思想》成为了畅销书。正是此时,中野呼吁有心的日本人要注视自己立足之根本——也就是重回日本传统文化的原点。他阐明:在日本的传统思想中,一脉相传的是以奢侈浪费为耻,以精神上的富有为人生意义的价值观。这正是崇尚“清贫”,并主动将其贯彻实践于人生中的思想。

追求精神上的富有,是与虽贫却不以为贫的思想是一脉相通的。而且,持有这种意识的话,就可以坦然面对任何人。虽不富裕,但只要有了基本的必需之物,则不求更多,也就必然不求过剩,于清贫之中自有从容而充实的生活,因此自然不为任何不安所困扰。正是在品味这种清贫的人生滋味中,才发现作为“人”的真正的富有和人生的充实。他在竜安寺的净手缸上所镌刻的“吾唯知足”正是表达了这种思想的典型。经过20世纪90年代所谓的“失落的10年”,日本再也没有找回曾经的泡沫经济那样的沸腾时代。就在这种情况下,2005年,加岛祥造的《无所求》出版了。

最近,日本经济出现了所谓“价格崩坏”的货币增值现象,即食品类、服装类等与日用生活相关的商品价格分别不断下降。随之而来的则是工人薪水的无奈削减。“Restruction——裁员”成为了流行语,甚至连正式员工也不得不被辞退或改行。取而代之的是非正式员工,即“派遣劳动者”多被企业雇佣,这自然是为了压缩人工费用。削减工资已经成为日常现象,这使得工人生活水准的下降越来越严重。为可能失去工作而战战兢兢的劳动者,不得不滞纳房贷,降低孩子教育费用,生活日渐困难。

目前,因交通事故而死亡者从1995年的万余人,降至2009年5000人以下。然而,与之成对照的却是自杀者从1998年到2009年的12年里,每年从未少于3万人。自杀者人数已经达到交通事故死亡者的6倍。与此同时,媒体对于“过劳死”的报道却不见减少。据说“Karoshi”如今已经成为世界通用的词汇。另外,自杀者和过劳死的预备军,即为抑郁病等精神疾患所困扰的人群也在不断增加。这也可以说是这些年来日本社会的一大变化。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加岛先生作为“Taoist老庄信奉者”出现了。他带着激情讲述自己所发现的《老子》的魅力,批评历史以来学者们对《老子》的解说如何乏味,并亲自将《老子》全文译成现代日语。不仅酣畅地展示了前所未有的解释,而且俨然如老子那样,在远离都市的山谷野村,作为“隐君子”孤身一人实践着他的老庄人生。在每日“隐君子”式的生活中,将自己的思想,不是通过散文,而是通过韵文向读者倾诉,《无所求》就是这样产生的。本书一问世,瞬间就得到了读者的支持,有读者甚至称之为“神仙的教诲”。

一 加岛与《老子》的邂逅

加岛与《老子》的缘分始于英译本《老子》。因为他原本是英文学者,所以这种相遇或许也不能称为偶然。但是,他是通过英译本《老子》第一次了解了其中奥妙,这一点似乎应该引起些许注意,因为据说他在以前读到日译本《老子》时并无丝毫感动。他说:

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曾学过一点孔子,但并不知道老子。青年时期因为钻研英美文学而远离了东方思想。到了六十岁,偶然读到了老子《道德经》的英文翻译,通过其中展开的论述和形象我才知道了“Tao道”,如梦初醒。通过远渡西方的老子,我认识了他。这个“Tao道”所展示的是与在我国传播的老子,庄子完全不同的形象和精神……新的老子和以前的老子从形象到内容都是不同的……所谓“Tao道”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如宇宙能量那样的东西……从老子那里我感到了自然的生命力……老子带着对人类生命的巨大而温暖的关爱,提醒我们觉察“Tao道”的作用,从这一点来说,Taoism道家是人道主义的思想。(6,第12~14页)

