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星期日
首页/英国诗歌赏析/《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诗歌赏析

《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诗歌赏析

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约翰·德莱顿是17世纪后40年的重要文人,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中最为重大的事件或思潮,对政治、宗教、哲学、艺术等,他都发表自己的主张。他写诗歌、戏剧、散文、评论,并翻译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著作。他的论著《论戏剧诗》开创了英国文论批评的传统,他因此被誉为“英国文论批评之父”。文学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德莱顿时代”。...

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

约翰·德莱顿是17世纪后40年的重要文人,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中最为重大的事件或思潮,对政治、宗教、哲学、艺术等,他都发表自己的主张。他写诗歌、戏剧、散文、评论,并翻译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著作。他的论著《论戏剧诗》开创了英国文论批评的传统,他因此被誉为“英国文论批评之父”。文学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德莱顿时代”。

德莱顿的父母支持国会而反对国王。他小时受到很好的教育,先入西敏学校读书,然后进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接受严格的古典文化教育。王政复辟时期查理二世返英登基,他拥戴国王。

德莱顿在1670年被封为“桂冠诗人”。他早期的诗歌很少抒发个人情感,而总是关注时代,诗歌的主题都是当时人们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国王加冕、军事胜利、政治危机、伦敦大火等等,如《奇异的年代》《纪念护国公逝世的英雄诗》等。这一时期较为成功的作品有《亚历山大的宴会》和《颂歌,为圣赛西莉亚节而作,一六八七年》。诗歌创作的后期,他转而写讽刺诗,主要作品为政治讽刺诗《阿伯沙龙和阿基托弗尔》。

德莱顿的诗多用英雄双行体写成,他能娴熟地运用这一诗体,或抒情,或雄辩,或叙事。经他在各类诗歌中的广泛应用,这一诗体成为18世纪诗歌中最为盛行的诗歌形式,直接影响了蒲柏的诗歌创作。

快乐的一分钟

不,可怜的创痛的心,别试图改变;

还是忍受着痛苦,别离开她身边。

我眼睛多欢喜,见她如此有魅力,

我可以死在她身边,不能没她而呼吸。

她见我憔悴,发出轻柔的长吁,

这会偿付我痛苦的代价而有余。

当心,冷酷的美人啊,你对我微笑,

你那慈悲的一瞧会把我毁掉。

爱神为我储存着快乐的一分钟,

她给我苦痛,会结束我的苦痛;

从此不再有不快的日子来到,

年代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溜掉:

丘比特会守门,使我们更加欢快,

把抓人的时间和死亡关在门外:

时间和死亡会离开,飞去时这样说,

爱神找到了方法,用死替代活。

颂歌,为圣赛西莉亚节而作,一六八七年[1]

从和谐的乐音,从天国和谐的乐音

开始了整个宇宙的构成:

当初大自然还处在一大堆

互相冲突的微粒下面,

还不能把她的头儿抬起来,

从高处传来了悦耳的嗓音,

起来,不如死人的你们!

于是冷和热,干燥和湿润,

都按序跃上各自的方位,

服从于音乐的无上权威。

从和谐的乐音,从天国和谐的乐音

开始了整个宇宙的构成:

从和谐的乐音到和谐的乐音,

通过一切音符的全部流程,

把整个音域归结为“人”。

哪一种热情不能随音乐消长?

一旦犹八把龟壳琴奏响,[2]

他的兄弟们便环立静听,

惊叹不起,竟匍匐在地上,

虔诚地膜拜这天国的乐音。

他们想:至少有一个神灵

藏身在空心的弦琴里,这样,

那琴声才如此甜美,悠扬。

哪一种热情不能随音乐消长?

号角嘹亮的高音

催我们拔刀出鞘,

尖厉愤怒的角声

是誓死作战的警号。

鼓声咚咚,咚咚,咚咚,

如雷鸣发出号召:

“听啊,敌人已来到!

撤退太晚了,冲啊,向前冲!”

泣诉般婉转的笛曲

以袅袅弱音透露

恋人绝望的痛苦,

他们的哀歌由诗琴鸣啭低诉。

尖声的小提琴直抒

他们嫉妒的痛楚和绝望,

义愤填膺,怒火满腔,

创痛深切,激情高昂,

为了那倨傲的美女。

但是啊!哪一种艺术能教导,

哪一种人的声音能比得了

这神圣风琴的歌赞?

这音调激起圣洁的爱情,

这乐曲高高地飞向上天,

去改善天使的合唱声。

俄耳甫斯能够使野兽臣服,

使树木拔出自己的根须

跟着里拉琴走去,

可赛西莉亚创造了更辉煌的奇迹:

当她把发声的气流注入了风琴,

有一位天使听见了,顿时现身——

把人间错当作天庭!

大合唱

凭借着神圣歌曲的力量

众天体开始运行,

对天上的一切生灵歌唱

伟大造物者的丰功。

等到那可怕的最后时节

来把这崩裂的场面吞灭,

号角就会在高空吹响,

死者将复生,生者将死亡,

音乐把天宇离析成原样。

【注释】

[1]圣赛西莉亚(?—230?),罗马的基督教女殉教者。据说她发明了风琴,能吸引一位天使从天而降来倾听她弹奏。因拒绝崇拜罗马诸神而被斩首。后来她被尊崇为保护音乐的圣徒。英国诗人乔叟在《坎特伯雷故事》中《第二个尼姑的故事》里讲了关于她的故事。1863年在伦敦成立了一个音乐团体,每年11月22日为纪念她的殉难日即圣赛西莉亚节,演奏一次专门为节日谱写的大合唱曲。1687年诗人德莱顿为此节日写了《颂歌,为圣赛西莉亚节而作,一六八七年》。1697年,德莱顿又为此节日写了颂歌《亚历山大的宴会》。诗人蒲柏于1708年为此节日写了颂歌,但没有在节日公演。

[2]《圣经·旧约·创世记》第四章第二十一节:“犹八是弹琴、吹笛的人的祖师。”又,据希腊神话,宙斯和迈亚之子赫耳墨斯,在山洞的入口处杀死了一只大乌龟,在龟壳上安几根羊肠作弦,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里拉琴。所以英语中“龟壳”又是古希腊里拉琴的别称。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