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乐府诗集/《乐府诗集》之女性意识

《乐府诗集》之女性意识

《乐府诗集》之女性意识○赫灵华在男女平等的大原则上,中国的妇女姐妹是人类妇女发展史上最幸福的一族。但在红尘滚滚的世界里,她们也时时刻刻面临着如何应对诱惑、压力、挑战等问题,面临着如何提高能力、意识、修为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幸福就会变成痛苦,喜剧就会变成悲剧,成功就会变成失败。当然,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有千条万条,但认真读一读《乐府诗集》也不失为一条小...

《乐府诗集》之女性意识

○赫灵华

在男女平等的大原则上,中国的妇女姐妹是人类妇女发展史上最幸福的一族。但在红尘滚滚的世界里,她们也时时刻刻面临着如何应对诱惑、压力、挑战等问题,面临着如何提高能力、意识、修为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幸福就会变成痛苦,喜剧就会变成悲剧,成功就会变成失败。当然,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有千条万条,但认真读一读《乐府诗集》也不失为一条小径,还可能收到“小径通幽处,别有洞天开”的效果。

《乐府诗集》由北宋时期的郭茂倩整理编辑而成,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余首。乐府诗是在民间土壤中生长出来的鲜活的诗歌力量,展现和塑造了很多生动的艺术形象,尤以女性形象引人注目。她们质朴而活泼、纯情而自然,敢于大胆表露心声,执着于爱情信仰,没有功名的追求、利益的羁绊,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平等意识都已经开始觉醒。如果直面《乐府诗集》中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及她们所展现出来的女性意识、女性风采,我们今天的许多女性可能会汗颜低头。

下面,我们就看一看《乐府诗集》之女性意识中的最朴素的几项内容,因为越朴素、越日常、越世俗,越能给我们以启发。

一、拿得起放得下的情感张力

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它神秘热烈,它浪漫自由,它温暖美丽,但它也是人世间最纠结的情感,一旦它不单纯那就是罪恶,不专一就是残忍,不对等就是自私。爱情作为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乐府诗着重表现的一种情感。这些爱情诗篇多来自民间,或者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热情而直率,真挚而大胆。《乐府诗集》中鼓吹曲辞收录的《上邪》就是一篇指天为誓的千古绝唱:“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估计看过琼瑶的《还珠格格》的朋友对这句诗一定不陌生,紫薇曾经对尔康许下诺言: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事实上,这句诗的来源是汉乐府,而并非琼瑶原创。这首诗用语奇警,别开生面。主人公像是对天盟誓,又像是祈求上苍保佑,愿自己能与意中人结为终身伴侣。接着一连举出五种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作为假设:高山变为平地,江河干涸无水,冬天雷声轰鸣,夏天大雪纷飞,天地合一。最永久的存在物发生了巨变,最永恒的规律发生了怪变,宇宙发生了毁灭性的灾变,这五种情况同时发生了,我才能和你断绝爱恋!女子的情感如火山喷发,如江河奔腾,爱得热烈,爱得深沉,爱得专一,爱得执着,抒发了海枯石烂不变心的坚贞爱情。这种对爱情的直率追求和直抒胸臆,让我们今人都自愧不如。

鼓吹曲辞中的另一首《有所思》表现了一位未婚女子由爱变恨的内心变化。爱的时候可以义无反顾,恨的时候也可以果断决绝。诗中写道:“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狶!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女主人公思念的情郎远在大海的南边,她精心准备了珍贵的礼物“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当她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之中时,听说对方有了二心,她马上把礼物“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果断地割舍情思,毁掉信物,连灰都不留,发誓与之决裂:“从今以往,勿复相思。”但是感情不是一扯就断,当她做完这些之后,不由回忆起初恋时的甜蜜,内心痛苦而矛盾,将失恋后女性的复杂心理刻画得更加真实。她爱得热烈,恨得痛切,她的选择是痛苦的,同时也是斩钉截铁的。正如《诗经》中的“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对海誓山盟的背叛怎能不让人心生怨恨?《有所思》一改以往诗歌秉承的“怨而不怒”的态度,表达了“怨而怒矣”的心理,展现了一位真正敢爱敢恨的坚强女性。