就是说与《老子》的相遇虽然是偶然的,但《老子》的魅力却是与之前他对《老子》所持有的印象大不相同,而且,这次相遇竟决定了他后来的老子式的人生。

因为日本传统的《老子》研究者,始终是将其作为中国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代表文献之一来解读,所以,一贯以脱离主观的即以客观且实证的方法,将其内容只作为学术研究来探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远离于“自由的解释”就不言而喻了。然而,加岛认为:这简直就使老子和庄子本来的魅力荡然无存。在此基础上,他论述了上文已经提到的老子的“自然生命力”“对生命的巨大温暖的关爱”,——他认为如果局限于日本对老子的传统解释,这些将是他们永远也无法了解的思想内容。

加岛又对自己的感受做了如下的描述:“……我感到了神秘的生命能量”(3,第21页)“……由于与老子的相遇,……我终于开始品味到了些许‘自然的静谧’”(3,第34页)“……我感到所谓‘看见了风’的体验与老子思想在心象上是相通的。”(3,第36页)加岛将经由西方才得以与东方的老子相遇的理由,归结为英译本《老子》对其进行的自由的解释。即:

我开始将Arthur Waley和林语堂的两册英译《老子》做了集中阅读,于是便感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展现在眼前。开始明快地领悟到老子的指向所在。……发现了与日译老子完全不同的世界。……那实在是出乎意料的诠释。(2,第98~100页)

在20世纪60年代里,据说已经有30种以上的《老子》翻译本。到了90年代,已达40多……如果算上旧的绝版翻译的话,《老子》的英译本应该有50种以上……为什么在日本很少,而在英语圈却如此之多?并且,为什么进入20世纪后,唯独《老子》的翻译如此繁荣呢……一是因为翻译者们勇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解释……在翻译的时候,他们译出的是“自己的老子象”。二是在于英译者们不否认老子的真实存在。三是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他们将《老子》看做一首诗……他们力求将其鲜活而引人入胜的大个性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现……1910年,Wilhelm在德语版的序言中说道:“《老子》的翻译者至少是有权利误解现代日本对《老子》的受容原文的”(引自1985年英译版,着重点为引用者所加)。

读了Waley的英译本《老子》,我们立刻着了迷。这种邂逅的体验是如此的强烈。总之,一是其自由的想象力的精彩;二是老子其人是一个明快的阐述想法的人。(3,第87~89页)

正像加岛所说的那样,“仅次于《圣经》英译本”的《老子》,其解释从来就是千人千面,仁智各有所见,并非英译本《老子》特别做了自由的解释。即便是在日本也有不少人提出了“自己的老子象”。对于《老子》的解释,尤其是在中国,自先秦时代起就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例如:作为政治思想来理解的黄老道家,作为养生思想的河上公注,作为哲学思想的王弼注,此外,被用于道教教义的多样的宗教解释,这些都是站在不同思想角度进行的阐释,未必一定要定性为误解。关键在于加岛从英译本《老子》中,无意识地感到了明治维新以来扎根于日本的欧美式的理性主义、合理主义的束缚,以及斩断这一束缚的利器。他认为:

欧洲以彻底的理性的思维创制了社会的法律、制度、思想。但是,进入20世纪,知识界的精英们好像感到了这种思维已经走入死胡同,已经不能前行……而在老子之“道”中有着解放他们堵塞的精神状态的东西。(3,第89页)

就是说,他认为现代的时代状况需要老子的“道”的思想。

二 回归一:从西方到东方

加岛想强调的不是生活在东方却最终没能在那里了解到老子,西方不过是将他引导到老子那里而已,他所要强调的是通过老子使他自身得以回归于自己的文化。他说:

从老子的思想出发的话……人类将不再因为认定某种价值观为“绝对正确”而发动某种事情……更为自由。我觉得这才是老子最伟大之处。……最终的到达点是东方的价值观的世界,那里是与西方的二元价值观不同的。就这样,我第一次感到在自己的内心产生了真正的平衡……(3,第108~109页)

我生于最不平静的环境中。而后,又深陷于近代的合理主义的世界——可以说也是其典型的美国文学中。(3,第115页)

