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1日星期二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42章 道生一》原文、译文、注释、释义解读

道德经《第42章 道生一》原文、译文、注释、释义解读

第42章 道生一【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1]阴而抱[2]阳,冲气[3]以为和[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5]者不得其死[6]吾将以为教父[7]。【译文】道生最小的一,一发展成二,二再发展成三,三再发展成四、发展成五、…、发展成万物。植物种子必须埋在阴处才能向着阳...

第42章 道生一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1]阴而抱[2]阳,冲气[3]以为和[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5]者不得其死[6]吾将以为教父[7]。

【译文】

道生最小的一,一发展成二,二再发展成三,三再发展成四、发展成五、…、发展成万物。植物种子必须埋在阴处才能向着阳光生长,暴露在阳光下相反死去,水和阳光结合才有利于成长,只有水或只有阳光,要么淹死要么旱死。人们都厌恶“孤”、“寡”、“不谷”这些不好的字词,而王公却用这些字称呼自己。为什么王公们这么称呼?因为万事万物都在发展变化,削弱它反而得到加强,加强它反而遭到削弱。别人教给圣人的我也教给圣人,别人不教的,比如,强硬的人不得好死这些道理,我将把它作为教学内容。

【注释】

[1]负:《说文》解释:“负,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

[2]抱:抱于前。综合[1][2],“负阴而抱阳”表示依据阴向往阳。

[3]《说文》解释:“气,云气也。”

[4]和:见第2章注释[3],这里取第二个意义:配合得当。

[5]梁:栋梁,强木也。

[6]不得其死:死于床者得其死所。

[7]《说文》解释:“父,矩也。先导也。”规矩的意思。教父,传授给别人的规矩。

【翻译说明】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22章已经说明,形容词可以量化为一,二,三,四,五……这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意思就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可以表现为数的变化,量的增长:

人的成功可量化,从一长到二长到三……从缺到全;

认知正确度可量化,从一长到二长到三……从枉到直;

地势可量化,从一长到二长到三……从低凹到凸起;

积水深度可量化,从一长到二长到三……从亏到盈;

新旧程度可量化,从一长到二长到三……从新到旧;

物质多少可量化,从一长到二长到三……从少到多;

收获可量化,从一长到二长到三……从失到得;

知识可量化,从一长到二长到三……从迷惑到知晓。

这些变化反映了天下万事万物都在成长,在发展,在增大。见第84章。

老子的“形容词可以量化”的思想是真正的科学萌芽,这个思想怎么赞誉都不为过,老子的后代子孙把这些文字传承了下来,遗憾的是,却没有正确地理解这些文字的意义,把“道”、“一”、“二”、“三”分别地理解成“哲学概念”、“大一统”、“阴阳”、“多”。老子超出自己的时代太远,远到无人能懂。

我们不禁要问:老子《道德经》中有如此之多的思想,每个思想又如此之伟大,它们虽然得到了传承,然而却没有得到正确传承,原因是什么?

我们的观点是:中华文明太早认识到“和”的重要性,为了“和”[1],为了黄帝的那个“阶于道几于神”的“一”(号令统一)[2],太早禁止了争论[3],即不争,而不争恰好又是老子极力主张的思想,某种程度上说,老子自己打败了自己。

2.负阴而抱阳

在整个《道德经》中,“阴”、“阳”二字只在本章出现了一次,其他地方不见任何论述,相反,“道”、“无为”、“强”、“弱”等重要字词在多处从不同角度加以论述,可见“阴”、“阳”二字在《道德经》中的地位并不高,因而,它们所代表的意义也不会太深太远,取其本义即可,即“阴”表示阴暗,“阳”表示阳光充足。

从生物科学我们知道,植物都向着阳光充足的地方生长,以实现光合作用。

阴、阳二字在《易》中的地位可能很突出,在《道德经》中的地位并不高,不能把它们在《易》中的地位平移到《道德经》中来。

3.冲气以为和

“冲”与水有关。“气”与云气有关,而云气则是蒸发来的,蒸发因阳光照射所致。“冲气”二字结合在一起,表示水和阳光,它们是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可偏废的两个要素,因而“以为和”。

4.吾将以为教父

从老子最后一句话“吾将以为教父”看,在老子所认识的所有道理中,“强梁者不得其死”应该在他的印象中最深刻,否则,他不会说“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这句话。这句话近似于诅咒,可见他对“强”多么厌恶,类似的看法在第76章中也有表示,与之相近的“勇于敢”(见第73章)也被他当做坏事。反之,族成为了世界最伟大的、不可战胜的民族。像水一样柔弱的东西老子很欣赏(见第8、40、76章),柔弱胜刚强(见第36、78章)。见第88章。

【中心思想】

很多事情,削弱反而得到加强,加强反而遭到削弱。

【注释】

[1]“和”目的是为了“号令统一”。

[2]见《六韬·文韬》。正因为黄帝的“一”,即“号令统一”,才使得华夏民

[3]科学需要争论,甚至需要激烈争论。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