汉乐府中还有一首《白头吟》,《西京杂记》认为它是汉代才女卓文君所作,但学术界尚无定论。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爱情佳话流传已久,当年无钱无势的司马相如恋慕临邛首富卓王孙之女卓文君,弹奏了《凤求凰》示爱:“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卓文君不顾世俗观念,义无反顾与司马相如私奔,回到司马相如家徒四壁的成都老家,靠当垆卖酒为生。在那个年代,这就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女性革命,为了爱情能够毅然决然舍弃所有,勇气可嘉。后来还是靠着卓王孙的帮助,他们的生活才有所改善。但司马相如发迹后,渐渐耽于享乐,还准备娶茂陵的一个女子为妾,卓文君得知消息后写下了这首《白头吟》,使得司马相如打消了娶妾的念头。诗歌开篇写道:“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用皑皑白雪和皎洁月光这两种纯洁之物来象征爱情,这也是女子对爱情的美好憧憬。然而当她“闻君有两意”,男人亵渎了纯洁的爱情时,马上“故来相决绝”。决绝的方式是“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一起喝下绝交酒,翌日就在护城河边分手。刚烈的她分手后,独自徘徊在护城河边,心里“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无须哭闹争吵博取同情,那样只会贬低了自己。她的爱情理想是“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但是当这爱情理想无法实现的时候,也无须挽留。诗歌最后写道:“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男人应该以情意为重,钱财是不能比拟感情的。这句说明男子是见利忘义之人,也无须留恋,离开他也是一种解脱。诗中的女子不是逆来顺受的弃妇,而是一个敢做敢当的女性,对三心二意的丈夫表现决绝,付出的时候够热烈,遭遇背叛的时候也够洒脱。

关于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婚姻变故,还有一个民间流传的小故事。话说做了侍中郎的司马相如在繁华盛世、纸醉金迷中渐渐把持不住,有了娶妾的念头。司马相如给卓文君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亿岂不是表示夫君对自己“无意”的暗示,已毫无留念?文君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三四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念,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火红,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惊叹妻子的才华横溢。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卓文君靠自己的才情和智慧挽救了自己的婚姻。不管这个故事是不是发生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身上,也不管《白头吟》是否出自卓文君之手,这都是一个女子真实的心声,是对负心男人无情的控诉。把它们放在卓文君身上可能更有代表性吧!毕竟他们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乐府诗集》中的这几首汉乐府,塑造了在封建社会中并不多见的敢爱敢恨、拿得起放得下的女性,她们由隐忍到犹豫再到决绝,女性的主体意识正在觉醒。作为现代女性也从中获得许多共鸣:一个女人想要一场对等的婚姻,除了志趣相投,三观相符,还要不断提升自己,自尊、自立、自信、自强,不依附于任何人,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活出自己的模样!

二、拒绝权贵诱惑的爱情坚守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中收录的《孔雀东南飞》就是这样一曲爱情悲歌。《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叙事诗中的第一长篇,也是乐府诗歌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讲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婚姻悲剧。原本恩爱的夫妻,却被外力活活拆散。焦母不喜欢兰芝,她不得不回到娘家,刘兄逼她改嫁,太守家又强迫兰芝成婚。无奈之下,刘兰芝和焦仲卿最后双双自杀,以死来反抗包办婚姻,表白了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恋之情。

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说明兰芝是个心灵手巧、知书达理的女子,嫁到焦家后,日夜操劳,守节专一。然而焦母不喜欢她,因为她“举动自专由”,意思是说她行动自作主张,举动任性,不听尊长指挥。面对刁蛮婆婆的示威,刘兰芝从容不迫、镇定自若,自请“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态度坚强、持重;被休之后,兄长贪慕权势,不惜以牺牲妹妹做交易来换取个人的好处,逼兰芝改嫁。兰芝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面对权势富贵的逼诱,她心如明镜,不为所动,佯装许诺,却暗自谋划以死殉情,这都说明了她性格刚烈而具有反抗精神的一面。此外,她还富有人情味,无论是告别阿母,辞别小姑,还是离别仲卿,语语情真、句句情切,显示了她待人以诚的善良的内心世界。刘兰芝面对外在压力对爱情的阻挠,即使被迫妥协于封建家长的专制,她也依旧选择了捍卫尊严。殉情时,“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义无反顾,忠于爱情。正像她对焦仲卿说的那样:“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两人殉情之后,合葬的墓地里,松柏、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鸳鸯在其中“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诗歌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美好的愿望,二人生前不能相守,死后却能“相向鸣”,既肯定和称颂了刘兰芝夫妇奋力抗争封建礼教和权贵势力的正义性和合理性,也给后世的反叛者以鼓舞和激励。