我本人长期从事西方文学,然后才进入东方的诗文和思想。这种例子算起来,在我身边也只有我和中野孝次……以西方文学为专业的人们不仅无视东方的文艺思想,也根本不想理解它们。(12,第34~35页)

加岛断言拯救现代文明精神危机的将是起源于东方的老子的“道”的思想。的确,我们可以看到《老子》对于文明的批判,其关注的是人类自身不断被自己创造的文明所损害。创建现代文明的是西方,从此种意义上说,在现代展开文明批判的话,其矛头势必直指西方文明。其结果对于加岛来说,就是由西方向东方的回归。

三 回归二:从都市到田园

下面的问题是,就算在思想上实现了回归,自己“生存”的根基又应该置于何处呢?加岛给出的回答是“田园”。他认为都市损害了人类本来的生存方式,指出:

对都市生活的人们来说,被割裂的世界是理所当然的……在都市,甚至连风景和感觉都被细化。作为其结果,致使生存于其中的人们也都不过是零部件的集合体。(3,第21~22页)

现代人被卷入其中的组织、信息系统、学校教育都试图培养人们顺应社会的能力。反过来说,实际上在起着一种压抑个人潜在的可能性的作用。(3,第156页)

其结果,都市里都是“满脑子杂念和妄想的人类”。(3,第34页)

加岛所着眼的是与老子的文明批判成表里的,即对于失去本原的自我回归。认为在现代文明象征的“都市”——每个角落都是人工制造的环境中生活是不应该的。因为人们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不知不觉地失去了自我,只是一味地向外面的世界谋求,其结果是无暇静心地省视自我,终日只是忙忙碌碌,最后终于精疲力竭。这正是“道”的丧失。为此,他认为:

山、谷……可以使人回复失去的平衡,唤醒人们感受那种巨大的存在。

现在,人们使物质文明发展到今天,造成一个有如此幸福的生活条件,却仍旧使人们不安的社会。难道不是因为其中缺失了某种根本性的东西吗?……因为说到底,幸福和安全感在于个体的人的内心。(6,第121页)

近代世界,无论东方西方都在个人的欲望或者国家的占有欲的驱动下而不顾一切。终于在20世纪引发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震动了整个世界。这是因为个人和国家都淡漠了“自足”的思想所致。(2,第200~201页)

不过,据说加岛达到这种自觉地时候已经年过花甲,正像“老子”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样,也许可以说是因为到了这个年龄才是他与老子的相遇成为可能。也可以说,英译《老子》之所以第一次使他感到了其中奥妙,也许是由于他在精神上已经做好了准备。加岛通过对老子的“道”的回归,“开始能够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3,第49页)。他这样说道:

老子……很现实地告诉我们怎样在人世从容地生活。(3,第107页)

我安家于伊那谷,邂逅老子,从此开始发现了真正的自由。即使在不得不奔忙于社会生活的时候,也可以在内心世界努力。一旦你发现了内心世界的哪怕是很小的自由,你将变得不同。(6,第60页)

我认为“步入老年”与加岛达到这种心境是不无关系的。因为通过老子的“道”,他感到“所谓老化就是生命能量的高涨……”(12,第41页),对老化反而持欢迎的态度。他将这最为重要的“生命能量”以“Spiritual Energy”(精神能量)一词来进一步加以表述,他说:

……政治家、科学工作者、经济活动者等承担了增强日本国力的阶层,以及医生、律师、这类知识阶层——这些人们将具有“道”性的、神秘未解的、蕴含着“气”的“精神能量”完全忘记了。(12,第85页)

可以说这是加岛独创的关于老子——道——的诠释。

加岛随后注视的是女性的问题。他说:“这三千年来没有女性哲学家”(12,第105页),他认为:这不是因为女性的能力低下,而是因为女性生来就近于“道”,由此意义上说,她们已经是带着“精神能量”而生存的。因此也没有向哲学这样的“纯粹的知性”倾斜的必要。他说道:“我感到老子所说的不要思考,聪明不能带来益处,其内涵真意正在于此。”(12,第105页)

四 加岛所理解的“道”

1. 作为能量的“道”

