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9日星期三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十七章》原文与中心思想解读

道德经《第十七章》原文与中心思想解读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注:誉:篆文之。信不足,有不信。由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解语】智者圣人就是这样合道如一的——所呈现的生命活动自然而然、平平常常,没有道与非道的概念和分别;其次,人通过自身实践而明了道之义理,这样就会自觉去遵循其自然的运化规律而践行;人未明道的本质内涵,而是仅从形式和现象上去进行认知,这样就自然地形成了分别观,并因...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注:誉:篆文之。信不足,有不信。由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解语】

智者圣人就是这样合道如一的——所呈现的生命活动自然而然、平平常常,没有道与非道的概念和分别;

其次,人通过自身实践而明了道之义理,这样就会自觉去遵循其自然的运化规律而践行;

人未明道的本质内涵,而是仅从形式和现象上去进行认知,这样就自然地形成了分别观,并因此推崇它、赞誉它;

再次,人不仅完全不明至简至易的大道之理,而且还认为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玄不可知,这样便因无法企及而敬畏它、惧怕它;

最后,人完全偏执于自我的主观意识,否定道之绝对真理的存在,因此其思想言行也就自然地体现出轻慢它、背离它。

这样,人就会因主观观念、观点和概念的分别而不能整体地映现自然的客观存在,无法呈现自然无为的思想言行;甚至会因偏执于自我的主观观念而彻底否定道之绝对真理的存在,违背自然的运化发展规律。

正是因为大智慧者与道合一的实相智慧如实地映现一切存在,因分别智的展现,自然地合于事物的运化规律,而达成事物自然运化的结果;无为地应对自然及社会中的各种关系,而成就整体性的和谐。

像这样无为而成,成而不有,社会中的人们对于大智慧者所展现的思想言行,皆认为是与己无别、平平常常的;而自然无为之性即实相智慧,是人人都具有的本然存在。原本就没有道和智慧的概念,也没有出离本我之性的道和智慧的存在。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