和悲情的刘兰芝相比,《乐府诗集》中收录的《陌上桑》和《羽林郎》中的女主人公更具个性。她们机智聪慧,勇于反抗权贵,不仅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陌上桑》讲述了一个民间美女罗敷在城南采桑,遭到使君调戏而严词拒绝的故事。故事的原型最早见于刘向《列女传》中的《秋胡戏妻》:秋胡娶妻五日就外出为官,五年之后才返乡。回家路上,秋胡遇见一位采桑女子。她的美貌使秋胡怦然心动,秋胡下车对采桑女说:“力田不如逢丰年,力桑不如见国卿,吾有金,愿以与夫人。”女子坚决不从,秋胡只好作罢。回到家里,母亲让他妻子出来相见,一位容貌美丽、面带喜悦和娇羞的女子从屋里出来,原来正是秋胡路上调戏的那位采桑女。妻子不料自己等待多年的丈夫竟是个好色的负心汉,便含恨投河而死。《陌上桑》可以说是《秋胡戏妻》的故事流变,作品将秋胡之妻投河自尽的悲剧改为罗敷成功反抗权贵的喜剧。诗中对罗敷的美貌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并通过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罗敷之美,没有一句语言涉及罗敷的容貌,而是写了旁人看到罗敷之后的反应:“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大家都被罗敷的惊人美貌所吸引,为之倾倒,说明了美色的可贵和人们爱慕美色的天性。但像使君一样卑鄙无耻的好色之徒,一见罗敷,顿生邪念,刚开始停马不前,继而派小吏追问,最后要求共载,威胁利诱,步步紧逼,肮脏的灵魂暴露无遗。罗敷一个弱女子,如何摆脱权倾一时的使君呢?罗敷巧妙地用“夸夫”的方式作答,向使君描绘出一个官居要职、春风得意的夫婿形象。“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以此拒绝使君的无耻要求,表现了她不慕荣华、不事权贵的高洁品质。罗敷不但容貌出众,还聪慧勇敢,能够抓住使君惧怕权势的心理故意夸耀自己的丈夫,制服对方。她的勤劳、机智,寄托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美好理想,她的坚贞、自爱也为今天的女性树立了榜样。

和罗敷一样具有反抗精神的还有《羽林郎》中的卖酒女胡姬。诗歌开篇介绍了故事的梗概:“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霍将军的门人冯子都,曾经依仗将军的势力,调笑当垆卖酒的胡姬。接下来从胡姬的年龄、服装、首饰、发髻各方面着力铺陈,烘托胡姬的美貌艳丽。豪奴派头十足,驾着车马而来,一进酒坊,便径直走近胡姬,要酒要菜。胡姬提着玉壶给他斟酒,用精致的金盘盛了鲤鱼肉片给他上菜。他酒酣菜饱之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欲火,公然对胡姬调戏:送给胡姬一面青铜镜,把青铜镜系在胡姬的红罗衣上。面对豪奴动手动脚的轻薄举动,胡姬奋起反抗,“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然后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男人总是喜欢新妇,而女子却永远忠于旧情;人生就是这样,相遇有早有晚,人有新有故,我对我的故人无论贵贱都不会辜负于他。)这四句话既谴责了豪奴的轻浮,也表达了胡姬对于爱情的忠贞。诗歌的最后两句“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多谢您的好意,但是,您爱我也是白爱了!)“多谢”表面上是感谢,实际上是谢绝,柔中带刚,恰到好处,既使对方死了心,也没让对方太难堪。胡姬的这几句话,态度是坚决的,方式是委婉的,可见其智计过人、才思敏捷。题目《羽林郎》是指汉代皇家禁卫军中的将领,所以它谴责的范围不仅仅是一个道德败坏的冯子都,还是整个上层权势者;胡姬作为一个孤立无援的卖酒弱女子,她的反抗也不仅仅是坚守节操,忠于前夫,还表达了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对封建权势的蔑视和挑战。《羽林郎》和《陌上桑》在主题表达上颇有相似之处。