加岛认为老子的“道”“是作用于宇宙的包罗万象而无所不在的”(6,第47~48页)“巨大的力”(或称之为“life force”、“energy”)。这个被称为能量或力量的“道”,“是超越了我们的认识能力的无远弗届的巨大的存在”,其能量“不单纯是物质性的能量,也是精神性的能量,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一体”(12,第68~69页)。这种对“道”的解释恰好是与传统的“气”的哲学相通的。因为以“气”来理解“道”,自汉代就已经有了,所以,加岛的这种解释,实际上并未超出对“道”的哲学的传统认识。

加岛所谓“道”充满着神秘,也是因其将“无”作为“充满能量的空间”来理解的。他说:“‘从道的角度来看’,一切皆无的状态正是创生了一切的根源,即‘能量’本身。”(2,第148页)作为“只能表述为充满了无法命名的领域的能量”。(2,第159页)即将“道”定义为“充满了虚空的能量”。这样的解释,就像将“气”解释为古希腊哲学中的Ether一样,这自然不能说是加岛的独创。将“道”加以这样解释的加岛,认为儒家的德,即孔子的德,不过是一种社会伦理而已。他说:“《老子》的八十一章,是由无限的‘道’的能量和作为其体现形式的‘德’的力量这两方面的原理所构成。按照这种理解,老子与孔子的区别则一目了然了。”(2,第162页)虽说这样的解释并无新鲜之处,对于古代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者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但是,加岛则是靠着独自深入解读而明确了这种解释。

2. 内涵宇宙意识的“Tao道”

加岛试图将老子的“道”在宇宙式的扩展中加以把握。他描述了以下非常有趣的想象:

如果在宇宙的某个星球上召开“宇宙大会”的话,应该派谁作为地球的代表呢?既不应是佛祖也不应是基督,老子才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老子其人,早在两千五百年以前就拥有超越了国境与党派的宇宙意识了。(5,第134页)

没有名称的领域(现代日本对《老子》的受容原文为“无名”)——此为老子宇宙意识的体现。由这个领域发出的能量,老子称其为“道”的力量。他的悟性和睿智所捕捉到的,是连接宇宙与地球人类的生命能量的作用。遍布宇宙的能量也同样作用于地球上的所有人类,最后他把这个能量姑且命名为“道”。所以,我们才认为具有这种思想的老子,正是作为宇宙会议代表的最佳人选。如果在这个会议上被问到“现在对于地球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老子一定会回答“不争”二字吧……“不争”一词可以说是现在地球上人类应该实行的最重要的事情。当然,“争”这一人类行为也是“道”的能量显示的一个方面……“不争”对于现在的20世纪的世界来说,才是最为重要的思想。这就是对“为什么现在要回归老子”的回答。如果全世界都遵守这简明的二字,世界上各种重大问题,如饥饿问题、人口问题,甚至宗教之间的仇恨都将消失,地球,不,是地球上的人类,将得以生存。(5,第132~138页)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其颇具说服力的独特观点。

3. 内含女性原理的“Tao道”

加岛说:

……老子这个人,他了解人们共同生活在母权制社会中时的柔和心气,他想传达的是,无论什么社会到来,这种生存方式都是可行的…所以也可以说在现代非常有新意……(6,第76页)

在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加岛从以下这些观点重新评价了包含在“道”里的女性原理(或母性原理)。

两千年以来,从东西方的男性优先主义出发,从来就没有把“柔弱”“仁慈”放在思想的中心位置。林语堂在翻译老子的“柔弱”一词时,将其译为gentleness。当我读到此处时,深感这一词译得是恰如其分。因为“柔弱”一词中就含有“仁慈”的意味。所以,“柔弱”原本是指“有韧性的刚强”。这也就是女性原理的体现形态。(3,第205页)

柔韧既是女性原理最大的特征,也是“自然信息”的特征。女性更多地具有与男性的“掠夺”、“占有”所不同的“生育”、“分享”的本能。老子将男性=雄性的作用作为社会活动来把握,将女性=雌性的作用与最根本的生命相联系。老子认为两者在同一个人的内部的和谐——平衡,是非常重要的。(3,第208~209页)

