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星期三
首页/经典文章/《谏逐客书》经典散文与赏析

《谏逐客书》经典散文与赏析

谏逐客书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

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彊。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彊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

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彊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

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

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彊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说明

李斯在写这篇文章时,必是先想到了他置于篇末的几句话:“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自信以此三条为理由,可以打动秦王。于是他便以“赋”的手法来安排整篇文章了:“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之下用了一大段列举秦用客卿而强大的史实,本地风光,自然容易打动秦王。此段发挥的正是“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的道理。下面一段铺陈秦王所爱的色、乐、珠、玉无不产于他国,用以反衬秦王取“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措施的不当。发挥的正是“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的道理。紧接着便建议秦王“不却众庶”,不要“却宾客以业诸侯”,发挥的正是“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的道理。三段“赋”以后,李斯便将三条理由作为总结而结束全文。我们这里忖度的是作者的构思过程和谋篇之法,也就是刘勰所谓的“文心”,相信“虽不中亦不远”,与李斯这位“才士之用心”是可以基本符合的。

集评

刘勰曰:范雎之言事,李斯之止逐客,并烦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

——《文心雕龙·论说》

归有光曰:文章用意庸,易起人厌;须出人意表,方为高手。如李斯《谏逐客书》,借人扬己,以小喻大,另是一种巧思。能打破此等关窍,下笔自惊世骇俗矣。

——《文章指南·仁集》

金圣叹曰:自首至尾,落落只写大意。初并无意为文,看他起便一直径起,往便一直径往,转便径转,接便径接。后来文人无数笔法,对此一毫俱用不着。然正是后来无数笔法之祖也。

——《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四

林云铭曰:李斯既在逐中,其上书似不便作谏止语。故第一段以秦往事藉客成功动之;第二段以秦所宝诸物皆出异国,而用人独否驳之;第三段以古帝王能广收众益,而秦不然形之;第四段以客为诸侯用,能害秦国恐之。利害凿凿可睹,不必请除其令而令自除,乃不谏止之谏止也。细玩行文,落笔时胸中必有一段无因见逐、不能自平之气,故不禁其拉杂错综,忽而正说,忽而倒说,忽而复说,莫可端倪。如此所以为佳。李斯人品本不足道,然是篇犹可节取者,以持论近正,所谓不以人废言也。

——《古文析义·初编》卷三

何焯曰:只“昔”字、“今”字对照两大段文字。前举先世之典,以事证;后就秦王一身,以物喻。即小见大,于人情尤易通也​‍‌‍​‍‌‍‌‍​‍​‍‌‍​‍‌‍​‍​‍‌‍​‍‌​‍​‍​‍‌‍​‍​‍​‍‌‍‌‍‌‍‌‍​‍‌‍​‍​​‍​‍​‍​‍​‍​‍​‍‌‍​‍‌‍​‍‌‍‌‍‌‍​。

——《义门读书记》卷四十九

吴楚材等曰:此先秦古书也。中间两三节,一反一复,一起一伏,略加转换数个字,而精神愈出、意思愈明,无限曲折变态。谁谓文章之妙不在虚字助辞乎!

——《古文观止》卷四

浦起龙曰:旁罗处,层叠敲击。到正写,又妙在不粘。风雨发作,光怪变现。笔势如生蛇,不受捕捉。

——《古文眉诠》卷四十

余诚曰:李斯既亦在逐中,若开口便斥逐客之非,宁不适以触人主之怒,而滋之令转甚耶?妙在绝不为客谋,而通体专为秦谋。语意由浅入深,一步紧一步,此便是游说秘诀。……意最真挚,笔最曲折,语最委婉。而段落承接,词调字句,更无不各具其妙。

——《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五

林纾曰:何义门又谓汉以后文字不能如此驰骋,实则文章逐时代而迁移,李斯富于才,此篇为切己之事,故言之精切。实则仍是策士之词锋,不能不如此炫其神通以骇人也。

——《选评古文辞类纂》卷三

斋藤谦曰:以二“今”字、二“必”字、一“夫”字斡旋三段,意不觉重复。后柳子原论钟乳、王锡爵论南人不可为相,盖模仿之,终不能得其奇也。

——《拙堂文话》卷六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