《乐府诗集》中塑造的这些矢志不渝的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她们温柔却不屈从,美丽却不盲从,聪慧而执着,热烈而刚强。在面对情感的变故或权贵的诱惑时,能够忠于内心,勇于表达。她们不仅仅是为自己的爱情而抗争,也是潜在地为女性地位的提升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做出自己的努力。

三、巾帼不让须眉的自强意识

说到“巾帼不让须眉”,大家马上能想起花木兰的故事,《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木兰辞》讲述了少女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出生入死十二载,凯旋后谢绝官职的传奇故事。很多评论中强调木兰替父从军,是为父尽孝、为国尽忠,忠孝两全、忠君爱国,这固然有道理,但透过儒家文化的阐释,我们还能发现,《木兰辞》中蕴含着女性意识的萌芽与觉醒。因为《木兰辞》是北朝民歌,相对于中原文化而言,在男女观念上相对开放一些。魏晋南北朝虽然是一个政治动荡的年代,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一个人格自由独立、思想活跃开放的时代,这也是《木兰辞》得以诞生的时代契机。

中国封建社会是以男权为中心的,强调“男治乎外,女治乎内”,女子无权像男子那样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譬如科举考试、出仕做官、行军作战等。在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下,木兰想要替父从军,以一个女性的面目和身份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她只能女扮男装,其实,她是作为一名“男性”实现了她的“忠孝”。女扮男装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男权社会的一种屈从,但木兰毕竟还是以女性的真实身份完成了本应是男性该完成的任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以想象,一个女性要在这样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克服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不但生存下来,还勇往直前、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表现得比男性更出色,这是十分困难的。但木兰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有着不输男性的自信和勇敢,能够跳出当时社会给女性预设好的框架,否定了性别决定能力、性别决定尊卑的偏见,体现出女性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木兰的形象和人们印象中的传统封建社会的女性形象是截然不同的。传统封建礼教的三从四德已经把女性们束缚在条条框框之中,她们可以成为别人的女儿、妻子、母亲,但是她们不能做真实的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凯旋的木兰,面对男权社会最高的象征可汗,她不卑不亢;对于封赏她为尚书郎的决定,她断然拒绝。木兰敢于说出自己的心声,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一位独立自强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

《木兰辞》的最后一段:“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中的时候,雄兔两只前脚不停地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但当两只兔子在地上跑的时候,就很难区分出它们的雌雄了。)前两句说明男女在客观上,特别是生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后两句则表明如果让他们获得同样的表现机会,两者是无法分出高下的。因此,这段话绝不仅仅只是收尾之词,更是点睛之笔,是对木兰独立意识、平等意识、自我意识的一个升华。

在《木兰辞》之后,讲述木兰故事的作品层出不穷,从最初的民歌发展到戏曲、小说、话剧、电视剧、电影、动画片等,木兰故事的演变过程折射着文化的变迁,不同时期显现着不同的时代特征。明代徐渭《雌木兰替父从军》中极力赞扬花木兰是一个奇女子,公开表达了对女子地位的肯定和认可;到了近代,梅兰芳的京剧《木兰从军》,则更强烈地鼓舞了广大女性反抗封建礼教的斗志,增强了她们追求自身解放的信心;到了当代,豫剧《花木兰》唱出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心声,显示了女性当家作主的喜悦和自豪,标志着女子追求独立和解放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美国迪士尼的动画片《花木兰》更是宣扬了女性要实现自我价值、证明自身能力的女权意识。总之,从古到今,对木兰故事的主题表现逐渐由忠孝观念向追求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方向发展。可以说,木兰身上体现出来的平等、自强、独立的自主意识深远地影响着后代女性,在女性解放的道路上可谓光焰万里,泽被后世。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诗词曲赋中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女性形象。《乐府诗集》中的女性也非常具有代表性,除了那些任劳任怨、忍辱负重的贤妻良母和那些被压抑、被损害、被抛弃的弃妇悲妇,聪慧美丽的机智姑娘、果敢坚决的刚毅妇女、情真意切的青年女子、勇于反抗的女性斗士、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她们是《乐府诗集》中更加光彩照人的亮点。几千年来,中国诗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经历了太多抗争,从最初的懵懂萌芽,到逐渐觉醒,再到独立人格的追求和女性价值的实现,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的女性要从中汲取力量,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努力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演绎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yuefushi/20230416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