论述到其原因时,加岛将从古至今的世界定位为“父权制社会,在那里,迅速造成了以竞争和排斥为中心的社会”(6,第72页)。他在发现所谓男性原理的局限性的同时,高度评价老子对此的妙悟之述,他说:

当老子说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时,如果探讨其重心所在,无疑是在“阴”的“母性”一方。我认为老子是号召人们“回归母亲意识”。所谓“母亲”,就是大的意义上的“道的具体化”。它传承自母系文化,同时也是所谓“造化”的存在形态。老子就是作如是观的。老子告诉我们:母性中有与父权制文化所产生的东西不同的生命的祥和——它存在于社会的对面,作用于人的内心深处。它是与神秘的力量“道”连接在一起的。它的力量极其强大,与其竞争,不如服从这种力量。(6,第82~84页)。

加岛因此认为,现代正是需要女性原理复活的时代。他说:“在母权制社会里有和平、柔弱的世界。那么我们今天的世界为什么不复活母权制社会拥有的柔和与仁慈,找回平衡呢?”(8,第126页)。他说正是老子感悟到“母性的温柔具有一切孕育生命的存在的温柔”(8,第169页),也正因为这一点,他成为指出“柔弱”价值的成功思想家。

五“Taoist老庄信奉者”加岛的诞生

曾于10年前,朝日新闻对加岛做了报道,加岛做了如下的说明:

我一直以美国现代文学为主要工作内容。20世纪50年代末,偶然读到《老子》的英译本,于是便为老子所讲述的深刻的人生哲理所打动。以后,便对这位东方古代哲人崇拜日增,如今,称自己为“迟到的Taoist老庄信奉者”。所谓老庄崇拜者是指遵循老子的根本原理“道”来度过人生的人,而我则是一个尚未成人的迟到的信奉者。

老子这样说:“了解他人和社会之类的事情得到的不过是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明晰的智慧”。这种明晰的智能之光有些许照入我的心中也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另外,老子说“与道相通的人满足于现在的自己并以此为真正的富有”(加岛译《道——老子》第三十三章)。作为人无论是谁,都将目光对准外界在追求。这虽然是极其常见的事情,但人们也能在某种程度上抑制对外界的欲望。如果减少欲望,人们对自身的现状则能稍稍感到一点满足。于是他的内心世界就会开阔起来。未被发现的潜在能力也就会从敞开的心扉里涌现出来。老子称之为富……

在此,加岛极其简明地说明:自己是Taoist老庄的信奉者。即,志在“与道相通”的人。“与道相通”的人能够自我满足,并通过自我满足,从自己的内部唤起迄今为止未被发现的能力(潜能),使其人生变得丰富。老子将这种潜能称为“富”。就这样,“Taoist老庄信奉者”加岛诞生了。而且,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到加岛最终将《老子》作为对人的生存方式提供了深刻的启迪的文献加以解释。就这样,自称Taoist老庄信奉者的加岛说,他是将《老子》作为“人类的诗歌”(3,第90页)来阅读的。例如,他在解释“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第四十五章)时说:

“清静,只有清静能改变这个世界的疯狂。”每个人心中持有一份“清静”是最有用的。老子其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个人主义者。

同时,他又指出老子是一个“最大的乐天主义者”:

按老子式的说法,无为任道,会使你心中的喜悦和恐怖的平衡自然得到很好的调整。人类头脑变得越来越复杂,莫名的恐惧无限增加,并为随之而来的压力而烦恼。老子要为我们解消这一切——他的哲学就是这样的哲学。(6,第125页)

另外,关于“夫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六十七)这一段,加岛做了如下的解释:

老子说,自己有倍加珍惜的三个宝物。其一曰“爱”;其二曰“不贪欲”;其三曰“不为人之先,以自己的进度生活”。仔细想来这三者都是消除恐怖之宝。第一项“爱”是化解占据人们心灵的恐怖的最好方法。第二项“不贪欲”是排除因为恐惧产生的心理上陷阱的原则——这可是非常奏效的一招。第三项“不为人之先,以自己的进度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轻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具体的恐惧心。也许老子并不是针对恐惧而言,但是从根本上来讲,“道”的作用是使人们超越程度不同的恐怖的思想。(6,第126~127页)

