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1日星期六
首页/孙子兵法/孙子与孙子兵法《(五)知胜有五》解读

孙子与孙子兵法《(五)知胜有五》解读

(五)知胜有五孙子说预知胜利有五个方面,知道可以打或者不可以打的能胜利,懂得多兵与少兵不同用法的能胜利,军队上下意愿一致的能胜利,以有准备对待无准备的能胜利,将帅有指挥能力而国君不加牵制的能胜利。这五条知胜之道是制胜的要点,也是孙子战争预测理论的深化和补充。它比前面讲过的五事、七计更加具体,也更加有利于对实战的指导。首先是“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它是战争指导...

(五)知胜有五

孙子说预知胜利有五个方面,知道可以打或者不可以打的能胜利,懂得多兵与少兵不同用法的能胜利,军队上下意愿一致的能胜利,以有准备对待无准备的能胜利,将帅有指挥能力而国君不加牵制的能胜利。这五条知胜之道是制胜的要点,也是孙子战争预测理论的深化和补充。它比前面讲过的五事、七计更加具体,也更加有利于对实战的指导。

首先是“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它是战争指导上的首要问题,是战争决策问题,是关系战争全局的重大问题。无论是进攻作战还是防御作战,我方的军事能力究竟是否强于敌方,一旦开战是否有必胜的把握,这是战争指导者必须充分思考、认真策划的。我们尤其要看到的是,在人类历史上有的战争影响极其深远,关系极其重大,对于这种战争要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真正做到: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第二条,“识众寡之用”。这作为一条战略原则也是至关紧要的。当开战决策定下来之后,就要筹划战争动员问题,计算动用多大的兵力进行战争。历史上有一个典型的战例可以说明。公元前266年,当时的秦王政统一六国的战争进入到最后阶段,他要南下攻打楚国。他问一个年轻的将领李信,攻打楚国需要多少兵力。李信答道,不过20万。他又问老将王翦,王翦却说,非60万不可。于是他就派李信率领20万人去攻打楚国,结果大败而归。后来秦王政答应了王翦非60万不可的要求,改派王翦率领60万人出兵,终于取得了灭楚战争的胜利。

王翦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识众寡之用,他的回答非60万不可,是在深刻、透彻地分析战争形势之后提出的要求。他不像李信的回答,不过20万人,那是一种草率的表态。60万人马,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是掏空国中之甲士,发的是倾国之兵。王翦知道,重兵在握,秦王会担心他拥兵自重,因此他在临行之前和出兵之后,一再地向秦王要了很多的田地、住宅,留给自己的子孙,这实际上是向秦王表明自己的一种态度,防止秦王对他产生怀疑。

第三条“上下同欲”,第四条“以虞待不虞”,都是以有准备对待没有准备。就是说全军乃至全国,要上上下下同心同德,提高战备。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从战略指挥的角度来说,上下同欲还包括君将之间要统一战略意图,从思想上保证实现高度集中统一的指挥,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反例。《资治通鉴》上说:

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

可见,马谡夸夸其谈、自以为是、自搞一套,完全违背诸葛亮最初的作战安排,结果上下不一致,最终导致失败。

第五条是“知胜之道”,就是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能力而国君不牵制。这是紧接上文论述国君患军之后,再一次强调将帅要有机断指挥的职权。秦韩宜阳之战既有典型性,又有戏剧性。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企图进攻韩国的宜阳,他派左丞相甘茂率兵去攻打。甘茂看到宜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他同时预感到一旦战局久拖不决,肯定会遭到别人的谗毁而前功尽弃。于是他就向秦武王讲了曾参杀人的故事,意思是说:谎话说了三遍,连深信自己儿子曾参不会杀人的母亲也会信以为真,害怕起来,最后扔下了正在织布的梭子,越墙逃走了。甘茂讲完这个故事之后就说,我的德行不如孔子的学生曾参,大王对我的信任也不如曾参的母亲对曾子那么深切,然而谗毁我的人不止两三个,恐怕有一天,大王也会像曾母那样投杼而去。秦武王听了之后笑了笑说,我不会相信流言蜚语的。甘茂又打了一个比方,他说魏文侯命令乐羊攻打中山国,三年后才打了下来,等乐羊胜利回来的时候,魏文侯交给乐羊一只箱子,里面竟然全是三年来群臣诽谤他的奏章。乐羊深有感慨地说,原来胜利的取得全靠君王的信任和支持。秦武王为了使甘茂放心,就在息壤设台,对天盟誓,表示绝不会听信谗言。甘茂出征之后,半年打不下宜阳,这时群臣的闲话就多起来了,流言诽谤也一天比一天多,秦武王最终产生了怀疑,下令班师。甘茂接到了这个诏书之后,派人给秦武王送了一封信,里面就讲到了息壤之盟。秦武王顿时醒悟,他不但收回成命,不再班师,还增加兵力支援前线。甘茂终于攻占了宜阳,取得了胜利。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更多推荐