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星期四
首页/文史百科/《续齐谐记》(小说故事梗概_内容介绍)

《续齐谐记》(小说故事梗概_内容介绍)

志怪小说集。南朝梁吴均撰,一卷。 《隋书·经籍志》、两《唐志》、 《宋志》、 《四库全书总目》均有著录。 《新唐志》误作吴筠撰。 《崇文总目》和《日本国见在书目》作三卷。常见的版本有《古今逸史》本、《广汉魏丛书》本、 《增订汉魏丛书》本、《顾氏文房小说》本、《五朝小说》本、《虞初志》本、陶珽《说郛》本等,均为一卷,十七篇。又《文字蒙求》、 《事类赋注》、 《...

志怪小说集。南朝梁吴均撰,一卷。 《隋书·经籍志》、两《唐志》、 《宋志》、 《四库全书总目》均有著录。 《新唐志》误作吴筠撰。 《崇文总目》和《日本国见在书目》作三卷。常见的版本有《古今逸史》本、《广汉魏丛书》本、 《增订汉魏丛书》本、《顾氏文房小说》本、《五朝小说》本、《虞初志》本、陶珽《说郛》本等,均为一卷,十七篇。又《文字蒙求》、 《事类赋注》、 《太平御览》、洪兴祖注《韩昌黎全集》等书中有征引此书遗文,多不载今流行本,故知该书流传中已散佚不少,今本已非其原貌。

该书为什么题名《续齐谐记》?其说不一。元代陆友《续齐谐记》跋以为此书乃续《庄子》齐谐。(《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 《虞初志》载《续齐谐记》跋以为“均先有《齐谐记》一卷,在唐已失传……均盖自续其书,非祖东阳也。”今人多不从其说。东阳,即东阳无疑,南朝宋人,曾撰《齐谐记》七卷,唐前史志均有著录,宋时亡佚。本书乃续东阳无疑《齐谐记》。

今存《续齐谐记》十七篇故事,多有佳制。就其所记神鬼怪异内容看,大都暗含某些社会问题,如《紫荆树》篇:

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赀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 “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顦顇,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合财宝,遂为孝门。真仕至大中大夫。

紫荆树有感于田真兄弟三人分家枯而复荣,死而复生,这个情节奇异而饶有趣味。作者着眼于同胞兄弟在封建大家庭中应该和睦相处、同舟共济,而对田氏兄弟的做法表示非议,这种主题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因此,这个故事能得到长期而广泛的流传。不过,故事结尾, “真仕至大中大夫”一句,带有士大夫思想的酸臭味,却大煞风景。另外, 《魏明帝游洛水》条也是一篇情味具足的好故事:

魏明帝游洛水,水中有白獭数头,美静可怜,见人辄去。帝欲见之,终莫能遂。侍中徐景山曰: “獭嗜鲻鱼,乃不避死。”画板作两生鲻鱼,悬置岸上,于是群獭竞逐,一时执得,帝甚佳之,曰: “闻卿善画,何其妙也!”答曰: “臣未尝执笔,然人之所作,可遮几耳。”帝曰:“是善用所长。”

此文前半部分赞扬徐景山善画而不直言。徐用两生鲻鱼画引得群獭登岸竞逐,这个情节真是妙不可言。篇末点出景山善画,艺绝于一仅鲻鱼而已,使明帝悟出“善用所长”的道理,蕴含着国家用人,臣民各司其职,也应避其所短,就其所长,思想隐曲而深刻。这个故事,今天看来,也有认识意义。

不过,最能显示《续齐谐记》思想内容特色的还是书中六篇专记民间时俗来历的传说和故事。这六篇是: 《张成》条记民间正月十五日家家吃白膏粥,原来是为了祭蚕神。 《上已曲水》条记三月三日曲水节的来由,挚虞和束皙的解释各有所本,足资民俗学家研究参考。《五花丝粽》条记端午节民间吃粽子,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成武丁》条记富有诗意的七夕节。 《费长房》条记九月九日重阳节佩戴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可以免灾。 《邓绍》条记八月且作明眼袋的风俗,颇有仙人生活风味。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有关民间习俗节日的记载,大都有故事,有情节。它反映人民群众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谱写人民的意愿,表现了人民的审美趣味。如下面一条:

吴县张成,夜起,忽见一妇人,立於宅上南角,举手招成,成即就之。妇人曰:“此地是君家蚕室,我即是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於上,祭我也,必当令君蚕桑百倍。”言绝失之。成如言做膏粥,自此后,大得蚕。今正月半作白膏粥自此始也。

养蚕人都希望蚕丰收,而蚕神化为妇人,只要祭以白膏粥,便可使蚕桑百倍,这廉价的祭礼和高额的许诺,反映人民对自己劳动成果的高标准希求,理想而又不脱离实际,朴素而又充满幻想。

七夕,是我国古代的妇女节,它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后来演化为民间传说,见于旧籍记载的有十几种,纷文歧说,大都附会于天神仙子。 《史记·天官书》说: “织女,天女孙也。”明冯京《月令广义·七月令》引《小说》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机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这是比较完整的关于牛郎织女故事的记载,七夕相会大约是其演化为民间传说以后才有的一个细节,七月七日也就成为妇女的一个节日,由此便有妇女们为庆祝这个节日而生出的种种活动。《荆楚岁时记》云: “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但是,和以上这些记载比较起来,本书《成武丁》条的故事更富有民间幻想小说的意味。兹引全文如下:

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 “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问曰:“织女何事渡河?去当何还?”答曰: “织女暂诣牵牛。吾后三年当还。”明日,失武丁。至今云织女嫁牵牛

因为天上有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所以人间才有七夕节,但七夕相会是否真的呢?本篇通过仙人下凡,向人间述说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加以证实。文中写其弟发问: “织女何事渡河?去当何还?”表现人间的好奇和无知,活灵活现。而仙人答语: “织女暂诣牵牛。”语气肯定而有权威性,使人信而不疑。这种沟通人间天上,借以说明七夕节来历的写法,别有一番风味。

《续齐谐记》中的大多数故事,不仅内容好,思想好,艺术上也别具特色。而最能显示其艺术成就的,应该说是书中的两篇长文,即《阳羡书生》*和《清溪庙神》。《阳羡书生》见另条,此不多赘。 《清溪庙神》是一个人神恋爱的故事。清溪女姑耐不住神庙里的孤寂,要到人间寻找理想的爱情生活,恰恰遇上为宦离家而怅然思归的赵文韶,哀怨的歌声,把两位有情人(女姑虽然是神,但她以人的形貌出现,表现的是人的感情)的心联结在一起,双方对唱互相倾诉心曲,表达了封建时代女子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强烈追求和向往。故事按事件发生的时间次序依次写来,先是赵文韶“倚门独唱《西乌夜飞》”;再写王家娘子“闻君歌声,故来相诣”;三则“女为酌两三弹,泠泠更增楚绝”,发出“何意空相守”的哀叹,于是“相伫燕寝”, “四更别去”;最后因文韶偶至清溪庙上,才知王家娘子就是清溪庙神,故事豁然开朗。全篇句句写情,语言清丽婉转,情韵具足,意味深长。达到了以情感人的艺术效果。汤显祖评其为“骚艳多风,得《九歌》如余意。”是言之不虚的。

《续齐谐记》在思想和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早就为人们所注意。书中故事常被唐宋人引为典据,可见其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为“小说之表表者”;鲁迅赞吴均为小说“亦卓然可观”。它在我国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