这种解释认为老子的学说旨在告诉人们如何从各种各样的恐惧中解放自己。还有,关于“自爱而不贵”(第七十二章),加岛认为:

老子告诫我们要自爱但不要自夸。夸耀自己蔑视他人就是排斥他人,不过是自私而已。当你十分珍爱自己生命的时候,你会希望将这喜悦的心情与他人分享——老子所说的就是这样的爱。(6,第147页)

由此加岛推导出了超越自私的“爱”。关于《老子》中最为著名的“报怨以德”(第六十三章)中的“德”,加岛提出了与上述对“爱”的解释相通的见解。

英译本中使用了kindness(友善之心),老子的“德”就是作为“道”的体现的“自然的趋势”。愤怒、怨恨如果听凭自然趋势之力的话,则会逐渐被化解,并且将被忘却——如此解释的话,老子的“报之以德”的意图,我们就会理解。(8,第31页)

那么,我们对于“知足者富”(第三十三章)的解释也有必要加以探讨。加岛认为:

老子主张“知足就是富有”,但老子的这句话似乎基本上被误解了。它们通常被误解为“自己满足的话就可以了”。但是实际上,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知足,才开始发现自己内心的财富”。这句话可以说是至理名言。所谓知足,就是从物质的富有转向自己心灵的富有。就是发现自己内在的潜能,不是指单纯的物质的富有,而是表达了精神上的富有和深刻,以及最为重要的“自由”。自足,在英文中多被译成self-sufficiency。我想指出在这句话中含有浓厚的the inner balance(自我内在的平衡)的语感。(3,第154~155页)

这样的解释可以说是加岛的独创。因为通过“知足”,他留意到自我内部的潜在能力,并且对开发这种潜能给予最大的关注。由此,从对《老子》的解释上获得了自信的加岛疾呼:当今的日本人需要老子。

如果有人问道“为什么说当今的日本人需要老子”,我将从《老子》当中找出一个答案,那就是“知足”二字,再加上“知足者富”这句话……我理解老子所说的“富有”是指精神世界的内容而言。任何人都需要物质的满足,老子对此并未加以否定。然而一旦衣食住得到满足,那么人们就应该发现自己的“内在的自由”。当你发现自己有一个自由的灵魂的时候,你将知道自己才是真正富足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你不再向他人谋求什么,而是探求自己内心不断涌出的那些内容。(5,第138~139页)

的确,可以说今天日本人所需要的不是更富裕的物质生活,而是精神上的满足。如何满足人们心灵上的饥饿呢?首先我们必须找回心灵的自由。只有心灵的自由才能将我们带入一个丰饶的境界。自由和丰饶通常为一体,“道”的能量只有在这种自由和丰饶中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这就是老庄崇拜者加岛的结论。

结论

以上内容介绍了老庄崇拜者加岛的诗集《无所求》之所以成为畅销书的原委。他在诗集中所要表达的不外乎是:“今天的我得到的结论是:不是以被社会所承认的价值为目的去做事,而是遵从‘自己心中的价值’去生活。这才是更重要的。”(3,第57页)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到,加岛所说的“无所求”是指不向外界索求,只向自己的内部发掘潜在的才能,他称之为“潜质”。这种潜质在人们面向外部的时候甚至自己也无法感受到。我们应该发现这种潜质并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

为什么说在自己的内部存在连我们自身都没有发现的潜质呢?所谓潜质又是指什么呢?那就是充满了宇宙的“道”,即道的能量。加岛认为,当发现自己的内部存在着“道”的时候,人们也就失去了向外部索求的需要,例如金钱、地位、名誉等。然而,为此你必须知道伟大的“道”所具有的力量之大。不再向外部索求时,内在的“道”的能量便会自然发挥出来。也就是说,“当你向外部有所追求时,就无法发现道的伟大”。相反,当不再向外部索求时,就会发现自己本身的价值。

加岛认为,自然界的种种现象,例如风的吹渡、树木的细语、花朵的绽放、虫蝶的飞舞、这些都是根源于道的作用。不过,在加岛这样谈论道的作用的时候,一个具有嘲讽意味的疑问就会出现:迄今为止人们千方百计、殚精竭虑的“作为”其本身难道不是道的作用吗?既然人类的欲望和意志其本身为人类所特有并来自于自然的话,应该说也是道的作用的结果。但是这种恶意的反问马上就会受到批驳: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人们将通过贪得无厌、随心所欲,通过以“柔弱”为耻以“刚强”为荣,通过虚荣、焦躁、战争、敌对,也应该能造出一个令人满足的世界。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无疑是因为人们自己践踏了伟大的道的作用。

附录:下面介绍一些读者对于加岛祥造诗集《无所求》的反响。由此,我们可以窥见他对《老子》的理解在现代日本社会是如何被接受的:

读者一:本诗集收录了“无所求——你就会发现你真正的需要”等,约100篇作者平日积攒下来的以“无所求”开始的诗篇。作者对我们说:“仅3分钟就可以,请尝试无所求。不可思议的事情便会随之发生”。本诗集充满了使人生活得幸福的智慧。

读者二:当我开始意识无所求时,曾经求而不得的各种事情接踵而至。我感到因为自己的追求反而失去了很多……在追求之心的背后是欲望,是自以为创造了自己人生的傲慢。而在无所求的心情的背后,会产生感谢一切事物和存在的谦逊。草、木、水、空气及阳光等。我感到即便无所求取,自己已经被赐予了所需之物,没有得到或许是因为不必要……诗中所言是与佛祖、老子之流相通的。

读者三:作者静静地描述了他通过老庄哲学到达的境界。

读者四:我的不断涌出的欲望,被这简短的诗句瞬间冷却了。这本诗集了不起。正因为今天是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所以才希望大家不分年龄、性别都一定要读读这本诗集。无所求就是接近幸福的捷径。我单凭自己是不能想到的。

读者五:“无所求就是,对现状感到知足”这是一件相当难做到的事,但我感到了我愿意尝试一下。无所求使我身心轻松,使我珍爱现在的自己,开阔了心胸,平静了内心,使我重新看到了求时视而不见的东西。……实践起来似乎有些难,但我觉得如果常记心中,这本书会在我一筹莫展时成为指路明灯。

读者六:“无所求”、“知足”的生活方式是多么难啊。要到达这个境界不易,但要在今后的时代生活,我觉得真正的“富足”大概就在这种生活方式之中。

读者七:“无所求”,我一看到这个题目便被吸住了,不由得伸出手去。无所求/于是你便做了自己的主人/因为只有你索取/你,一个乞求者/一个仆从

在这短小的诗句中,凝聚了怎样的内涵啊!爱、地位、名誉、金钱……无论哪一个,当你做了它的仆从,就有“听命于人”的恐怖。

读者八:加岛先生自开眼于英译《老子》,做了无数次阅读,甚至将住处由横滨搬到了伊那谷的乡下,一直深思老子的奥义。在最近的著作中,由对老子的介绍逐渐开始转变为更多地倾诉已成其生命一部分的老庄哲学。由于这本书的出现,我似乎感到他终于走进了现代老子思想的“无所求”的核心境界。

读者九:……瞬间就直指人心的简单的语言。不久,超过了其他新书、哲学书籍的深刻的思考开始涌现,使人开始扪心自问。淡泊的表述立刻将你带入浓重的思考。我觉得它是一本这样的诗集。

读者十:这本诗集使你懂得,停止索求,你就会看清各种事物。不必要的东西将消失,在思想上,你将做出公平的判断。回响于心中的是,弥足珍惜的一切其实就在你手中。在忙碌之中,当感到茫然若失的时候,重读这本诗集吧。

(作者单位:日本女子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孙佩霞教授翻译)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